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山
位于敘永城東17公里,為丹霞地貌,海拔1680米。紅巖千嶂,峭壁巍峨,綿延15余公里。山上溝壑縱橫,峰巒相接,形成6溝10嶺36峰的自然地貌。山上樹木參天,道觀巍峨。有1000余種植物,如桫欏、水杉、鵝掌楸等珍稀植物13科17種,各種觀賞植物近300種,四季花香鳥語,幽靜涼爽。據縣志載,北宋開寶元年(公元968年),山上建佛庵,后改為道觀。明隆慶二年(公元1568年),清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進行了兩次大維修,并擴建了霞峰古觀、斗姥閣、祖師殿、三清殿等廟群,增修了道路和山門。至今仍保存基本原貌。山上還有古代民族圖騰遺跡。妯妯殿、豬神殿、猴子背、深山古樹神位等;還有宋代米芾“第一山”、張三豐醉書“魁”字,抗日領陳明仁“填海補天”等四十余處名人勒石及摩巖造像;并留有歷代文人的詩詞文章。近年來,整修了游覽道路、公路直通景區內,還新辟了10余處景點。
〔古詩文賞析〕 紅 巖 霽 云清·虞景星
萬丈紅巖刺碧空,撒鹽飛絮遍崆峒。
平鋪世界銀妝里,摹寫乾坤粉本中。
出浴楊妃初霽色,捧心西子乍回風。
灞橋詩興依然在,何處黔驢跨海翁。
這是清人虞景星詠紅巖山的詩。作者系江蘇金壇進士,清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任敘永同知。紅巖山在作者心中蕩起如此激情決不是偶然的。
紅巖山又名丹山,位于敘永城東12公里處,由以三十六峰為主的群山組成。除植被外,巖體呈紅,故被地質學家稱為“丹霞地貌”?!按瘫炭铡碧幒0?600米,系三十六峰之首——紫霞峰。登上峰頂遠眺,群山如拜,宛如腳下泥丸,滇云黔月盡收眼底。云霽之黃昏,夕陽從西邊射出萬道霞光,七彩飛虹呈現于主峰,令人心馳神往;滴露風輕之晨,為云海翻騰,觀東方日出,恍若置身峨眉之巔。因冬雪凝寒,夏消暑意,獨秀以南,故“紅巖霽云”被列為全縣八大名勝之首。仿南宋朱熹筆體鏨刻于巨石上的“霽云”二字分外引人注目。其左有棕褐色的龜紋巨石,山風吹拂,竦然欲動;其右有雷劈一線天,紅色巨石斬然分離,側身而過,動魄驚心;其下有險曲虎穴,幽邃龍潭,旋螺石,聚仙臺和由十五截巨石組成的“赤龍”。相傳,此龍犯上作亂,被玉皇命雷神將其斬為十五段,赤膽紅身,永留人間。
丹山文物豐富多彩,主峰頂上和霞峰觀(俗稱玉皇觀),始建于北宋開寶初年,先為佛庵,后改道觀。雖歷數百年滄桑,明、清兩代曾作過三次修繕,至今仍飛閣流丹,下臨無地,虛窗納霧,檐托紫云,每當旭月臨空,金碧交輝。
面對如此勝景,虞先生能不詩潮起伏?當年心情可想而知。詩人在寒冷的冬天登山,從“霽雪”入題抒情,清新駿逸,不同凡響,一、二句的“刺”和“撒”兩個動詞,點石成金,出神入化。紫霞峰高竣挺拔,直刺碧藍的天空,萬鈞力度,宏偉氣勢,躍然紙上。雪花如撒下的鹽粒,飛下的柳絮,鋪滿了山巒大地,典故連用,新奇獨特。崆峒(在甘肅省)系華夏名山,詩人把紅巖比作崆峒山,足見紅巖山在作者心中的份量。三四句寫素裹銀妝的廣袤世界和江山入畫的美麗景色。一大(“平鋪世界”)一小(“粉本中”),對映襯托,夸張呼應,揮灑自如,又似珠之走盤,自不越于法度之外。五六句以擬人化手法,寫紅巖山云霽初晴時的清麗、嬌媚。雨云初停,鮮陽朗照。紅巖山既象“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的剛沐洛過的楊貴妃,又象病中的西施那樣捧著心口百媚橫生。此時的紅巖山較之平時,更加風姿綽約,余韻無窮?!耙蝗罩畠?,一山之間而氣候不齊”的自然景觀在詩人筆下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七、八句寫內心的感受,唐朝著名詩人孟浩然曾說,“詩思在灞橋風雪驢子背上”,意思是好詩蘊藏在美好的自然界中,蘊含在獨特環境下的獨特構思。只有用心去感受自然,去發掘自然的無窮的內蘊,內心世界才越貼近自然,才越能激發創作的靈性,也才愈能寫出好詩。
詩人以孟浩然自況,象孟浩然一樣摯愛著自然,因而對紅巖山的認識比其他同時代的人更深刻,對丹山的內蘊發掘得更深。名山因華章而愈顯其風彩,華章因名山而愈增其麗色。千古名山留下了詩人蹤跡,詩人蹤跡留下了千古名山。
(雷長詩)
〔現代散文〕 正值初秋微雨鎖嫩寒,我到古城敘永采訪,主人熱情餉以丹山清茶,丹山牌香煙,邀上丹山觀景?!暗ど健保蔀閿⒂赖臉酥玖?雖然丹山尚鮮為外地人知,但我游興十足:不想效謝靈運游遍神州而遺忘溫州雁蕩山……
上丹山很方便,一條公路通峰頂,公路宛如歡迎游客的紅地毯——路面全是朱砂碎石,赭紅鮮亮。我們至山麓,微雨重霧,看見的是霧幔云紗中自天豎下的一幅翠屏,時隱時現,飄忽游移??h城建局陪游的同志告訴我,丹山終年多霧,晴天的“丹山煙霞”特別壯觀——遺憾我來無緣,只好賞丹山煙雨圖了!
