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城
位于市區北部合川縣境內的釣魚山上。其地峭壁千尋,三面踞江,景色壯麗,是以觀賞古戰場遺址和游覽山水景色為主的風景區。南宋晚期,四川合州軍民抵御蒙古軍隊進攻,在釣魚山筑城,從公元1243年到1279年,守城軍民憑藉天險,嬰城固守,浴血奮戰,抵御了蒙(元)傾國之師,堅持抗戰36年之久,并曾于1259年7月,以擊斃蒙哥汗(元憲宗),迫使橫掃歐亞的蒙古鐵騎匆忙撤軍的輝煌勝利而震驚世界。歷代名人,如文天祥、劉克莊、楊慎、陳毅等為此寫下了膾炙人口的詩章。釣魚城是迄今國內保存最為完好的古戰場遺址,留有宋代城垣、城門、炮臺、一字城、水軍碼頭、天池、古井和帥府、軍營、閱武場、皇城遺跡、有護國寺、忠義祠和王堅紀功碑、飛鳥樓碑、臥佛、站佛、千佛崖等文物古跡,并擁有“魚城煙雨”、“魚山八景”、釣魚臺、古桂樹、天泉洞自然景觀。這里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詩文賞析] 釣 魚 城陳毅
釣魚城何處?遙望一高原。
壯烈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在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中,留下了無數愛國衛家、堅持民族氣節的壯烈故事。這種愛國主義精神鼓舞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民,抵御外侮,保衛祖國,成為維系中華民族的堅強支柱。重慶附近的合川釣魚城,就是古代人民誓死抵抗侵略。保衛國家國的見證,古今無數名人在此留下由衷的贊嘆、感慨。詩人陳毅也曾詠詩釣魚城,歌頌古人這種感天動地、驚鬼泣神的英勇精神:“釣魚城何處?遙望一高原,壯烈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釣魚城在何處?釣魚城在重慶附近合川縣東的釣魚山下。它東、南、北三面分別有渠江、涪江、嘉陵江環繞,一面靠山,地勢險要,山南有大石平垣如砥,山上有天池,傳說有神仙坐石上垂釣大江,故名釣魚山。南宋后期,蒙古帝國崛起,成吉思汗的大軍在歐、亞大陸馳騁。1251年,成吉思汗之孫蒙哥登位,是為元憲宗。蒙哥欲繼承祖上武功事業,先后征服大理國(今云南一帶)、木剌夷(今伊朗一帶)、報達(今伊拉克巴格達一帶)等地。然后開始取道長江上游迂回伐宋,從巴蜀一帶側面向宋都臨宋進發。早在1243年,重慶知府余玠面臨元兵破蜀的嚴峻形勢,徙合州于釣魚山下建城,成為重慶的屏障1258年,元軍分三路向宋進攻,蒙哥親率大軍進攻釣魚城。守將王堅與全城軍民面臨重兵,憑借天險,在此堅守半年多,幾次擊退元軍進攻,小小的釣魚城竟使武功赫赫的蒙哥無可奈何,最后竟被城上炮火擊傷而死于城下,迫使元兵不得不放棄進攻而撤退回兵。釣魚城軍民在敵我軍力十分懸殊的困難情況下,如中流砥柱,堅守退敵,使元軍不能會合而一下子消滅南宋,從而南宋統治又維持延續了二十多年,其功績名垂青史,其精神光耀千秋。
