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筆塔
位于市中心,離天寧寺僅咫尺之遙。原為太平寺附屬建筑,南朝齊高帝蕭道成于建元年間(公無480——482年)所建。據(jù)《常州府志》載:“相傳塔為郡中文筆峰,每祥光騰現(xiàn),輒開巍鼎之先兆。”自塔建成后,常州先后出了15位皇帝、9名狀元、133名進士,還涌現(xiàn)一大批政治、經(jīng)濟、歷史、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人才,因而,古塔就成為常州文化的象征——筆魂,后人即改塔名為“文筆塔”。塔高48.38米,底層外徑為9.58米,塔身為磚木結(jié)構(gòu),7級8面,每層有拱門,中有旋梯環(huán)繞而上。登塔遠眺,全城景觀盡收眼底。古塔造型優(yōu)美別致,體態(tài)輕盈,風(fēng)格獨異。文筆塔歷經(jīng)滄桑,幾度廢興,1981年在愛國人士劉國鈞先生的遺孀劉鞠秀女士及其子女的資助下,古塔修茸一新。1988年又修復(fù)了“文筆夕照”景區(qū),這是以文筆塔為主體,融納常州各個歷史時期的典故、傳說、文物等構(gòu)成的富有江南園林風(fēng)韻的景區(qū)。東區(qū)以“硯池”為中心,四周圍以墨榭、碑廊、文思橋、文筆樓、夢筆軒、夕佳亭、待月亭、星聚橋、塔碑和牡丹臺等建筑;西區(qū)以塔影池為中心,圍以塔影山房、知音舫、季子亭、袈裟塔等景物;北區(qū)以筆架山為中心、輔以嘉賢坊、進賢坊、榮賜亭和狀元第等景物。暢游“文筆夕照”,必然會產(chǎn)生“山水留畫意,園樹寫詩情,四廊曲院里,樓館軒榭間,塔影逐魚戲,名花映倩影”之感。
〔古詩文賞析〕 登太平寺浮圖 清·洪亮吉
薄醉閑來倚石幢,佛樓深處酒兵降。
花光裹塔紅三面,燕剪穿簾紫一雙。
十字港中容小剎,七層欄外見空江。
尤憐腳底房櫳好,竹里孤僧拓半窗。
洪亮吉生于現(xiàn)今的常州市,這首詩是他的晚年之作,反映他對家鄉(xiāng)風(fēng)光、景物的深情和老來的興味與心態(tài)。
開頭兩句寫登塔前的活動:他喝了點酒,帶著‘薄醉’微醺,來到太平寺前,倚在‘石幢’上(寺前山門左右立著兩個上面刻有經(jīng)文石柱);接著進入佛樓深處,這時卻酒意全消了。古人以為借酒消愁,有如用兵克敵,因此稱酒為兵。這里說‘酒兵降’則是‘酒已醒’的意思。寫出詩人前來登塔,游興不淺。這為下面盡情觀賞塔上、塔下、塔外的美妙風(fēng)光,作了鋪墊,面且意態(tài)從容,層次井然。
三、四兩句寫得很美:塔身被三面的花光裹著,紅艷照人;塔是七級八面,有窗有簾,尾羽如剪的雙雙紫燕在穿梭飛舞,……這風(fēng)光何等旖旎;一個“裹”字,一個“穿”字,把花鳥寫得有情有意,生動活潑。繁茂的花叢擁抱著玲瓏的古塔,嬌美的雙燕,相伴出入于卷起的簾幕之間。文筆塔的風(fēng)光被描繪得淋漓盡致。對仗也十分巧妙、工整。
五、六兩句,詩人把視線進一步延伸:自上而下,由近到遠。在塔上俯視,原來太平寺旁是個十字形的港汊,這也許就是“花光”之所以“紅三面”的原因,周圍地方并不大,但恰好容下這小小的寶剎;而在塔頂遠眺,憑欄極目,依稀可見空曠、浩淼的江流。中國園林建筑藝術(shù)素有“借景”之說,這里既寫寶塔本身風(fēng)光又寫塔身以外的景色:下面的港汊、遠處的江流,都成為文筆塔之美的組成部分。
最后兩句,緊承頷、頸兩聯(lián),用“尤憐” 詞進一層寫,也就更富情趣。文筆塔下還有一個“塔影山房”。這里說的“房櫳”,本意是窗欞,可借代山房。它深藏在竹叢里,里面有著一位高僧,還半開著窗戶——也許是在參禪入定,也許是在等著詩人去談經(jīng)說道……這就呼應(yīng)了開頭的兩句:來時“薄醉”,稍后酒醒;詩人飽嘗世味,歷盡滄桑,他雖未說要參透人生、追求解脫,但對那‘竹里孤僧’似乎頗有情感,頗為羨慕,這也反映了詩人的某種心境吧!