上山才一半,只見翠屏下方端立著兩尊巨“佛”,三大一小,稱為大小佛爺峰。想那天下第一佛的樂山大佛若來此排隊,定相形見絀顯得渺小,這是兩座山哪!而遠眺之,面目形神并具??汕纱丝淘粕㈧F斂,二佛爺慈面善目清晰可見,真乃“我佛慈悲”啊!
汽車沿山道盤旋而上,不多時便到丹山大門。此處有一奇景,我給取名為“跪象迎客”。山門牌坊騎路而造,這位置實在選得妙極:高大的牌坊框架恰如一幅特大電視屏幕,框下這幅奇景,成為“定格畫面”,成為丹山吸引游客的“廣告畫”:煙霧彌漫的奇峰前,曲折山道左邊,一只巨大的石象前腳下跪,低埋著頭,耷拉著耳朵,長長的鼻垂入地面,后腿往后伸,活脫脫如古代的朝臣面見皇帝時行大禮模樣。大團大團的霧在它腳下奔涌,格外增添它幾分仙氣。好一個可愛的迎客侍者。
牌坊正面額題:“丹霞孕秀”,是張愛萍將軍手跡,娟秀靈氣。背面楹聯書法雄渾遒勁,風格獨具。
至此,我們抄小道向紫霞峰、太陽嶺進發。石梯小徑,整齊凈潔。微雨濕而不滑,踏上去愜意極了。小徑兩旁,高人的泡桐葉闊似傘,珍貴的鵝掌楸、桫蘿樹、虬枝蒼拔上挺。山花野草盡情地綻放笑臉,舒展腰枝、抬手點頭迎客。偶爾聽見一兩聲鳥嗚,托襯出山林幽寂、而遠離喧囂都市的恬然怡樂感頓生。
在丹山林場招待所休息片刻,便登紫霞峰。嗬!好壯觀的丹巖一片:高達幾十丈的殷紅巖層一溜兒展開,至少有幾里路長。劍門關也有這樣的層巖,但顏色灰黯,巖質屬礫巖,人們稱它是凝成雄關永堅不摧的骨胳,佛寶自然區也有類似層巖,但夾在莽莽蒼蒼林海之中,風飩雨瀉斑彩雜呈,十足是西方象征派畫家的“杰作”。丹巖呢,層面質細色純,遠看象綢緞近看似毛呢,熨貼平整。據介紹,日照巖上,反射出萬道霞光,赤熾如火,讓人憑添無限遐想。紫霞峰絕處有座寺廟名玉皇觀,當地人將“游丹山”說成“朝玉皇觀”,可見真有靈氣。便加快步伐登上山去。
站在山寺遺址眺望山下,濃霧一股一股全朝玉皇觀方向趕,像一隊隊白盔白甲軍士銜枚急行,又象羊群奔馳,都在玉皇觀下方飛龍嶺處止步,迂回返去。云霧怎么也越不過嶺,真是奇怪。傳說這是玉帝南巡來此駕百獸,祥云紫霧應行而生。玉帝在紫霞峰絕處山巖嘴立腳觀察下界,傾聽民間聲音,解除民間疾苦,深得下界敬奉。后來玉帝去丹山背后的百花山游玩,沉緬于百花仙子的絕色,不理天政,他的侍衛猛獅大將軍忠言直諫,長跪不起。玉帝惱怒,罰他變成大象,腿也跪斷了!——啊,聽了這故事再往下看那頭“大象”,原來是由兩座小峰組成,作為“前腿”的峰與作為身子的峰斷裂著。當地人尊它“獅象”。我越發對它好感,難為它于今還在服務,充當迎按丹山游客的“接待員”,虔敬可愛的模樣,人見難忘!至于人民為何于今朝還敬奉玉帝老兒呢?他們說玉帝曾經做過好事,他的缺點么就寬容了。多么善良可愛的人民啊!這點,我們從山寺后側一石龕刻碑上再次印證,那敘永縣人民為清朝時曾作該縣“父母官”的某人樹立的石碑前,放著不少人民幣。路人視之不取。我細看那碑文雖斑駁而略知原意,是表彰某縣官任職期間清正廉潔,頗有政聲,百姓深表懷念等。此遺跡想來該是為官者的啟示碑了?!