陳毅的詩以設問開頭,一問一答之間,向往、仰慕之情油然而生。后兩句以議論形式高度評價贊揚了釣魚城軍民的愛國壯烈精神。千年后的游人憑吊釣魚城,仿佛還能聽到當年金戈鐵馬的嘶殺聲,猶感古代人民忠貞愛國的凜凜民族正氣。
(徐志平)
[現代散文] 出了四川省的合川縣城,西渡嘉陵江,我去憑吊釣魚城。
河床上滿是鵝卵石,一腳踩下,嚓嚓直響,我們一行的腳步聲竟如同千軍萬馬一般。如此感覺,是我愛好夸張呢?還是我的神思依舊在歷史書中夢游?公元1258年年初,蒙古分軍三路,又開始大舉攻宋朝了。在完成對四川的大包圍后,蒙哥親自統帥號稱十萬的主力大軍,再次進逼釣魚城。
蒙哥,武功威赫歐、亞的成吉思汗的繼承人,當時的蒙古大汗(即元憲宗),那支被驚呼為“上帝之鞭”的蒙古軍隊的最高統帥,真可謂是耀武揚威,不可一世了。不是嗎?他的軍隊曾經三次西征,攻占了大大小小四十多個國家。若不是面對茫茫里海,以為是到了世界的邊緣,蒙古軍隊是不會勒住戰馬的韁繩的。要是蒙哥也和麥哲倫一樣,知道地球是圓的,蒙古軍隊也許要繞著地球溜馬吧,就象繞著他們的那個圓圓的蒙古包一樣!所以釣魚城在蒙哥眼里,算得了什么呢。縱然釣魚城筑在釣魚山上,有嘉陵江環繞其北、西、南三面,但畢竟高不過海拔四百米,山的周圍不過十三華里。如此區區,無非是他蒙哥鐵騎下的一粒沙子。
我仿佛成了一個掉隊的蒙古小兵,在去釣魚城的路上走著想著,想著走著。突然,前頭的河面上流來乒乒乒的聲響。是所向無敵的統帥擂響了攻城的戰鼓嗎?當我走出油綠的甘蔗林的青紗帳,翠藍的嘉陵江一下浮上了我的眼底。哦,哦!那聲響原來是一支小火輪發出的。我猛地醒了:歷史,畢竟已走到前面去了。
釣魚山撲進了我的視野。好山!峻險雄奇,拔地倚天,巍巍然屹立江邊,頗象一條大金魚,頭入水,尾倚地。面對那片曾被馬蹄和箭矢翻耕過的土地,深感死亡和荒蕪并不屬于今天。山腳下那一塊一塊甘蔗田,真是翠的了不得,嬌的不得了,活象一面面使人亢奮,使人激揚的生命的大旗在飄展。而給人浮想聯翩的則是半山間的連綿的柑桔林,那一個個歷暑經霜的金紅碩大的果兒,不就是山民們一顆顆萬劫不移的心嗎!我沿著一條五尺余寬的石板路,拾級而上。行進中,真有“蜿蜒鳥道,側目駭而神驚:嵯峨雞頭,舉足慮其失次”之感。然而,我的情思也就扶搖直了上。呵,我在登攀著我們民族自豪感的又一座的高峰。
快到山頂時,有個屹然石壁,面襟江流的關隘。隘口有匾,書《護國門》。關上有樓,樓聯一副,格外起眼:
世界名城曾聞上帝折鞭處 蜀中勝概遙想當年獨釣時
長長的聯字似鞭,抽動了我的“遙想”:當年釣魚城的主將王堅率領三千多官兵與十萬百姓,“嬰城固守,百戰彌堅,節義為蜀列城之冠”。到了1259年的9月,王堅又率軍多次夜襲蒙軍營地,使蒙軍夜不安枕,人人自危。加之川中夏旱,蒙軍疾疫流行,缺糧缺水,勝利不可期,實可謂師老刀疲,士氣大為沮喪。6月5日晨,蒙軍前鋒元帥汪德臣單騎于釣魚城下高喊:“王堅!我來活汝一城軍民,宜早降。”那知話音剛落,就被城中發出的飛石擊中,回營后死去。蒙哥大汗得知汪德臣死訊后,怒不可遏,親自下令在釣魚城新東門對面的腦頂坪高地上筑臺,了望城內情景以便決戰。7月21日,蒙哥親臨臺下指揮了望。那知王堅早在蒙軍筑臺時,便于新東門城垛處造好了炮位。當蒙哥出現在腦頂坪時,釣魚城中石炮轟鳴,蒙哥當場重傷。