但從整體來看,詩人筆下的文筆塔確實是非常美,非常有魅力的。它值得一游,更何況是今人,在今日呢!
(錢璱之)
〔現(xiàn)代散文〕 文筆塔是常州最古老的建筑,原為“蕭齊名剎”——太平寺內(nèi)的佛塔。太平寺在唐宋年間頗負(fù)盛名,有“穹堂佛殿,甲于諸剎”之稱。北宋的蘇軾曾多次游覽此寺,《常州太平寺觀牡丹》、《題常州太平寺詹卜亭》等詩,就是在該寺所作。太平寺內(nèi)彌陀殿壁上的水畫,更是妙傳天下。南宋詩人楊萬里作《太平寺水畫》詩,形容水畫逼真到“攬動一河秋色暮,分明是水不是畫”的境地。
太平寺和文筆塔,自宋元以來,曾幾毀幾建,最后一次是清咸豐年間毀于兵燹。到光緒三十四年,重建文筆塔,而太平寺卻再也沒有恢復(fù)起來。這座八面七級古塔,巍然聳峙東門外一片廢墟上,那正是“巍巍乎七層巨構(gòu),茫茫然百畝荒基”。
到我看到這座古塔時,它已經(jīng)又遭了一次浩劫,1937年日寇的一把大火,燒毀了它的整個木結(jié)構(gòu),僅存傾危欲圮的磚結(jié)構(gòu)塔身。
這座古塔為何叫文筆塔,據(jù)《武進縣志》記載:“相傳塔為郡文筆峰,每祥光騰現(xiàn),開甲之先兆云。”這當(dāng)然是神話。常州賴文筆而增輝,古塔在常州人心目中是筆魂的化身。它的北面隔溪有一抹小土山,稱“筆架山”,愈加襯托著“文筆”的神韻。
聽說古代文筆塔下有很多景致,最有名的是夕照塔影。據(jù)《武陽志余》記載:“每至夕陽返照,金碧燦然,檐隙塔影不過寸許,七級倒垂,晦明不滅。”峻聳高塔,縮到一寸長的倒影,而且是映在墻壁上,確實是有趣而不可思議。前年,古塔重修,塔下開曲池,架拱橋,建文筆樓,我于池畔尋覓夕照塔影,見池內(nèi)倒影,移步而變,而寸許倒影卻杳無影蹤。
我覺得有點惆悵,便由旋梯而上,去領(lǐng)略登塔的情味。當(dāng)我登上頂層眺望時,只見東南西北,均為一片茫無邊際的廠房建筑,煙囪、水塔、吊塔林立,雄偉壯觀,充滿朝氣。我的心胸也為之豪闊起來,真有生活斯城20年,未能一睹真面目之感。只覺得當(dāng)年古老逼仄的城池確已換了人間。
寸許長的塔影失落在時光的縫隙里,已無處可覓;而時代的雄偉姿影卻豁然在目,莽蒼入勝,撩人情懷。撫今思昔,能不百感交集、思潮翻騰?
