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鉤隱索幽奇,只向縱橫枝上覓。
而今拍手笑呵呵,九九元來九十一。
這首《夢中偶得》作于1220年。原詩有序曰:“庚辰正月,夢旃檀剎澄公托萬松老人乞算籌于予。予以九十一莖贈之,乃作頌一絕。覺而猶憶,遂錄之為他日一笑云。”澄公,圣安澄公也。作者曾有《從圣安澄老借書》、《夢中贈圣安長老》、《謝圣安澄公饋藥》等詩贈他。萬松老人,指燕京報恩寺萬松行秀禪師。行秀于荊州凈土寺出家,并建萬松軒以自適。金承安二年(1197年),詔住西山仰山棲隱禪寺,后住報恩寺。耶律楚材曾拜萬松老人為師,皈依佛教。萬松稱他“大會其心,精究入神,盡棄宿學,冒寒暑,無晝夜者三年,盡得其道。”耶律楚材對萬松老人極為尊敬,曾贈詩多首。
這首詩寫作者的心態,必須做 “頌”看。“昔年鉤隱索幽奇”兩句,寫參禪的心路歷程。“鉤隱索幽”,四處尋覓,未能得悟。要求得人生真正的解脫、真正的獨立、真正的自由、真正的瀟灑,要完成人生的使命、贏得生命的永恒,就必須 “參”。“參” 是必不可少的。“參”的目的是“悟”,所謂“見性成佛”。“而今拍手笑呵呵,九九元來九十一。”這便是 “悟”。禪宗提倡頓悟。但這個“悟”,并不是一 “參”便悟。不然的話,趙州禪師也不會要人坐看30年《六祖壇經》了。禪的悟便是生命的覺醒。坦率地說,耶律楚材的“悟”,只能說是有所會心、有所領悟而已。原詩有尾注說: “仍囑咐從者云: 若澄公道: ‘何不云八十一?’ 汝但應云:‘果然果然’。拂袖便出,覺而自著語云: ‘幾日昏沉,夢中挫五。’”“九九八十一”是常規,“九九八十一”者,喻佛性真理,必須從打破常規處求之。耶律楚材參禪學佛,雖未能見性成佛,卻也到了一定地步。這里既寫了禪悅,也寫出了灑脫的心態。
這首詩前兩句寫“參”,后兩句寫 “悟”,一賓一主,層次分明。由參而悟,一氣呵成。耶律楚材曾說自己 “杜絕人跡,屏斥家務,雖祁寒大暑,無日不參,焚膏繼晷、廢寢忘餐者幾三年”。從此詩看,則他后來仍然在“參”。耶律楚材對于佛理禪機,也時有所悟。“西天三步遠,東海一杯深”,連他師傅萬松老人都說“未易及此”。人稱耶律楚材“性稟英明,有天然之才,或吟哦數句,或揮掃百張,皆信手拈來,非積習而成之。蓋出于胸中之穎悟,流于筆端之敏捷。”這首《夢中偶得》,可說是代表。它“語皆本色,惟意所如,不以研煉為工。”自然天趣,禪味濃郁,是一首極為難得的小詩。
上一篇:禪詩《夢中作》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次韻古琴上人》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