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龍洞
位于石臺縣,六都魚龍山下,故名。亦稱龍仙洞,為石灰巖質,深邃幽奧。洞口呈半圓形,似鱷魚嘴,鐘乳倒垂,列成利齒,下頷成清水潭、碧水四季長流不涸,聲如絲竹。梅雨時節,泉水涌雪,聲如洪鐘。唐大詩人李商隱有《魚龍洞》贊。入洞乘小竹筏,初極狹隘,如咽喉,洞中布滿各種倒掛的鐘乳石和層層石幔,筏過一里許和三道天然洞門后,似洞窮水盡,但帷幕下有一橢圓小洞,人可佝僂而過,洞身豁然開朗,高約14米,寬12米余。水呈麥綠,潭深叵測。一花紋密布的巨型圓石柱直插潭底,名擎天柱。洞如藕狀,或寬或窄。兩岸奇石紛列。蓮蕾初開,玉桂生枝;攢戟林立,鐘鼓盤地,獅子騰空;仙蛙躍水、仙人奕棋、仙翁出龕,石筍石螺星羅棋布。水中洲渚似海島,兩岸沙灘寬闊松軟,游人坐筏游弋,可泊岸小憩。洞內夏季涼風習習,冬季熱風撲面,過七節藕形水洞,地勢漸高,水淺石出,游人舍筏徒步,奇景突變。有一石洞大廳,可容數百人,并有巨石屹立洞中。一縷金光由洞頂小孔直射巨石,攀緣其上可蹲盤小憩,借小孔眺望洞外紅日和天光云彩。明何尹有詩“清泉出幽壑,紅日映蒼巖;絕妙魚龍洞,塵壤別一天”。過沙灘仍有溪洞,洞源自九華山腳。
〔古詩文賞析〕 魚 龍 洞 唐·李商隱
扁鵲得仙處,傳是西南峰。
年年山下人,常見騎白龍。
洞門墨無底,日夕唯雷風。
清齋采入時,戴花兼抱松。
石徑陰且寒,磬響如遠鐘。
又若山林處,雙屐聲冬冬。
低礙更俯聲,聲速晝夜同。
時時白蝙蝠,飛入茅衣中。
行久路轉窄,靜聞水淙淙。
但愿逢世人,自得朝天宮。
“扁鵲得仙處,傳是西南峰。年年山下人,常見騎白龍。”扁鵲是戰國時著名的醫學家。《史記》中有他的傳,但未提到他修道成仙。因此,扁鵲疑是竇子明之誤。這四句是說每年山下居住之人,經常能看得見他仍騎著當年升天的白龍,往來倏忽。
魚龍洞前佇立,那洞門中黑漆漆的似如無底。而到了日夕黃昏時分,洞中貫出陣陣冷風,兼之山上松濤洞里空甕之聲,又如暗雷滾動一般。如吃素戒葷者,當來此采擷新鮮入時的山珍菜蔬,再頭戴花環手攬蒼松,這是一種何等的情趣。豈知,這一切均乃是洞中鐘乳石的種種造型。
洞中的石徑陡峭險峻而且寒風撲面,洞的深處不時傳出如磬的聲響,又如遠處的鐘鳴嗡聲大作。人行鐘乳石筍的叢林之中,仿佛置身于豐茂的山林,只是足屐踏處,不是松軟的枯枝敗葉鋪就的林地,而是可咚咚作響的空洞的巖石。
頂壓石突之處,還得俯身爬行。遠處的聲響,不知是風聲水聲,卻在這里晝夜難辨的洞中永無止歇地鳴奏。不時還有洞中深居的白蝙蝠,無聲地撲入芳草編就的衣篷之中。
洞中行愈久,入洞則愈深,路徑也愈窄,止步佇立,跫音頓失,更添幽靜。而澗中的淙淙流水卻愈見分明。在這洞深人單的時刻,心中自然便浮出愿望,祈得遇逢世人。否則便會自以為進入得見天子的宮闕了。
素以詩風怪譎著稱的李商隱,此詩卻顯得寫實俗凡。他的《玉谿生詩集》和《全唐詩》均未收錄此詩,難道是此詩非他所寫?或者是此詩寫得“下里巴人”,而少“陽春白雪”之氣息,他與《全唐詩》編集者均不忍心收入典雅的傳世之詩集?此詩抄自嘉靖年間的《池州府志》,注明李商隱所寫,或是他游覽洞府以應景偶作,也是可能之事。
詩雖不甚高雅,但作者卻盡其筆力,再現了一幽洞之府陰寒奇特的景觀,凡進洞游覽者也皆會有類似的遇見與感受的。
(舒詠平)
〔現代散文〕 魚龍洞在南陽灣。從肉身殿走平田岡,過轉身洞,經南一、二、三天門,就到了南陽灣。這是古時從徽州上山游覽,朝拜地藏的大道。沿途茂林修竹,景色秀麗。
轉身洞高七尺,寬約八尺,深一丈二尺左右。經洞口時,可見兩旁各有一眼深井。洞前空地上,花木叢生。當年此處曾是僧人精心培植的小園林,被譽為“九華第一花園”。再外則為山僧耕耘的土地。古代的文人雅士,將僧人春耕夏耘的農事,視為“仙人”游戲。有詩寫道“洞口奇峰吐玉蓮,寺門回瀑露珠泉。仙人春到閑無事,犁月耕云學種田”。其實,僧尼為了生活,種糧種菜,是很辛苦的。從轉身洞越分水嶺,出南二天門、南一天門至南陽灣,約五六里路至魚龍古洞。
魚龍洞,門前古藤盤繞,洞旁有棕櫚數株。前有小石橋,橋下溪水從洞內流出。洞高六尺多,寬四尺多。圓形洞門內,形態各異的鐘乳石,五彩紛呈,加之巖壁色澤鮮明,好似一幅奇異的五彩壁畫。離洞門九尺多處是一個水塘,泉水外溢成小溪,從洞中流出,其水力之大,可推動三部水碓同時舂搗稻谷。在塘側踩跺地面,響聲咚咚,回響洞內,似擂鼓,又似錘擊空壁。