我為尋寸許之纖影,而睹時代之麗影,登塔前心地空空,登塔后心懷壯實,激揚昂奮。忽覺得古塔為一架時代之云梯,憑它看清了時代蒸蒸日上之面容,朝氣勃勃之神采。
(陳肅)
〔民間文學(xué)〕 提起文筆塔,有個蘇東坡戲弄勢利方丈欽禪的故事。
蘇東坡經(jīng)歷了大半輩子的挫折,晚年有些看破紅塵,不再迷戀仕途,熱衷于游覽名山古剎。他多次來常州。見太平寺建筑雄偉,佛殿壯麗,四周綠蔭環(huán)抱,遍植奇花異木,景色宜人。使得蘇東坡流連忘返,加之太平寺方丈欽禪長老善于應(yīng)酬,對蘇東坡的每次游訪,總是親自迎送殷勤款待。為答謝方丈的情意和詠嘆該寺的風(fēng)光,蘇東寫下《太平寺觀牡丹》、《題常州太平寺詹卜亭》等十多首詩篇,被鐫刻于后園的石壁上供人觀賞。
蘇東坡因得罪權(quán)貴,被流放到荒僻的海南島,消息傳開,常州百姓無不為他嘆息和鳴不平。而欽禪長老則認(rèn)為蘇東坡不識時務(wù),這次流放海南將永無出頭之日,為交了這么個朋友自認(rèn)晦氣,便差人將后園的東坡題壁詩詞全部鑿毀,以免株連自己。可是不久,蘇東坡又獲寬釋,決定來常州定居。船到文成壩,心情十分激動。一上岸便直奔太平寺,準(zhǔn)備于此下榻。見到欽禪,連連施禮道:“光明荏苒,一別數(shù)載,長老更加發(fā)福了!”欽禪卻陰陽怪氣地說:“還好,倒是居土現(xiàn)在官居何職?今日來此有何貴干?”聽到譏諷之語,東坡不覺一愣,但還是平心說道:“我早已視宦途如浮云。這次來寶剎,一乃瞻佛進香,二來拜訪長老。”欽禪冷笑道:“拜訪卻是不敢有勞居士,至于瞻佛進香嘛,請自便!”東坡遭此奚落,打消了下榻的念頭,但照樣焚香拜佛。行至后園,見壁上題詩已毀,心中頓生凄然之感。他想不到佛門也有如此勢利小人,真是人情淡薄,世事莫測。他靈機一動,決定教訓(xùn)一下欽禪。遂再次來到方丈室,托辭向長老辭行。寒暄間,指著墻上的一幅欽禪肖像畫說道:“這幅畫畫得好生逼真,把長老的佛家風(fēng)度都勾劃出來了。只是沒有配詩,可惜啊! ”欽禪心想,蘇東坡雖被貶,但今已獲釋,且其詩、詞、文、書名冠天下,過去寺內(nèi)存其墨跡都被毀了,今日他要離去,何不順?biāo)浦圩屗}詩呢?”于是滿臉堆笑地說:“大學(xué)士所言極是,小僧正欲請人題詩,不知大學(xué)士肯賞臉否?”東坡爽朗地答道:“長老吩咐,敢不遵命?請備筆墨吧!”欽禪一面命侍者準(zhǔn)備筆墨,一面吩咐安排素齋為蘇東坡接風(fēng)。蘇東坡又一次看到欽禪的勢利嘴臉,真是啼笑皆非,便在畫軸右上角揮毫疾書,把滿腔憤怒融化在詩中:“一夕靈光出太虛,化身成佛人騰去。秋蓮寶華不用火,凡是悟空點點除。”在旁的知客、都寺、監(jiān)院等眾僧看了雖不甚了了,卻齊聲贊道:“大學(xué)士名不虛傳!”半月后,常州府洪太守到太平寺,見東坡題詩,悟出其意,便對欽禪說:“想必是你得罪蘇東坡了!這詩前后兩句各隱射一個字,分明在罵你‘死禿’哩!”
欽禪后悔莫及,從此再也不敢輕視友情。后人仿制此畫掛在塔影山房,以示教誨。
(浩榮 整理)
上一篇:描寫《廣教寺》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方山》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