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巖晏坐
位于九華山化城寺東側山峰巔。此峰南北走向,稱為東峰。峰北有一黑色巖石,名東巖。九華十景之一。相傳金地藏苦修時常打坐于巖上,乃稱東巖晏坐。東崖西麓的祗園寺位于九華山門側。原名祗園庵,又稱祗樹庵,引印度佛教圣地祗園而命名。祗園寺是九華山唯一的一座宮殿式建筑,初建于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現寺廟系清同治年間重建,民國初增建。其規模為全山寺院之冠。出祗園寺,北登東崖途中,有甘泉書院遺址和老虎洞等古跡。百歲宮座落于東崖之巔,又名萬年禪寺,實名護國萬年寺。西臨九華峽谷,雄踞絕壁之間,凌空入云,素有天上宮闕之稱,殿宇巍峨高聳,上下五層樓閣,盤旋連接,殿殿相通,原有客房99間,可容納1000人,現有大雄寶殿、佛堂、戒堂、法堂、齋堂等主要建筑及眾多的僧舍,規模宏敞,為九華四大叢林之一。宮內供奉著距今360多年無瑕和尚真身。宮后有伏虎、龍虎二洞。東崖有一巨石,其形如舟,馳騁于煙波之中,故稱東崖云舫。石壁上有相傳為明代王陽明書的“石舫”,“云深處”石刻,舫上為晏坐巖。旁有一六角二層塔形冥鐘旁,巖東隅摩空嶺峭壁間有堆云洞,系地藏所居,故又名地藏洞。
〔古詩文賞析〕 巖頭閑坐漫成 明·王守仁
盡日巖頭坐落花,不知何處是吾家。
靜聽谷鳥遷喬木,閑看林峰散午衙。
翠壁泉聲穿亂石,碧潭云影透晴沙。
癡兒公事真難了,須信吾生自有涯。
王守仁即王陽明,他是新理學的創始人。在弘治十五年和正德十五年,他先后兩次上九華山,住了數月,題詠頗多。據說王陽明在平寧藩宸濠之亂時,因受奸黨讒言,說他有謀反之意,在他第二次游九華山時,明武宗皇帝曾派錦衣衛來偵查他的行動。錦衣衛報告說他在巖頭打坐,無謀反之意。皇帝聽到后笑道:“此道學人也。”從詩中的描寫來看,詩人寄情山水之間,有恬然忘憂之趣,卻在字里行間留下了官場生活的影子。
起首二句,“盡日巖頭坐落花,不知何處是吾家。”點題,且表明打坐時的心境。打坐是用氣功修行的一種方式。詩人的功夫已深,能整天坐在那里,落英繽紛,儼然世外,忘記了身外之物,甚至不知家在何處,何處是歸程了。忘我之境,是道家追求的一種境界。王陽明此處顯然是要表現自己悠然出世的感受。中間二聯,寫自己流連沉醉于山水之中的體會。“靜聽谷鳥遷喬木,閑看林蜂散午衙。”二句寫出自然界的勃勃生機。在寧靜的山林中,詩人能夠辨出那鳥兒從一棵喬木飛往另一棵樹上時的聲音,這是憑聽覺感受到的。微睜雙目,便又看見林間的蜜蜂在午時環繞紛飛于蜂房周圍,如官吏聚散于衙門一般。欲靜心未靜,欲閑心未閑。詩人的打坐并沒有真正忘我、無憂,在詩句中,詩人竟然把蜂兒與官場相比,想象著它們象官場一樣的熱鬧非凡,卻正可以看出他對官場的眷戀。“遷喬木”,無論是攀高枝還是飛低枝,也易于給人產生升遷的聯想。“翠壁泉聲穿亂石,碧潭云影透晴紗。”這里所寫的“泉聲”、“碧潭”可能是指東巖南邊小觀音峰下的龍女泉。清人張皎詠此泉“空明飛鏡下,皎潔弄珠來”,已足見此泉的妙處。王詩先寫聽泉,再寫泉上美妙動人的景象。仍然與上聯一聽覺、一視覺的寫法相似。翠綠的石壁,碧綠的潭水,水面云彩的倒影象蒙上了一層睛紗。泉水叮咚的聲音與上聯“谷鳥遷喬木”的聲音清晰可辨,足見此處的清幽靜謐。
