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馬潭
位于瀘州城東北10公里的龍溪河上,龍溪河自榮昌縣境內九曲蜿蜒而來,繞小山四周成潭而東注長江。潭上,小山不高而秀逸,水不深而澄清,垂楊綠竹,景色幽靜,鳥語花香,隔水遠望波心,云氣羅浮,綠蔭深處,隱約可見一帶碧瓦紅墻,舊是宋代敕建通誠古剎,今已辟為公園,明人曹學《蜀中名勝記》載:“唐時有王昌者,家潭側,一日入市,遇落魄仙,授以道術,比歸,授馬使乘,既至,馬入水成龍”,潭也因此而得名。《永樂大典》引宋籍《江陽譜》記:每逢干旱之年,當地山人便向潭中龍王禱告求雨,宋理宗皇帝敕封潭龍為神,建祠春秋祭祀,《敕》文載在《永樂大典》,傳世至今,明代第一才人楊慎(升庵)曾在潭上筑“楊狀元讀書堂”一座,講學傳經。當時,龍溪河畔夾岸桃花,紅霞如陣。清改種萬竿修竹,籠罩一泓清水,微風吹拂,搖竹觀魚,別又添萬般情趣。宣統元年(1909年),趙藩改建祠宇,新筑“觀稼樓”,聚郡中名士登臨誦懷,結集付梓,一時傳為韻事。歷代詩人楊慎、劉光第、章士釗等,也分別在這里留下錦繡詩篇。
〔古詩文賞析〕詠龍馬潭詩清·何錫
百尺深潭一鑒開,溪山勝處碧瀠洄,
行船莫動浪竿影,恐行魚龍出水來。
這是一首游記詩,作者借物寓情,以蕩游龍馬潭為主線,巧妙地將景、情融為一體。
詩的開頭,點出了龍馬潭的最大特色——水,這個“水”是什么樣的水呢?作者用“一鑒”形容鑒者,鏡也。鏡者,清澈、明亮。因此,這里僅僅一個“鑒”字,將龍馬潭水美不可言的景色,巧妙形容出來,這是靜。而動,則是“開”,這平靜如鏡的水被劃開或闖開,即行船所致,游龍馬潭所致也。風平浪靜為行船所破,因此有“碧瀠洄”,碧波蕩漾,綠水瀠洄。好一個動人的情景。詩的前兩句,以寫景為主,抓住“水”不放,回味再三把龍馬潭的水描寫得淋淳盡致,美不堪言。
既然是詠潭,不可能離開水的,而龍馬潭旅游勝地最大的特色,也就是水。龍馬潭有潭心小島,島為龍溪河圍繞,龍溪河清澈蜿蜒,潭水徐緩,水波不興,平靜如鏡。島上則花草繁茂、翠竹千竿。為瀘州八景之一“搖竹觀魚”。當然,再進一步說,有這么一處勝地,有這么一個憑空聳起的小島,按照中國的傳統文化來說,必定有個令人回腸蕩氣、神秘萬分的傳統故事,龍馬潭能夠例外嗎?顯然不可能,李唐時期,有個叫王昌的人,偶遇仙人,得一馬,又由馬化龍而入潭,故有龍馬潭之名。
因此,何先生的詩之后兩句,也就接觸到龍馬潭的地方特色——搖竹觀魚,王昌化龍了。詩的后兩句,以反詰句的方式,寫出了搖竹觀魚的景觀,寓意了王昌化龍的傳說,搖竹觀魚,顧名思義,即搖動岸邊之竹,使水中的竹影搖動,因而引得群魚而來,這種景并不多見,在西湖邊,搖動垂楊柳也不會有魚影的。詩的妙處,不在搖竹,而在行船。因為,按常規寫法,作者往往會在搖竹上在作文章,而該詩卻在水上作文章,行船,既呼應詩首的“開”,又把搖竹的動態寓意其間,試想,搖竹使水中的竹影晃動而使魚來,那么,行船使水動,竹影也隨之而動,魚群樣來,效果相同,表述方式不同,可見作者的匠心,巧就巧在這里。