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洞
位于牯牛嶺西崖御碑亭以西。這里蒼巖翠壁,巖石參差,形若人手伸出,人們稱之為佛手,故名佛手巖。佛手遮掩下,一洞中開,巖洞的高度和縱深約有三丈,可以同時容納百余人。中國古老的神話之一的“八仙過海”中的呂洞賓,相傳就是在此洞修道成仙,故名仙人洞。自古以來,仙人洞有僧人在巖旁搭庵修行,是道釋兩家的洞天福地。洞內(nèi)原有石建的呂祖龕,七十年代中被毀。嗣后,在洞中央又新建石雕的純陽殿閣,殿內(nèi)監(jiān)主呂洞賓身背寶劍的石像。兩邊刻有“稱師亦稱祖,是道仍是儒”、“古洞千年靈異,岳陽三醉神仙”等對聯(lián)。據(jù)考清代嘉慶(1796~1820年)以前,這里名曰佛手巖,是為和尚盤桓之地。嘉慶以后,為道士把持,改祀?yún)味促e。呂洞賓被道家尊奉為“呂祖”、“純陽祖師”,系五祖八仙之一,因而后來佛手巖改稱仙人洞。仙人洞素有“洞天玉液”之雅號。洞中一滴泉水,叮咚作響,終年不斷,泉水味甘甜,可口清心,泉邊石壁上鐫刻著“石洞流甘露,仙崖樂最真”的題詩以及“山高水滴千秋不斷”、“石上清泉萬古長流”等一類對偶文句。仙人洞裙帶著縱覽云飛、竹隱寺、語仙亭、御碑亭等建筑景點,形成以洞、巖為主的風(fēng)景特色。
〔古詩文賞析〕 游仙人洞 清·愛新覺羅·弘歷
廬山竹隱幾千秋,云鎖高峰水自流。
萬里長江飄玉帶,一輪明月滾金球。
眼看西北三千界,腳踏江南十二州。
廬山美景觀不盡,天緣有份再來游。
愛新覺羅·弘歷是清朝的乾隆皇帝,據(jù)說他六下江南,三巡揚(yáng)州之后,溯流而上,登廬山游覽仙人洞,巧遇廬山少女李鳳英,臨行時在小白扇的反面題了這七律詩。全詩緣情寫景,景中寄情,情景交融,為我們描摹出一幅山水壯闊和春心騷動相揉合的詩情畫卷。
前兩句“廬山竹隱幾千秋,云鎖高峰水自流”,是向我們引出相傳幾千年的竹林隱寺的神奇故事和工細(xì)地勾勒出高峰云霧繚繞、瀑布瀉流的壯觀意境。傳說很久以前的一年大旱,廬山觀音巖旁有一古剎的小和尚到三疊泉去挑水,心地善良的小和尚經(jīng)常為巖邊快要干死的何首烏小花澆水,后來小花得救了,變成了美貌何姑,對小和尚有報恩之情。老和尚見之起了歹心,夜里挖出何首烏,準(zhǔn)備蒸熟食用,長生不老。小和尚開蒸籠,又一次救出何姑。兩人隨著寺廟騰飛,落在離仙人洞不遠(yuǎn)的懸崖上。從此,竹林寺的古剎隱蔽在虛無縹緲之中。后一人在三疊泉觀音巖處刻下“竹影疑蹤”四字,而在仙人洞北面的飛仙巖旁刻上“竹林寺”三個字,可是幾千年來誰也沒有見過它的寺宇,有時偶然出現(xiàn)其幻影,但這個故事卻源遠(yuǎn)流長地流傳著。乾隆皇帝在這里借喻竹林隱寺的故事來暗示他對如花似月的廬山少女的一見鐘情,并增強(qiáng)了浪漫的色彩。
“萬里長江飄玉帶,一輪明月滾金球。”作者采取定點寫景的手法,特別是用形象化的比喻,在仙人洞居高臨下,鳥瞰萬里長江如玉帶飄動,一輪明月如金球滾動,冉冉上升。該詩一反俗套,不是把明月寫作白色,而寫作金色,到傍晚時分,月亮初升,夕陽的金色光芒把月亮染成金色的圓球,絢麗炫目。作者貼切的想象,把長江、明月描摹得千姿百態(tài),形象細(xì)膩,富有動感,不僅襯托出仙人洞的高峻魁偉,自然奇險,而且富有藝術(shù)的魅力。