第二天,王堅又令人以鮮魚面餅投擲城下的蒙古軍隊,并寫信給蒙哥:“爾北兵可烹鮮食餅,再守十年,(城)亦不可重也。”以鮮魚面餅為攻擊的擂石,可謂古今中外戰史上的罕見現象。這種“新式武器”雖然不曾打傷蒙古軍的一兵一座,卻打碎了侵略者以為釣魚城中缺水斷糧的幻想。蒙哥見此,原定的長期圍困的戰略部署,驟然化為烏有。于是又氣又惱,傷痛迸發,不久就死于釣魚山下(一說是死于重慶北溫泉)。
蒙哥大汗死了,蒙古鐵騎兵是不可戰勝的這個神話也死了,上帝之鞭折斷了,合川解圍了,南宋王朝也解圍了,不,整個世界也解圍了。因為蒙哥死后,正在進逼鄂州的忽必烈立即悄悄與南宋宰相賈似道議和停戰,然后會合攻打潭州的兀良哈臺撤回蒙古,爭權奪位去了。同時,在西亞遠征的旭烈兀也聞風撤回蒙古,揮戈回入爭奪大汗皇位的斗爭。所以說,釣魚城戰斗的勝利,間接保護了歐亞古文化免遭毀滅性的破壞,也給了受壓迫的奴役的歐亞各族人民的一個復蘇的機會。
過了護國門,路旁不少摩巖石刻詩文。烙于記憶中最深的,是一條署名為縣人的題字:“江流千古,民族千古。”再往前走一會,便到了護國寺。寺門外右前方,有一塊凌空突出的巨石,便是有名的釣魚臺所在。明朝巡按謝士元《游釣魚山詩序》說:“世傳有巨人坐釣其上,插竿之跡猶存,故名。”臺下,有鑿于宋代的一尊臥佛,佛身長三丈六尺,是就整個巖壁雕鑿而成。加之佛側的“一臥千古”的刻石,知臨其境,禪味十足。正在寺門前勞作的石匠講,護國寺前面,原來有一座刻有明朝人李作舟所書的“獨釣中原”的石牌坊,前些年給毀了。
緊鄰護國寺有一所學校,校園里有株桂樹,高六、七丈,兩人方能圍抱。一教師主動前來介紹:“這釣魚山上,還有八處城門,還有一字城墻,水軍碼頭。上有閱武場,下有喊天堡……”
“何謂‘喊天堡’?”我們又不解了。
“喊天堡有二處,”那教師說起興頭,有點兒手之舞之了:“釣魚城下鎮西門有一處,新東門有一處。一處是被打傷的蒙古前鋒元帥汪德臣傷痛喊天之處,一處是蒙哥大汗傷后氣憤喊天之處。”
“好,好!喊天堡這名字取得好!”我們心頭油然生起一陣狂喜。想必,我們祖先七百年前獲勝時的快感,傳遞來了。
(楊永年)
[民間文學] 很久以有,渝州住著母子二人。母親年老多病,與兒子王小二相依為命。家中一貧如洗,蓋的是巴上重巴、補了又補的老棉絮,穿的是巾巾吊吊的刷把褲。
這年夏天,王家已有兩天無米下鍋,老母餓昏在床上。王小二呢,還在一個土地廟中躲雨,等著給人下力,等呀等呀,不知怎么就睡著了。忽見一個又矮又小的白胡子公公對他說:“今晚半夜子時,有兩個小和尚,手提金竹寺燈籠走來,你跟著去自有好處。”說完就不見了。
等到了半夜,果然見兩個小和尚打起一對燈籠走來。王小二急忙悄悄地跟在他們背后面,直下磨兒石入江。奇怪,那江水自然分開了。再朝前走去。一道整齊的石梯,直通上一座大廟。廟門上斗大的“金竹寺”三個金字,十分耀眼。進得廟內,燈火輝煌,一個老僧正在高臺打坐念佛。他見小和尚后面跟著一個人,便問道:“你到這里來做啥?”
