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
位于蘇州城西南約42公里的太湖之濱,因“湖中有洞山、庭山,在其西者為西洞庭,在其東者稱東洞庭”,所以稱為洞庭東山,或稱東山。相傳春秋后期,伍子胥曾在此迎接母親,故亦名胥母山。隋朝莫厘將軍居住于此,故又名莫厘山。此山原位于太湖之中,后因沉沙淤積,島與陸地相連,遂成為半島。面積約63平方公里,周長約40公里,全境崗巒起伏,共17峰,主峰莫厘峰聳立于半島的東北端,高約293米。東部多幽谷深塢,西部臨水,湖光山色,交相輝映,東南魚池毗連、荷蕩密布。湖中三山,素有“小蓬萊”之譽。東山早在唐代就已種桔,早紅桔、白沙枇杷、碧螺春茶葉素負盛名,是太湖著名的花果山。東山著名的風景名勝有紫金庵、軒轅宮、春在樓(雕花大樓)、啟園(席家花園)、楊灣明清古建筑群、曲溪園等。紫金庵又名金庵寺,始建于唐代,雖僅一殿一堂,但卻蜚聲海外。庵中藏有16尊彩塑羅漢,傳為出自南宋雕塑名家雷潮夫婦之手。羅漢“各現妙相,呼之欲出”,堪稱我國古代雕塑的精品。春在樓,俗稱雕花大樓,近代仿古建筑,歷時3年、化費3741兩黃金方始建成。前后二進,走馬樓、梁枋、重花柱、樓檐等,雕有各種瓴毛花卉、故事圖像,極為精細。磚雕門樓,透雕在4層以上,巧奪天工。整個建筑將磚雕、石雕和木雕有機地揉合在一起,成為我國雕刻藝術的杰作。啟園通稱席家花園,是東山僅有的一座具有水園格調的近代仿古園林,林中假山造型頗具匠心。楊灣古鎮可謂集元、明、清三代古建筑之大成,僅明代及仿明式建筑就有19幢,多集中在用青磚側砌而成的“人”字紋御道兩側,其中有茶樓、商肆和各類民居,素有“明代一條街”之說。鎮西北200多米的軒轅宮建于元末,雄踞山巔、氣勢磅礴,系楊灣廟正殿,殿為楠木結構,面闊3間,進深9檁,單檐歇山,風貌古樸。
〔古詩文賞析〕 東 洞 庭 清·張大純
前后居何密,峨峨峻嶺連。
三峰猶遠祀,九塢自流泉。
盡識將軍澤,誰參雪竇禪?
施王名世久,鐘秀豈徒然?
洞庭東山是才深入太湖的半島。島上人口稠密,民居鱗次櫛比,全境有17峰,崗巒起伏。詩的開首二句展示了一幅東山全境圖。接著三四兩句視線轉向峰塢,“三峰”、“九塢”均泛指。東山主峰莫厘峰及其他峰巒,山頂山腰往往有佛寺,居民焚香祭祀,由來已久。山塢泉水潺潺,草木青蔥。“盡識將軍澤”,猶言都知道隋莫厘將軍的恩澤。相傳隋莫厘將軍曾居住在此山,所以又名莫厘山。“誰參雪竇禪”,誰能真正參悟高僧們的禪理呢?東山有許多禪寺,諸如茅峰禪院、雨花禪院、慈云庵、紫金庵、法海寺,也不乏高僧徒眾,故云。“施王名世久,鐘秀豈徒然?”進一步說明人杰地靈,山川孕秀。施王指施磐,其墓在東山,這里泛指歷代杰出人物層見疊出,為山河增色。
(曹林娣)
〔現代散文〕 洞庭東山是伸入東太湖的一個半島。從蘇州出發,經名鎮木瀆,走靈巖山麓,車到前山小小的停車場嘎然而止。前山鎮是洞庭東山的門戶、咽喉,鎖閉了一個花團錦簇的世外桃源、神仙境界。
前山兩翼,綠樹蔥蘢的山腳下有多重石徑。漫步走去,半日間可繞行半島一周,始終不離青山綠水、果林高樹;其間有多少佳勝所在,數不清、看不盡。往往會在曲徑深處,突然發現奇觀妙景,聞所未聞,見所未見。