高超的想象,不同凡俗的表述,將詩的意境帶到了一個高度。這里不但有魚來,而且尚有龍來,這個龍,當然指的是王昌所化之龍。僅僅一個“龍”字,寫出了關于龍馬潭的傳說,至于作者為什么害怕——實則是希望龍來,龍來后,會給作者帶來什么,或暗示什么,或干脆將作者也化成龍,不得而知。但是,作者所用的“恐”字,寓焦急、希望,又稍有害怕之情,則躍然紙上。這里,作者將觀魚的景,觀龍的情,充分的表現出來。讓讀者回味的余地,想象的空間,真是妙極了。
(謝 荔)
〔現代散文〕 對于瀘州八景之一——“搖竹觀魚”之處龍馬潭,我早已是心馳神往。正是“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的時節,我邀上幾位友人,去游龍馬潭。
車到蒲甸子,沿一條碎石鋪成的小道向下走約一里,龍馬潭的全景便呈現在眼前。島上翠竹青青,潭心小島宛若一個翠螺,浮在水面,龍溪河似一條碧綠的緞帶纏繞著潭心島。
龍溪河的渡船上居然沒有槳。一條粗鐵絲連接著河兩岸,原來河面不寬,渡船是靠拉動河面上的鐵絲前行的。真是別有一番情致。上得岸,走完幾十級高高的石梯,沿著筆直的水泥路朝島心走,迎面便是一座兩層樓高的仿古建筑,上書“龍馬潭”三字。穿過這座建筑,便是一尊“王昌騎馬”的石雕塑像。據《瀘縣志》載:“相傳李唐時,有王昌者,家于潭側。一日入市井,遇異人,自號落魂仙呼昌為易元子,授之以術,以馬送歸。至家,馬即化龍入潭,潭以此得名”。這尊“王昌騎馬”塑像是后人為紀念他而建的。塑像后還保留了清代黃云鵠題寫的“龍馬潭詩碑”,“龍馬歸何處,仙人未可尋,唯余潭下水,終古照丹心?!睘檫@則具有神秘色彩的傳說,提供了令人神往的佐證。
在潭心小島的最高處,原建有“沖墟觀”,因遍種梧桐,又稱“碧梧觀”,后毀于水災。現建有一座典雅古樸的涼亭,以利游人休息眺望。亭子周圍載滿了小翠竹,翠竹掩映中隱約可見一些曲折險峻的假山參差其間。沿亭子往前走,便可一直走到水邊,這里便是龍馬潭真正勝境之處——“搖竹觀魚”。據說:每年十月初一,無數善男信女紛紛買魚到此放生。人們爭先恐后投食水中,于是潭中魚越聚越多,只要游人扶搖竹竿,魚群即疑為游人投食,故群聚而來,于是出現“搖竹觀魚”奇觀。此時節往往象盛會般熱鬧,我不由得試著搖了搖身旁的翠竹,果然一群群魚兒,逡巡而來,真是妙不可言。水池旁頻頻傳來游人的驚喜和歡笑。
跨上游船,龍溪河水平滑如鏡,青山倒影又添晶瑩,槳兒蕩到水里,驚破了水的寧靜,拉起長長的漣漪,在向游人淺笑。不遠處幾個牧童騎著水牛在水里慢慢地漂,頗有“欸乃一聲山水綠”的氣象,真是“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歡聲笑語蕩漾在龍溪河上,游客們被山水賦與的無限情趣所陶醉。
船兒行處,飄來爽心涼意,龍溪河四周郁郁蔥蔥,春意盎然,或淡妝,或濃抹,處處都洋溢著豐沛欲滴的情意。劃罷船,當游人紛紛離去,再回望“船頭魚影花千片,鏡里螺痕翠一堆”的龍馬潭時,那難忘的奇景,迷人的風情仍在大家心里久久地回蕩。