王小二說:“我因幾天沒找到活路,無錢吃飯,老母親病餓在床,特來向師父討點米飯,望師父慈悲!”
老和尚聽了,便令小和尚端出飯來,遞給王小二。王小二端著飯不吃,像個木人。老僧問他為何不吃,王小二說要留給老母親。
老和尚暗暗稱贊,和顏悅色地問道:“你還要什么,就說吧。”
王小二搖搖頭,表示什么也不要。忽抬頭,隔窗望見廟后一叢叢茂竹,便開口道:“師父,我是個下力人,竹子侄還用得著,我想砍根回去做扁擔。”
老和尚便叫小和尚帶他到廟后去,砍了 一根小金竹。
王小二要走了,老和尚又送他一個金燦燦的小獅子,并說:“你今后要什么,只要輕輕地敲三下獅子頭,就會有了。”王小二十分歡喜,拜謝了老和尚,用衣兜兜著飯,帶著金獅、金竹回家去。
從此,王小二沒有活路時,就將金獅子敲三下,家中缺什么,就有什么。母子倆再也不缺吃缺穿了。
這事一傳十、十傳百,不久,被渝州姓譚的州官知道了。便差人將王小二帶進州衙關進獄中,沒收了他的金竹扁擔,還逼他交出金獅。這時,恰逢州官的女兒秀娟出外歸來,一見王小二人才出眾,愛慕之心立起,便向州官說道:“聽人說,此人是個孝子。不如我同母親去到他家,勸他娘交出金獅,豈不更好。”州官答應了。秀娟就派侍女給王小二送藥送食,照料備至。同時與母親一起來王小二家中,向王母傾吐了自己的心意,臨別時還送她銀錢度日。
不料王小二得寶之事,又很快傳到京城。皇上傳旨,命他三日內獻寶入朝。
入夜,秀娟同丫環來到獄中,將金獅子交給王小二說:“相公,事不宜遲……”秀娟如此這般在他耳邊說了一番。王小二見她生得清秀美麗,對自己真心實意,又見九頭金獅印在手,就依計而行——將全身衣服與秀娟互換,男扮女裝,跟著丫環從后門逃走了。
那王小二按照秀娟算計,邊走邊等,總不見秀娟趕來。這天,他來到了京城,呈上了九頭金獅印。秀娟化名覃秀川,隨后趕來,也將金竹呈獻皇上。考宮譚尚書一一驗過,奏明皇上,次日懸榜題名:進寶狀元王曉爾,進寶榜眼覃秀川。叩拜老尚書后,他二人便奏請告假還鄉,并定于九月初九在渝州完婚,然后返朝供職。譚尚書也要回渝州過八十大壽,于是便率領兩位進寶郎君,一行浩浩蕩蕩、旗鑼轎傘,徑向渝州而來。渝州州官得知老父與新科進寶狀元、榜眼來到,下令全城張燈結彩慶賀,州衙之內,吹笙鼓簧,大擺筵席。一見之下,才知覃秀川就是自己的女兒,進寶狀元是王小二,御賜婚期九月九日——老尚書八十大壽之期,真是喜上重喜。消息傳出,渝州的三街六巷,家家戶戶都貼上大紅喜字,喜報九月九日,新科進寶狀元和進寶榜眼完婚志喜,譚尚書八十大慶。州官大喜過望,解開宦囊,設席州衙,無論軍民人等,一體同歡。
這重重喜慶,州人奔走相告,互道:“重慶”,唯愿今后官民永遠和諧。從此,渝州就改稱重慶了。
上一篇:描寫《金山》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霸王祠》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