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祠
位于安徽和縣烏江鎮東南一公里處的鳳凰山上。又名霸王廟、項王廟、項羽廟、項王祠。秦亡后,項羽與劉邦“楚漢相爭”,公元202元,項羽兵敗烏江(今和縣東南)自刎,墓葬于此。唐初立祠祀之,后由唐少監李陽冰篆額“西楚霸王靈祠”。原祠有正殿、青龍宮、行宮等建筑共99間半。傳說在封建時代,正式帝王才能建祠百間,項羽雖功高業偉,終未成帝業,故少半間。唐以后,霸王祠屢加修繕和擴建,內有霸王、虞姬、范增等塑像及鐘、鼎、匾、碑等文物。唐宋詩人孟郊、杜牧、蘇舜欽、王安石、陸游都到此游覽,并留有題詩。霸王墓又稱項王墓,在霸王祠后。項羽自刎后,人們將其衣冠葬于此地,實為衣冠冢,稱“烏江冠冢”。墓隆起呈橢圓形,砌以青石,墓上蒼松搖曳。墓前立有明萬歷年間(1573—1619年)和州知州譚之鳳題“西楚霸王之墓”石碑。
〔古詩文賞析〕 題烏江項羽 宋·王安石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猶在,肯為君王卷土來?
項羽烏江自刎,是司馬遷《史記》中著力記述的歷史事件,也是后人常引以為口實的歷史教訓。司馬遷在敘述這件歷史事件時飽含深情,感動了無數讀者。歷代詩人到烏江題詠懷古不計其數。人們為西楚霸王未能完成大業而嘆息,為英雄的窮途末路而悲哀。許多人的立論往往站在同情項羽的立場上,認為他不該自殺,說:“江東子弟多豪俊,卷土重來未可知”(杜牧)。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頗有遠見卓識的大文學家王安石則不這樣認為。他以冷靜的政治家頭腦,從戰場大勢已去和江東子弟不肯再為項羽效力兩個方面,道出其中成敗的奧秘。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楚漢相爭,各種大規模的戰斗已發生過無數次,何止百戰。對于跟隨項羽作戰的大將與士兵來說,他們已深感疲勞和悲哀。疲勞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心渙散,失去戰斗力。項羽有婦人之仁慈,卻拙于智謀,屢屢失利,“壯士哀”因而不可避免。“中原一敗”應該看做是歷次戰爭失利的總和而不僅僅局限于一場戰斗。經過數次大戰之后,楚漢雙方實力高下已充分顯示出來,楚軍敗局已定,無可挽回。
“江東子弟今猶在,肯為君王卷土來?”這是針對杜牧詩句而言的。杜牧也算得上是有軍事家、政治家頭腦的人,但在項羽能否重振旗鼓、卷土重來的問題上的認識還是書生之見,意氣用事。也許這只是杜牧年輕氣盛時的負氣之言。王安石的頭腦則比較冷靜,他尊重歷史事實,不為傳說和同情心所動,嚴肅地指出其中的歷史性規律,失人心者失天下。項羽盡管為天下豪士,英雄末路令人同情,但他所經營的“君王”事業,人民得不到更多的實惠,因而即便是今天項羽還活著,江東子弟也不會去為他效力的。
(周家群)
〔現代散文〕 項羽自刎烏江,望文生義,我原以為烏江是一條江的名字,但到那里一看,卻原來是一個只有2000居民的小鎮。鎮旁流過一條不到200米寬的駐馬河,一座鋼筋水泥公路橋(烏江大橋)橫跨河上。橋北是南京市所屬的江浦縣,橋南便是和縣。從南京到此,經過長江大橋,約有五十多公里的汽車行程。
人們告訴我,駐馬河的得名,與項羽的史跡有關。這里是楚霸王當年被劉邦的漢軍追趕,不愿東渡而停馬自刎的地方。這條決定霸王命運的小河,引起了我們的興趣。車子一直開到河堤上。我們步出車來,走下長滿青草的干枯的河床。因上流筑了壩,河面變得只有30米寬。一條小木船橫在河邊,看來不須費力一霎眼便可渡過彼岸去。望著靜靜而流的河水,兩千多年前楚漢相爭那悲壯的最后一幕似乎又呈現在眼前。項羽帶著800人從垓下突圍,身后被劉邦的5000大軍所追趕,南渡淮河,且戰且走,馳驅200多公里到了和縣境內時,只剩下28騎了。最后敗退到烏江。“烏江亭長杈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河渡為,且籍(項羽名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他把坐騎送給了好心的亭長。“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亦被十余創。”他忽然發現漢軍中的一個將領是他的故人呂馬童,他知道劉邦以“千金邑萬戶”買他的頭顱,便對呂說:“我就送你個人情吧!”便拔劍自刎而死。項羽起事時,年24歲,死時方31歲。呂馬童和其他4個漢將各奪得項羽一部分遺體,后均領賞封王。