登上太陽嶺,眺望四方,碧落高遠,天邊下的敘永城正處朗照。而丹山才見霧去。我們高興了,以為太陽要出來了,紫霞奇觀將出現了。誰知一陣山風刮過,刷刷刷地下起大雨來!一行人都變成落湯雞。急忙鉆進汽車騰云駕霧般下山了。車到紅巖壩上,雨霧全收,天大光明。從車窗回望,丹山依然鎖在淡淡的迷霧山嵐之中。
唉唉,丹山!你為何如此吝嗇,不輕易將壯景獻給游客呢?還想評省級旅游區呢!轉一想,非是丹山不好,不識丹山真面目,只緣未上紫霞峰啊!我今登臨,雖未見奇觀而愿也足矣。況且云雨霧,乃丹山澤被人民之惠:它們為茶葉和烤煙生長創造了極好的氣候環境——敘永茶自古為貢茶永是全國十大烤煙生產基地之一,一座現代化卷煙廠,正矗立在紅巖壩上呢。丹山縱使今日無名,隨著以它為商標的產品知名度的提高,將揚名中外……
(方山子)
〔民間文學〕提起丹山香茶,有段這樣的傳說。
很多年以前,丹山上有一棵千年仙茶樹,樹尖上的葉最鮮嫩,久久地散發出陣陣清香。有一年,來了個年長的云游讀書人黃翁。他見這兒層巖疊嶂,流泉不竭,滿山竹林,遍地繁花。于是,便選了一個蠻子洞住下來。他不食人間煙火,只采摘仙茶葉沏飲。七天之后,黃翁依然面色光輝,口中香氣四溢,銀鬢轉青,猶如投胎轉世了一樣。黃翁在洞中以茶當飯,返老還童的消息很快傳到了丹山周圍的村寨。一時間,求佛索茶的信男善女絡繹不絕。黃翁大發慈悲。干脆在洞中沏好茶,供來往人們飲用。大伙飲茶后,果然有病治病,無病延年益壽。
不料,縣官知道了仙茶樹的事,一心要把這茶進貢給皇上,便帶上衙役把黃翁五花大綁地帶到了衙門,要他交出所制的仙茶??墒?,任憑縣官怎樣嚴刑拷打,黃翁一字不吐,縣官只好把他收監。
山上的鄉親們知道黃翁被抓,很多人趕到縣城去探監??吹剿w無完膚,血淋淋的躺在地上,已是奄奄一息了,便背著看守喂他仙茶水。黃翁喝了茶之后,漸漸醒過來了。不幸黃翁年事已高,公堂上傷了內臟,救命已屬無望了,他坐起來說:“仙茶樹是大家的,不能給官府,一定要保住它。等到九月九,大家去把茶籽采下來,種在丹山的九十九寨的坡前嶺后,以后輩輩代代便不愁沒茶喝。還要記住,一定要取泉水煮茗,才能芳香滿杯,使人神清氣爽?!闭f罷,黃翁便命歸黃泉。
鄉親們見縣官逼死了黃翁,大伙一擁而上沖開牢門,背上黃翁的尸體就上了丹山,把他埋在仙茶樹旁,還給他修了座廟宇——玉皇觀來紀念他。
到了九月九,仙茶樹上結滿了茶籽,鄉親們把茶籽種遍了九十九寨的山坡。由于山坡上土壤肥活,氣候適宜,加上鄉親們精心管理,茶樹長得又快又好。
第二年,到了采茶的委節,又來了一個云游的學者,他是專程來品嘗丹山香茶的。鄉親們見這學者與死去的黃翁很像,便盛情接待。只見那學者從腰間取出一個葫蘆,來到泉邊汲水,然后煮沸泡茶,品畢,他稱贊說:“這茶頭泡香,二泡濃,三泡不減味,四泡味跡醇,真是清香、鮮爽、韻味雋永。丹山茶,香茶也!”
從此,丹山的茶便以香茶而得名。
(陳鑫明 整理)
上一篇:描寫《東湖》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烏江游覽區》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