正是初秋季節,風和日麗。出鎮右行,不知不覺間就進入桔林。桔樹婷婷,枝柯相接,球球綠果隱在茂密的葉間,不經意很難發現,卻又時而碰手觸面,使人有如進入孫悟空的花果山,處處遇到小猴子的挑逗。
一股湖風挾著魚腥穿過桔叢迎面撲來,而后隱隱約約,一陣水聲。不禁悠然神往,回身四顧,卻不知來自何處。遲疑間,又是一片歡聲笑語。撩著綠枝,尋尋覓覓,右轉登上緩緩的坡道,桔林盡處,豁然開朗。一對銀杏,矗立石徑兩旁,軀干可以合抱,其高何止五、六丈。如同守護天門的巨靈神,歡笑正發自密密匝匝的扇形葉片中間。隨著幾記劈啪聲響,帶著肉殼的果實簌簌而下,宛如雨花石墜,落地啪啪有聲。
低頭從樹下穿過,隨路轉進,繞過千竿翠竹,忽見山澗橫于面前。澗底流水潺潺,水下五色卵石歷歷可數。兩岸座座瓦屋,都在雜樹掩映之中。澗不太寬,粗粗估來,不過一丈左右。澗上擔著一對長條麻石。沿澗前行,不遠又是一雙。人說,早年麻石上砌著小巧的橋亭,有路直通家門。于是,腦中不禁出現這樣的形象:當時,老夫子或退休“致仕”的官員們高坐亭中,新茶一杯,古詩一部,面山長吟,對綠高歌,或供上蘇梨蜜桔。銀杏板栗,知己二三,促膝小酌,清風徐來,松濤陣陣,真如神仙洞府。
正想入非非,然已登上小橋;橋有石欄,上刻“環秀”二字。四周清翠,秀色可餐,取名非常貼切。信步走去,又過桔林,再穿小弄,山澗總不離左右。才知山澗彎彎曲曲,做了多少“S”形,最后徑自進入綠樹叢中,想必通到太湖去了。俗話說:“神龍見首不見尾”,這條長龍卻是首尾兩不見。真是奇乎妙哉!不久,在一巨宅高墻腳下見一方小小石碣,字已模糊不清,仔細辨認,才知刻的是“古山海鎮”。
這四個字給我的印象是那樣深刻,至今不忘。呵,古山海鎮,古山海鎮!你竟是臥在九曲十八彎的山澗之上!你究竟古到何時呢?你那個海又是何所指呢?難道就是三萬六千頃的太湖,抑或你確實曾臨滄海呢?你的“山海”之中究竟隱藏著多少秘密呢?當年你是個山貨湖鮮聚散鬧市,或僅僅是果農漁人群居之所呢?你不回答,這也沒什么,反正出現在我眼前的,是一團凝聚在蟠龍身上的綠,一個看不透的綠的秘密。不想去找什么根據了,隨意去揣測,倒是比翻歷史資料更為有趣呢。
又過一頂橋,又是一所大宅第,雖已破舊,仍可想見當年的宏偉。承主人盛情,邀請進去稍息。大宅顯然已經過多次再分配,有些凌亂。門內是個公用敞廳,廳后一條窄窄過道,盡頭一扇小門,里面便是他的住所。想不到又是別有洞天:三間收拾得清潔的高敞居室,架上幾卷圖書,案上幾盤果品。隔扇門外是個小小天井,湖石一座,海棠兩株,月季幾叢,群蜂正忙著縈回其間。
主人說,房子是明代所建,遠祖當過大官,后代大都成了果農。自己原在上海教書,退休后不耐鬧市喧囂,回來養老,“到底還是家鄉好哉!”他說。出語輕輕,溫文儒雅。
半生在粉筆灰中勞碌,晚年得歸故里,早晚漫步于山麓湖畔,聽鳥鳴,看魚跳,讀讀書,寫寫字,與人無求,與世無爭,算得上是有福之人了。
他說,這個村名叫“槎灣”,澗水來自后山一個洞里,山澗是岳飛所鑿,用來藏軍艦的。是否屬實,他也是聽人說來,已無從稽考,只有姑妄聽之。倒是這個“槎”字值得玩味。槎,就是木筏,難道這條九曲十八彎的山澗真的和船有點關系嗎?