“眼看西北三千界,腳踏江南十二州。”作者運用了“三千”和“十二”兩個非定數(shù),由遠(yuǎn),極寫從仙人洞向西北看去,極目千里,一望無垠,氣勢磅礴;推近,極寫駐足于廬山,雄鎮(zhèn)江南廣袤的土地,夸張眼界其遠(yuǎn),管轄其大,顯示出自已一個皇帝高瞻遠(yuǎn)矚,恢宏軒昂的氣度。
乾隆皇帝雖被少女李鳳英下了逐客令,但還是流連忘返,完全沉醉于“廬山美景觀不盡”的詩情畫意中,他在冥想什么呢?“天緣有份再來游”。原來作者還未離開廬山,就神往日后再來游覽廬山,他奢望“天緣有份”舊地重游,能得到少女李鳳英的愛慕之情,象小和尚與何姑一樣,與寺廟一起騰飛,歸隱于竹林隱寺。這最后一句,寓意更深的情感:廬山奇秀,甲天下山;廬山少女甲蘇杭。不然,怎會吸引皇帝再來游呢。
乾隆皇帝在全詩中完全采用了一種借景寄情,寓情于景的方式,從而情景交融。他通過贊美廬山的美景,委婉地抒發(fā)出內(nèi)心愛慕廬山美女的艷情,立意清新不凡,情景并茂,前后呼應(yīng),自然渾成,達(dá)到了很高文境和微妙的情趣。
(尹超海)
〔現(xiàn)代散文〕 時值陽春三月,我先從天橋循徑而下,漫游錦繡谷。
沿崖西行,穿過石門,繞過仙路,步入“竹林寺”,只見翠林修竹,卻不見寺宇廟門,原來為匡廬幻境。傳說夕陽西下時,此處偶爾隱約見有寺院,可聞暮鼓梵鐘之聲,通常有影無形,可望不可及。
過了“訪仙亭”,再拐小道彎,昂頭望去,只見一排排黛色參天的柳杉樹,濃蔭蔽日。與柳杉樹平行拔地而起的蒼崖翠壁,形若覆掌參差平伸,這就是佛手巖。佛手覆蓋之下,一洞迓然巖開,仙人洞已展現(xiàn)在我的眼前。
仙人洞為清代嘉慶以前歷年僧人修行處的地方,原稱佛手巖。
仙人洞四周景色宜人,洞的左邊,石級彎彎地向上舒展,松杉挺拔壯行色,直通圓門。圓門下面是懸崖千仞,懸崖伸出凌空的形若蟾蜍的石頭,上面鐫刻著“縱覽云飛”四個紅字,一棵石松亭亭玉立,蒼勁不撓。
洞的右邊是錦繡谷,曲徑幽壑,松竹青翠,峭崖聳崎。平臺擺設(shè)著供游人歇息的石凳、石桌,平臺外的山下,極目遠(yuǎn)眺,阡陌縱橫,長江恰似白練在天涯邊飄舞,七里湖和赤湖如兩面明鏡一樣銀光閃爍。
跨進(jìn)洞口,左側(cè)懸崖上鐫有“仙人洞”三個大字。右側(cè)懸吊著一個古鐘,這宕開的石洞高約三丈,深約四丈,可容納百余人。洞內(nèi)頂部有大自然刀削鑿刻的石巖,參差錯落。洞后有一泉水,叮咚直滴,終年不斷,水味甘甜,人們贈給它一個“洞天玉液”的雅號。洞的中央,有座石雕的純陽殿,內(nèi)置呂洞賓身背寶劍的石像,傳說很早以前這里是“呂祖”“純陽祖師”的呂洞賓求仙學(xué)道之地。
天色忽然陰下來了,一大團(tuán)一大團(tuán)的濃云迷霧飄來,將洞口重重鎖住,沒隔多久,天上降下滂沱大雨。我佇立在洞口,仔細(xì)觀察這一景觀:時而,洞外黑壓壓一片,忽地奔騰出驚雷火龍;時頁,灰蒙蒙一抹,透出夢筆般的千仞奇峰;時而,白云洶涌如汪洋,在嶙峋的深谷中鋪設(shè)席夢思的軟床;時而,雨過天晴,在奇峰層林中飛映出一道綺麗的彩虹。