洞中蜿蜒曲折,不知其深,須乘坐小竹筏或小木舟,方可在洞中溪水上輕浮徐進,秉燈攬勝。由于此洞乃是個水洞,水者魚龍居住之洞府也,故有了“魚龍洞”之名。《池州府志》、《九華山志》等書稱它為“第一奇洞”,并有詳細記載:“洞中有澗水,隨洞屈曲而流,入者編筏秉火,循巖岸而入。中有綠魚、白鳥,有洲渚;巖壁嶙峋,如玉筍、如蓮花、如攢戟;有玉柱、有芙容缸、有鐘鼓石,有仙人棋盤,有書龕仙翁,有獅子、仙蛙、奇形異狀。抵洞之盡處,上有一竇,日射五彩,光芒不可狀述”。志書還記載了許多傳說;洞廣邃如堂,可容數百人,怪石成仙佛之像,洞懸鐘乳,若幛蓋,若槐蔭,旁列金黃牡丹、仙桂等花。有獵者逐鹿,偶然入洞得游覽勝景,并折花而歸,人皆驚異。及重入其中尋覓,卻已失去其所在,清光緒年間,有一名周山門之士攜琴載酒,出入煙霞于九華山十五年,遍訪“奇外之奇”,是個“九華通”。他對上述記載,作了肯定:“此山南魚龍洞中實景,非幻景也。”現在,經旅游部門開發,游人不僅能乘舟筏深入魚龍洞,而且還開發了不少新的洞窟。配之以五彩燈光,洞中的各種形態的石鐘乳,更顯得千姿百態,并反射出迷人色彩。
離魚龍洞二里許有神仙洞。洞門面對三溪上的五孔石拱古橋,洞東南角一平坦山路與橋相通。相距數里還有赤壁洞,洞深數尺,高丈許,因四洞巖壁赤彤彤如火焰燃燒而得名。
(個竹)
〔民間文學〕 從前,在九華山后山有一謝村,住著一位從小失去雙親的小伙子。他忠厚、善良,在村里一位大財主家幫工。一天,財主給了他一錠銀子叫他進城買衣料。當他走到城中一座橋上,見許多人圍著賣魚的白胡子老者,便湊上前去觀看。老者魚已賣光,只剩下瓦缽里的一尾綠色小魚。那魚在陽光下,顯得碧綠透體,煞是好看。不時地搖頭擺尾并張開口,象是在和他說話,又象是在求救。頓時使他想起昨夜的夢境,他去河邊挑水時,一位美麗的綠衣姑娘站在岸邊,含情脈脈的望著自己。正待上前和她搭話,可那姑娘卻轉身投進河里,變成了一條綠色的魚……
白胡子漁翁見小伙子那副入神的樣子,便問:“小伙子?我這可是一條寶魚,你花一錠銀子買去吧!”這時缽里的魚一個勁地蹦跳著,一下子蹦出了瓦缽。小伙子急忙彎下身子雙手輕輕地將小魚捧起,誰知口袋里的銀錠滑出,老漁翁順勢拾起銀子說:“小伙子,這正夠買魚的銀兩,綠魚歸你了,恭喜!恭喜!”,“我……我……”,小伙子想到財主叫他買衣料,急得連話都講不出來了,但漁翁已將銀子揣進了懷里,還一個勁地催他快回家。這老實巴交的小伙子只得捧著瓦缽一路上望著里面的綠魚發呆,心里卻發著愁。
走著走著,這時,剛才還空空的口袋,怎么覺得又沉甸起來?小伙子用手一摸。咦?銀子怎的又回來了!于是他趕緊在城里買好衣料,高高興興回去了……
路過村邊那條河時,小伙子看著那缽里掙扎的小魚便把綠魚放進河里,讓它自由自在游走了。
幾天后,財主叫小伙子到山野去打獵,可他在野外轉了一天,也沒見到個獵物。眼看月亮要爬上山了,忽然發現不遠處有一星燈火,便朝那里走去,到了跟前一看,原來是個石屋,里面亮堂堂的。只見一位綠衣姑娘,正在忙著上飯菜,似是要招待貴客,他站在門外問道:“大姐,請問你……?”綠衣姑娘靦腆地說:“你還記得托給你的夢嗎?你救了我的命,爹爹讓我終身報答!”小伙子終于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原來姑娘是仙翁之女。
仙翁有許多女兒,長大后,就派她們到人間去幫助貧苦百姓。這位綠衣姑娘,就是仙翁小女兒。小伙子的忠厚老實,感動了仙翁,仙翁暗自要將小女許配與他。誰知這時仙翁已來到石屋門前,姑娘一見忙對小伙子說:“快來見過我爹!”原來仙翁就是那個老漁翁,小伙子忙上前行禮,叫了 一聲:“爹!”。
仙翁見這乘龍快婿,實是高興,說:“我將小女許配與你,每年三月三別忘了去看我!”說完,一陣風就不見了……
后來,他倆過上了幸福的生活。每到三月三,綠衣姑娘和眾姐都化魚入水,游進魚龍洞去看望父親。因此,這一天,人們在魚龍洞能見到許多美麗的綠魚呢。
(書建 整理)
上一篇:描寫《高峽平湖》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黃陵廟》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