“癡兒公事真難了,須信吾生自有涯。”“癡兒”在此詩中指迷戀于官場的人。官場的公事難了,主要指人事與事物紛雜。為世事紛擾,不得安寧,而人生有限,豈不耽誤了自己寶貴的生命時光?人生的價值和意義究竟在哪里,牽涉到王陽明的哲學思想,當然也與自然美的感悟有關,與“公事”相對。巖頭閑坐的王陽明貌似悠閑而內心并不平靜,從充滿生機的自然界描寫,從詩人心境的自我表白上已足以分辯出一、二來了。只是他或許沒有料想到,他打坐的地方,竟成了著名的九華十景之一。這首詩因而也成為東巖宴坐一景必不可少的解說詞。
(周家群)
〔現代散文〕 在九華山化城寺東邊,有條橫貫南北的山巒,名曰:東峰。峰北有一黑色巖石深覆如屋,名東巖。
從化城到東峰,有條小路,路徑通慧禪林。禪林又名通慧庵。寺后山坡上古木參天,綠蔭匝地。沿小徑石階,登至高處,看疊巒挺秀,丘壑深藏幽靜。仰望峰頂巨巖,如蒼龍昂首,有齒,有角,松竹野草如須似眉,如周身鱗甲,非人工所能雕琢。若是云鋪峽谷,白絮涌動之時,則如游龍戲水,惟妙惟肖,所以當地居民稱它為“龍頭石”。巖頂離路面約二丈多高,巖西壁崖上,深凹大字“云深處”、“云舫”石刻,清晰醒目。近觀巨巖,狀又似船,當地人也呼為“船石”,也有“云舫”之稱。
登上云舫巨巖,也就是來到了金地藏與王守仁晏坐的東巖。這里,諸峰眾寺盡收眼底。極目北眺,長江如練,橫于天際。巖下東臨峽谷、深淵,清流繞腳下而過。云霧時而從谷底冉冉升起,漸漸和峰頂相平。佇立石舫,如乘艨艟巨艦,航行在浩水煙波之上。巖上平整如滑,旁有一塊淺凹很象腳印。相傳當年金地藏到九華,從九子巖登山,一腳踏到天臺正頂,再一腳跨到東巖,這個形同腳印的淺凹,便是他一腳踩出來的。巖下峭壁間,有古洞一穴,相傳為金地藏初至九華時苦修之處,故名“地藏洞”。洞外白云繞護,洞口積云如雪,因而又名“堆云洞”。
云舫巖下,東南隅有古老的鐘亭屹立在懸崖之上。亭為六角形兩層樓閣,內懸古銅鑄“幽冥鐘”一口。這座鐘亭是九華四大叢林之一的東崖禪寺僅存的建筑,至今仍有僧人在亭內晝夜撞鐘。因九華山是“幽冥教主地藏菩薩”的道場,故有“撞冥鐘”的特殊儀式。僧人邊撞鐘,邊誦念佛號、偈咒和經文。有節奏的鐘聲,悠揚入耳,發人幽思遐想。
從東崖云舫巖行約一公里路,便可來到矗立在嵯峨摩天的摩空嶺上的百歲宮。五層樓閣殿宇,高踞危巖絕壁之上,聳出云霄,氣勢雄偉;峰下有龍溪、九華溪映帶左右,景色秀麗。在山下廟前街等處遙望,只見它在云霧飄緲中若隱若現,象座天上宮闕,令人向往。
百歲宮,在明代萬歷年間以前是“摘星亭”,后為“摘星庵”。據載,高僧海玉,由五臺山來九華,在摘星亭下結茅庵而居,遂名摘星庵。他活百余歲,人稱“百歲公”,廟名改稱“百歲庵”。后擴建廟宇,具寺院規模,又稱“百歲宮”。百歲宮上下相連,左右貫通,為一整體建筑。金字的“大雄寶殿”橫匾高懸殿內。殿的正面是內供釋迦、文殊、普賢的佛龕,兩邊配象有“二十四諸天”,還陳設著鐘鼓法器。上懸琉璃燈,燈燭長明,香火不斷。殿內梁棟雕飾講究,正頂為方形藻井,古色古香,氣象堂堂。百歲宮景色很美,南有東崖云舫、小天柱,東有五老、磨盤、蠟燭等峰,東南有十王、天臺等峰,游人在此環顧,可一覽無遺。