東山風景正在開發,將來若在槎灣重建橋亭,疏浚曲澗,整修明代大屋,重現古山海鎮面貌,那真堪稱“仙境”了。
(李克因)
〔民間文學〕 過去太湖東山葑山寺寺門前有一塊御匾,如果你仔細一看,會發覺這塊匾有許多黑墨點子,好好的匾,為什么會有墨點呢?說起來,話就長了。
當年乾隆皇帝南巡,一路上游山玩水。他早就聽說蘇州是“人間天堂”,因此到了江南以后,就匆匆地趕往蘇州。蘇州知府允大人聽說御駕光臨,連忙率領一大幫知縣前去接駕。蘇州城內的樓臺亭閣、寺觀塔院、山水園林一一游玩過后,乾隆提出要去太湖看看,允大人一聽,正中下懷,連忙派人張羅辦理。
乾隆皇帝乘著龍船,行進在太湖上,一看湖上風光,確是名不虛傳,于是乘著一時高興,便對周圍隨行的官員說:“蘇州山青水秀,是有名的魚米之鄉,可是有沒有出點能人?”吳縣的長腳知縣說:“慧豐和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四書五經,無所不通,琴棋書畫,樣樣能行,他就住在我縣太湖東山的葑山寺里,以卑職之見,他算得上當今天下的第一能人。”乾隆皇帝一向自以為博古通今,無所不精,原指望此話一說,下面均會恭維圣上萬歲,沒想到長腳知縣竟然說出太湖東山還有比自己博學的人,于是想見見慧豐和尚,考考他究竟是不是天下第一能人。
乾隆皇帝和一批隨從的地方官吏到了東山以后,喬裝成香客,來到葑山寺。燒完香,拜過佛,被慧豐和尚迎到齋堂休息喝茶。乾隆看過齋堂掛的書畫以后便問:“方丈,你看當今皇上寫的詩怎樣?”慧豐說:“還可以讀讀。”乾隆又問:“他的書法呢?”慧豐說:“還可以看看。”聽慣恭維話的乾隆,心中很不是滋味,礙于場合,又不便發作,于是就說:“據說方丈是當今天下第一能人,因此特前來請教請教。”慧豐向來是謙虛之人,一聽此話,連忙搖頭說:“貧僧才疏學淺,不敢當,不敢當。”乾隆也不答話,只叫隨從取來文房四寶,信手寫了二字,請人遞給了慧豐,慧豐接過一看,紙上寫的是“王二”兩字,心中不由一笑,心平氣和地對乾隆說:“施主真是高才,你這二字完全概括了此地的風景,而且你還玩了一個兩頂四的招式來考考小僧。‘?二’兩字,乃是‘風月無邊’的意思。”乾隆見慧豐應對自如,不由暗暗地佩服起他的才學。
慧豐雖然不知施主即是當今的皇上,但他總覺得這位施主滿臉傲氣,目中無人,于是他也順手拿過一張宣紙,揮筆在紙上點了許多大大小小的墨點,恭恭敬敬地送到施主的手里說:“這里面也有文章,請施主多多指教。”乾隆接過宣紙一看,大大小小的墨點,實在無法說出其中的奧秘,不由面孔漲得通紅,隨從官員,見狀不妙,連忙找一借口,把乾隆擁出了齋堂。慧豐早把這一切看在眼中,也裝著送客的樣子,跟著出來了。他把一張小紙遞給乾隆說:“你要是不明白,這里自有解釋。”乾隆礙于面子,又不便當場展開,只好趕快回到船上,打開一看,竟是“無事(字)可尋”四個小字。乾隆明白是受到了慧豐的嘲弄,氣得要死。原想狠狠懲罰慧豐一番,但又怕落得“扼殺人才”的罪名,遭到江南文人的反對,只好自認晦氣,將此事糊弄過去了。
(曉國 整理)
上一篇:描寫《萬壽寶塔》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東巖晏坐》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