(徐利紅)
〔民間文學〕 瀘州龍馬潭有許多美麗的傳說。
傳說是在很多年以前,這兒遭受了一場百年未見的大旱災,連續兩百多天沒下一滴雨,井涸田干,百姓受難。赤地百里,一片荒涼。
在城北村里有一個青年人名叫王昌。他聽說:寶山上有一位仙姑,看守著一處泉水,如若找到她,求她引泉下山就能救活萬物生靈。王昌心去尋找仙女,他星夜趕路,忍饑餓走了九天九夜,翻過了九嶺九坡,爬上九十九峰。見峰頂上有一處山泉飛流而下,高興得忘記了奔波的勞累,連聲叫道:“水、水、水……”便捧了幾大口泉水潤了潤冒煙的喉頭。泉水下肚,頓時人的精神大振,不餓也不渴了。這時,只見群峰中走出一個仙姑。王昌連忙向仙姑訴說了家鄉的旱災,請求仙姑引泉下山拯救萬民。仙姑言道:“引泉水下山,救民于水火并不難,但你要依我三件事?!蓖醪犝f能引泉水下山,不要說三件,就是三十件,三百件也依從。仙姑言道:“第一,借仙泉下山,王母怪罪下來,你能承擔嗎?”“能!”“第二,泉水要經過九嶺九坡,你能為它劈山開路嗎?”“能!”“第三,泉水到家鄉后,只三天,它就從龍洞流回?!蓖醪宦犞唤o三天,便急著問仙姑:“有什么辦法保住泉水?”仙姑答道:“要想保住它,只有一個辦法:你得變成一只龍馬阻住洞口,水才不會流走。你能做得到嗎?”王昌想了想之后堅定地回答說:“為了家鄉不再受干旱,年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我甘心為父老保住泉水而萬死不辭?!?br>
仙女見王昌心誠志堅,便叫他引泉回鄉,山泉伴隨王昌開辟的路繞過九十九峰,穿過九嶺九坡迂回而下。山泉往山下越流越快,越來越大,已在山洼處匯積成了深潭。鄉親們見水找回來了,連忙用潭水種田澆地,到處是一片喜氣洋洋的景象。
一天過了,兩天也過了。王昌怎么也坐不住了,他知道第三天一過,泉水就要流回去了。看到鄉親們眉開顏笑,到處禾苗轉青,萬物生機勃勃,王昌打定了主意,為了保住泉水決心變成龍馬去阻住洞口。第三天午時三刻一到,潭中卷起了大旋渦,只見潭水在旋渦中往下流走,潭水也越來越少。此時,不容王昌多想,他毅然跳入潭中。果然一轉眼他就變成一只龍馬緊緊地堵住了洞口,潭水于是又漫了起來。
豐收年,鄉親們都懷念落入潭口的王昌。每逢佳節,便扶老攜幼,帶上豐收的果實,來到潭邊,擺上香案,人人投上塊石塊擊水,請王昌來同鄉親們歡度豐年。年復一年,你投一塊,我拋一塊,天長日久,投下的上石就在潭中堆積成了一座小山。
潭中化成龍馬的王昌,見鄉親們年年邀請,歲歲送禮,心中很是過意不去,便給鄉親們托夢說:“請父老們禮不要送了,土石塊也不要投了,親人的心意盛情我全收下。為了同鄉親們的朝夕相見,我在小山一頭一尾種上一棵青杠樹,它就是我的身影,”果然,不久便從一頭一尾長出兩棵青杠樹。鄉親們便給這兩棵青杠樹取了個名字叫“龍樹”。
龍馬潭的傳說就這樣一代一代地傳下來了 。
(陳鑫明 整理)
上一篇:描寫《龍首崖》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