《先秦民歌·伐檀》原文與賞析
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輻兮,寘之河之側(cè)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億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輪兮,寘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淪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鶉兮?彼君子兮,不素飱兮!
這是一首由伐木工人唱出的反剝削的著名詩篇。詩分三章,反復控拆剝削者不勞而獲,坐享其成的罪惡行徑。
第一章“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猗。”三句是說,伐木工人坎坎砍伐檀樹,把砍伐的檀木運到河岸上,眼前河水清澈,泛起波瀾。首先給人以聲,后給人以形,在聲和形里展出人物,表達感情。從“坎坎伐檀”之聲里,可想見伐木工人的辛勤勞苦;從砍樹運樹的行為里,又加重了辛勤勞苦,又可想見伐木工人累得滿頭大汗,腰酸腿疼,氣喘吁吁,幾乎再干不下去的疲憊不堪之狀如在眼前。他們雖然付出了如此之大的辛苦,卻衣不蔽體,食不飽腹,想起令人辛酸,使人悲傷。所以他們面對“河水清且漣猗”,本來可以心曠神怡,賞心悅目的良辰美景,不僅無心賞玩,反倒引起他們對人間世的不平之鳴:“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四句是說,你們既不種莊稼,又不收割,為什么拿走人家那么多的谷物?你們從來不去打獵,為什么看見你們庭院懸掛著獵物?這兩個排比句子,是質(zhì)問,是譴責,是揭露,也是控訴。質(zhì)問譴責得有理;揭露控訴得有力,使不勞而獲,坐享其成的寄生蟲們理屈詞窮,啞口無言,無以申辯。這些人都是些什么人呢?于章末點明并突現(xiàn)出主題: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君子,指剝削者。素餐,白吃飯。這兩句是說,你們那些剝削者,難道不是白吃飯嗎!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是句名言,也是畫龍點睛之筆,后來 “尸位素餐”這個成語,就是由此而來,足見其影響之既深且遠。
第二、三章,與第一章的內(nèi)容、句式、結(jié)構(gòu)基本相同,只是更換了個別字詞,以深化抒情表意。
全詩通過伐木者就農(nóng)田勞作和狩獵兩事對奴隸主的質(zhì)問和譴責,揭示了奴隸主與奴隸之間剝削與被剝削的階級對立關系,控訴了奴隸主不勞而獲,坐享其成的寄生生活,表現(xiàn)了奴隸們不甘于被剝削的憤慨。
自從人類進入階級社會以來,幾千年的歷史,就是階級斗爭的歷史,剝削與被剝削的歷史。二千多年前,奴隸們就提出 “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懸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的義正辭嚴的質(zhì)問和譴責,而且揭示得如此深刻,的確是很了不起的,它意味著奴隸們對剝削者的憤恨和覺醒。
本詩重章反復吟詠,對充實內(nèi)容,突出主題,喧染氣氛,加深感情,都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詩人先寫伐檀,而后寫伐輻,最后寫伐輪,反映了伐木做車的幾道工序。從這幾道工序里,說明奴隸辛勤艱苦的勞動。這與奴隸主不稼不穡,而享有三百廛,三百億,三百囷;不狩不獵,而庭院里有懸貆、懸特、懸鶉這種不勞而獲的生活形成了鮮明對比,在對比中層層遞進,逐步加深,從而富有說服力地深化主題,揭示了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
《詩經(jīng)》在語言上,以四言為主,但又不限于四言,《伐檀》就是雜以四、五、六、七、八言,長短隨意,一無拘泥,便于自由靈活地抒發(fā)感情,表達思想。唐人成伯瑜在 《毛詩指說》中說: “意已明不病其短,旨未暢則無嫌于長。短非蹇也,長非冗也。”這說明內(nèi)容決定形式,語言為內(nèi)容服務的道理,不失為有識之見。
上一篇:《唐代民歌·樂世辭》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清代民歌·會試畢題詩(選一)》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