仙人洞雖不很寬大,不很深邃,但小巧玲瓏,蜚聲古今中外,以它奇絕景色和虛幻縹緲的神話,吸引著無數(shù)游人慕名而來。
(尹超海)
〔民間文學(xué)〕 乾隆皇帝脫下龍袍身著便裝,手里拿著一把白絹折扇,只帶了一名隨從上廬山。
二人到了仙人洞,先坐到石凳上坐了一會,順手將絹扇放在石桌上,起身到洞中觀看。他欣賞了純陽殿石刻后,就循著幽徑前往“游仙石”去了,把絹扇忘記拿走。
此后,一位眉清目秀的姑娘,到石凳上坐下來歇息。她發(fā)現(xiàn)石桌上放著一把精致的絹扇,拿起展開一看,嘆息道:“這樣好的絹扇,竟無字無畫,太可惜了。”她便到純陽殿前放功德簿的桌上取來筆,揮毫在扇面上寫下自己最喜歡的一首詩。
乾隆從游仙石回來,因走了一段路,感到有點熱,便從石桌上取扇掠抗搧風(fēng),展開一看,扇上竟書寫了一首詩:“黃河遠(yuǎn)上白云,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fēng)不度玉門關(guān)。”他念完不禁發(fā)笑說:“此人粗心大意。這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的《涼州詞》,第一句應(yīng)是黃河遠(yuǎn)上白云間,竟把‘間’字給漏掉了。”姑娘聽了不覺滿臉紅云,趨前說:“先生見笑了,本小女子平素略愛吟詩寫字,不知此扇為先生所有,便草率疾書,沒想到有漏字之誤,多請見諒!”乾隆聽了才注意到這少女長得光采照人,迷人如酥,忙說:“豈敢豈敢,小姐下筆秀麗,如龍飛鳳舞,深為佩服。”乾隆油然生起愛心,打聽少女的姓名住址,少女告訴他,名李鳳英,家住山下賽陽鎮(zhèn)。兩人就詩畫談得投機(jī),時間不早,少女就告辭了。
這天夜晚,乾隆一直沒睡好,李鳳英的花容月貌總是浮現(xiàn)他的眼前,他決定天亮就下山,再見李鳳英。第二天,他便隨從來到賽陽橋,想找人問址,忽聽到橋下有洗衣棒槌聲,上前一看,這女子正是李鳳英。李鳳英把乾隆帶到家里,并向父親作了介紹,便去里面沏茶去了。乾隆開門見山對李父說:“我乃當(dāng)今皇上,見你的千金才華出眾,欲納為妃,不知尊翁意下如何?”李父見皇帝駕到,拜倒在地,說道:“承蒙皇上看得起小女,待我探問一下再說。”
不料,李鳳英不為富貴榮華所動心,寧愿守清貧之家,并要父親婉言謝絕皇帝的求婚。李父回到前堂,向乾隆解釋說:“小女說自己無才,蒙皇上厚愛,奈何命薄福淺,有負(fù)圣恩,萬望恕罪。”
乾隆聽話聽音,這分明是李鳳英在下逐客令了,不好勉強(qiáng),只得在絹扇反面題詩一首,贈扇寄情,惋惜而戀戀不舍地告別了這位美麗的廬山姑娘。
上一篇:描寫《五老峰》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僰人懸棺》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