抽身再經東崖云舫東行,便可來到聞名遐邇的九華勝地——閔園。這里,高山峻嶺環峙于四周,峽谷寬闊而又斜曲,面積約三十平方公里。園內丘陵起伏,溪澗縱橫、竹林漫漫,茶園青青,梯田層疊。山凹、溪邊、竹林深處、幽壑巖穴錯落著茅篷、精舍和民居,是去天臺途中的清幽佳境。
閔園諸景中,最撩人情思的莫過于“鳳凰松”。鳳凰松在海會寺西南、回龍橋側,是株已有一千四百余年的古松。鳳凰松主干略微扁平,高三米處分成三股,中間枝干曲形向上,如鳳凰翹首; 一股微曲平緩下伸,似鳳尾下垂; 一股斜伸微翹,分兩翼,似彩鳳展翅。儼然一只綠色鳳凰兀立在這里,如眷戀這里的山水,又如沉緬于佛國的天籟妙韻。每當旭日東升、晨霧初開,或者夕陽西墜、晚霞流金時分,鳳凰松越發青翠欲滴、色彩鮮明,贏得古今多少詩人、畫家的詩章和畫幅!難怪當代著名畫家李可染把它譽為“天下第一松”了。
(個竹)
〔民間文學〕 相傳南北朝時期,九華山十王峰下的閔園村里,有個姑娘,芳齡一十六。她心靈手巧,能繡善畫,尤其喜歡畫鳳凰,她畫的風凰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她常常去通天河旁畫鳳凰,將畫好的鳳凰擺滿了河灘,引得天上的鳳凰不斷地飛落她身邊。久而久之,山民們都稱她鳳凰姑娘。
一天,鳳凰姑娘又在河邊畫畫,突然一陣大風吹來,將剛畫好的鳳凰圖吹走了。鳳凰圖隨風吹進了閔園一家財主的院子里。這財主姓閔,他剛新建造了一座樓,那樓建造得很富麗,但美中不足的是樓閣正廳中少了幅鳳凰圖中堂。請來不少名人雅士誰也畫不好。財主為這事非常苦惱。事有湊巧,這天隨風吹來的鳳凰圖,使他喜歡萬分,他迫不及待地撿起圖畫,越看越高興,心想,要是能畫張大的,掛在鳳凰樓正廳那就十全十美了。“可這圖是誰畫得呢?”
“這鳳凰一定是那鳳凰姑娘所畫。”家人告訴財主。
“我怎么沒見過?快去把她搶來見我。”財主說。
過了幾天,閔財主派了一班人馬,抬著一頂大轎,來到了上村。他們不由分說將鳳凰姑娘綁上轎,抬著就跑。鳳凰姑娘在轎內哭著,喊著,但鄉親們有的進山打柴,有的下地干活,沒有聽見鳳凰姑娘的呼救,轎子越抬越遠……,卻想不出個好辦法來對付這惡霸。鳳凰姑娘只得用嘴咬破轎衣,撕開一個小洞,向外窺視,這才知道自己已被抬到天臺的石道上,頭頂是一線天,身旁是萬丈深淵。她急得直呼:“鳳凰呀,鳳凰!請你救救我,我寧死不為這惡霸畫畫!”鳳凰姑娘狠命地咬斷了綁繩,一蹬腳,縱身躍出大轎,跳下懸崖。就在這時有只金色的鳳凰飛上前來,將她馱住,向著天外飛去了。
鳳凰姑娘的父母和鄉親們知道后都非常想念她。人們每天到通天河畔鳳凰姑娘畫畫的地方,祈盼她能歸來。有一天,突然一只鳳凰嘴含一顆松籽落在這地方。第二年春天,就在這兒,長出了一顆碧翠的小松樹。小松樹越長越大,越長越奇,也不知長了多少年,終于長得活象一只展翅欲飛的美麗的綠色鳳凰,人們都說這美麗的奇松就是鳳凰姑娘的化身,后來,也就稱之為鳳凰松了。
(書建 整理)
上一篇:描寫《東山》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東湖》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