這時,一名游客指著對岸遠處的一片河灘說:“喏,那里就叫‘滾馬灘’。”據說,項羽死后,烏騅馬思念它的主人,對天長嘶不止,后來就滾到地上死去了。更神奇的,據說馬一滾地,馬鞍子一甩便到長江的南岸,變成一座馬鞍山。這就是今天的鋼城馬鞍山市,距滾馬灘少說也有10公里。據說項羽青年時跟隨叔父項梁由北方的家鄉下相(今江東宿遷),移到江南的吳中(今江蘇蘇州)避難。他身體長得十分魁梧,練就一身本領,膂力過人。一次他與叔父觀看秦始皇過錢塘江,儀仗十分顯赫。項羽脫口而出說:“彼可取而代也。”從此,他的大智大勇就在國中暗暗流傳。當時,吳中有一位大家閨秀叫虞姬的,長得天姿國色,胸懷大志,蘇州城內外方圓百里的豪門貴族,遣媒求親者絡繹不絕,她傳出話來說:“能舉起文廟千斤鼎者,毋須媒聘即以身許之。”從此,人們望而卻步。一日,虞姬攜婢數人到文廟拜謁。忽見一黑臉彪形大漢,立于人群中,單手將那口千斤銅鼎高高舉在頭頂上。虞姬大喜,遂不避男女之嫌,上前互通姓名。他們就這樣成了佳偶良緣。不久,江東的八千子弟兵,紛紛跑來齊心歸附項羽,共圖滅秦統一的大業。廟前舉鼎,一得美妻,二得精兵,后人就將這稱為“一舉兩得”。象這樣的傳說和神話,在民間流傳的還有不少。這一帶是項羽一生中最后活動的地區。因此,至今還留有許多與他的事跡有關的地名。如散兵鎮(楚軍最后被打散的地方)、失姬橋(虞姬失足落水的地方)、蘭花塘(虞姬死后,頭上的蘭花簪掉落的池塘)、霸王泉和霸王樁(項羽飲馬和拴馬的地方)等。
作為一個歷史人物,項羽是頗有人情和英雄氣概的。古典戲劇里有兩出傳統折子戲,《鴻門宴》和《霸王別姬》。前者是說劉邦懾于項羽的權勢,親自到鴻門向項羽請罪,項羽設宴款待他,但未按范增的計謀將劉邦殺害的故事。后者說的是項羽在垓下兵敗被圍,夜聽漢軍在四面唱起楚歌,感到大勢已去,便愛撫著虞姬和烏騅馬,唱出那首著名的“霸王別姬”悲歌。虞姬席間舞劍,安慰大王,答歌曰:“漢軍已略地,四面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虞姬歌罷,為了讓大王輕騎突圍,便用劍自刎了。
(秦泥)
〔民間文學〕 楚霸王項羽一生驕矜恃勇,剛愎自用。最后,終于被劉邦手下大將灌嬰一路追殺至烏江,被迫拔劍自刎。
項羽死后,深覺愧對江東父老,也更加思念故土,于是他就托夢給逃散隱居在烏江邊的一名侍衛,要他在江邊擇一高地,建祠一座,以便自己能魂有所歸。侍衛夢中得到項王囑托,哪敢怠慢,第二日即籌錢,在烏江東邊的鳳凰崗上建起了霸王祠,供奉項羽銅像一尊。可是侍衛按常規把霸王祠建成了座北朝南向。沒想到建成后的第二日,項王塑像和霸王祠都轉而朝東,侍衛始知項羽雖為七尺男兒,卻深懷兒女長情,心中一酸,遂決心服侍項王一輩子。
項羽雖死,卻絲毫不改其剛愎自用的性格。只要有船過江,不管什么人,如不帶上香燭紙馬上岸叩拜霸王祠,他就興起一股狂風,掀起層層波濤,輕則船身巔簸不能前行,重則船翻人亡。就這樣,霸王祠香火日盛,那個侍衛也就用這些香火錢不斷擴建霸王祠,已擴建到九十九間半了。
這一日,烏江邊來了一位上京趕考落了榜的舉子。自打從京城回來,就一直悶悶不樂,到了烏江邊,舉子喊來船家,準備過江。船家問他有沒有到霸王祠燒香叩頭,不料舉子正在氣頭上,狠狠地說道:“我是當朝舉子,他是死去孤魂,我為何還要向他叩拜。你盡管渡我過江。”船家無法,只好搖船過江,船剛到江心,就覺一陣狂風吹過,緊跟著一個巨浪打來,船家和舉子全身立刻濕淋淋如從水中撈出的一樣。那船一會兒被送上浪尖,一會兒又跌入波谷,不管舉子如何說,船家趕忙掉轉船頭,駛回江岸,非要舉子燒過香后才肯擺渡。舉子無法,只好帶上香燭來到霸王祠,只見到霸王祠燒香的人穿梭來往,絡繹不絕。舉子看到四周的老百姓敬項王如神,項王不僅不保佑他們,反而興風作浪,把自己的失敗之恨加在他們身。心中本來就有氣,這時更加憤恨,遂從書袋中拿出筆墨,在霸王祠正殿的墻上題寫了一首詩:“君不君來臣不臣,空余遺恨對江東;半壁江山你不要,香燭紙馬值幾文。”寫完扔下筆墨,揚長而去。
就在當天夜里,狂風暴雨持續到天亮。早晨人們再來一看,霸王祠已變成了坐北朝南,大殿里還飛來一架神鐘,并且夜里項王又托夢給侍衛,叫他平時不要撞鐘,只在每年除夕撞鐘31響,因為項羽自刎烏江時年僅31歲,以此來表達項羽對家鄉的思念,對江東父老的問候。鐘聲每撞一響,長達一分鐘,31響就是半個小時,鐘聲悠長傳千里。
從此以后,項羽再也沒有興風作浪了,霸王祠也就一直朝南。
(趙寒松 整理)
上一篇:描寫《釣魚城》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高峽平湖》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