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
位于長江北岸,宜瀘公路南側,距瀘州市西南20公里,山呈八面,略帶方形,故名。亦名云峰。面積20多平方公里,景區內林木蔥蘢,奇峰挺秀,云蒸霞蔚,跌瀑飛湍。佇立方山主峰,近看群峰似筍,遠望長江似帶,自古就有“扼山川自然之勝”的美譽。
山中原有寺廟6座,均為唐、宋始建,佛門香火曾盛極一時?,F僅存紫竹峰、獅王峰下的新、老云峰寺部分殿宇。廟宇掩映在林木之間,占地共5300平方米,規模宏大,為川南佛教圣地。老云峰寺建于唐朝天寶六年(公元747年),現存古跡有舊寺廟房、山門雄獅一對及“仙峰石”、“慧于石”、“聽泉”、“慧知池”等。新云峰寺創建于宋代,直到明萬歷十五年(1587年)建成,后經清代幾次擴建才形成現在規模。寺廟布局以“接引殿”、“大雄寶殿”、“藏經樓”、“法堂”、“方丈間”為中軸,東西廂房連接,外襯“觀音閣”、“聽月樓”、“明月池”等。建筑結構嚴謹、交相輝映。寺外還有塔林等多處古跡。新云峰寺有僧十多名,寺內珍藏“鎮寺之寶”——兩粒佛珠。珠內均有二十尊“金堂佛像”。尤以嵌在紙扇扇骨上的一粒佛珠奇特,除佛像外還有對聯,海洋沙灘,層巒疊嶂,陽光普照等景物。微雕技藝精湛無比。
〔古詩文賞析〕 方 山 雪 霽明·楊慎
方山九十九奇峰,羅列同云第幾重。
滴瀝寒聲鳴翠竹,覃崗朝旭影蒼松。
瓊巒暇日捫蘿上,金環多年駁蘚封。
乘云不須回剡棹,藜燈秫酒盡從容。
嘉靖初,楊慎以“議大禮”被朝廷貶謫云南永昌。途經四川瀘州,看到雪后方山如玉似屏,頓生游山之興,遂登方山,留下這首飽含情感的詩篇。
詩的首聯,描繪方山美景特征。方山九十九峰之第一峰叫雪霽峰,冬雪時,諸峰未白此峰先白,諸峰雪化此峰獨存。因有重重云霧環繞,詩人似乎也難以判斷雪霽峰在哪里,在羅列的群峰中是第幾重了。僅這一聯,詩人就把方山高聳入云,拔地而起,云纏霧繞的總體特征充分地表現出來,勾劃出一幅美妙動人的山水畫。
頷聯,進一步描繪了方山冰雪消融的景色。雪后初睛,冰雪溶化,寒氣襲人,竹葉上因化雪而凝成的水珠一滴一滴地往下滴落所發出的響聲,就好像是翠竹在鳴響一樣,聲聲悅耳。在山上觀看初升旭日,因蒼松擋住了視線,須得透過蒼松間隙往下看才能如愿。在這里,詩人通過觀察、思考,細致地描繪了雪后方山的景色和詩人對化雪時的寒冷、寧靜以及山高林茂的獨特感受,這又似一幅精美的工筆畫。
前兩聯,詩人著重從粗略和細致兩個角度展現了方山景致。第三聯,寫詩人閑暇之余攀藤附葛登山觀景,偶見山中古寺門環長了苔蘚,不禁勾起了他心中的傷痛。因楊慎被貶謫后,曾與愛妻黃娥有“金繯”之約,天天盼望朝廷能降赦書,傳旨的金雞能帶來被赦的消息,自己能回到京都為朝廷做事,與家人團聚。然而時隔多年卻總未見到被赦的消息傳來,詩人心中充滿了惆悵,一種失落之感油然而生。
尾聯,寫詩人對被赦無望的態度。大詩人李白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曾描述了浙江省的剡溪是風景優美的地方,山水詩人謝靈運曾到此投宿。詩人觀罷方山景,聯想起李白詩篇,不禁感嘆道:雖然剡溪有清澈的溪水,有凄清的猿聲,但方山景色也并不遜色,甚至更美,因而沒有必要乘云去剡溪觀景蕩舟了。詩人夜宿方山人家,夜晚寧靜,在油燈前品酒。由此,詩人的思緒又有了新的變化:眼前的油燈,不正是太乙仙人點燃的藜燈嗎?忘掉被貶謫而盼赦無望的傷痛,在藜燈下盡情品嘗美酒瓊漿,這難道不更清雅風流嗎?在這里,表達了詩人被赦無望轉而寄情于山水的心理狀態。
詩言志。由于詩人較好地描繪了方山雪后景色,抒發了自己忠于朝廷而又受到不公平待遇的情感,帶有很鮮明的歷史文化色澤,對后人從一個側面了解當時的社會狀態和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謳歌祖國大好河山,無疑具有重要意義。詩人在這首詩里,也從一個側面表現了他逃避現實的心態,這是由當時的現實決定的。
(丁慶炎)
〔現代散文〕 四川民間流傳著兩句諺語:“上輕峨眉、下輕寶頂”。川南吶、叫做“要得松,輕云峰”。古時候,許多文人學士把它當做一個神奇的地方,因此,前往探奇攬勝的人不少。
初春二月,約上二、三知已,結伴一游方山云峰,以償夙愿。方山位長江以北,石棚鄉境內。從南岸石梁過渡,乘車或步行四公里就到了。遠遠望去拔地而起一座蒼翠青山。云峰寺就掩映在松柏叢林中,只見香煙繞長空,隱隱聽到鐘鼓魚磬之聲,好一處園林奇境。
相傳唐玄宗李隆基,在安史之亂中,逃到四川,曾夢游方山老云峰,還敕賜過“云峰禪院”之名。后來人們就把方山看成“人間仙境”了。據說八洞神仙之一的韓湘子也在“仙峰石”上吹過蕭。山中還有“太極、飛霞”兩個修仙煉道的古洞。今存一洞,供人游覽。
到了方山南麓,迎龍橋邊,便見一組巍峨的建筑群,依山修筑,錯落有致,重疊三臺,氣勢雄偉。由接引殿,大雄寶殿,藏經樓,法堂,方丈間組成。這些古建筑起源于宋建隆中,到了清代康、雍、乾年間,經圣可、樗木、昆山、慧安等住持僧人改建、擴建始成今天的規模。占地一萬余平米,建筑面積六千余平米。是川南聞名的佛教叢林。我們隨喜了各殿佛像,全是彩伶金裝,鐘鼓魚磬,一色俱全。每年四月初八日“佛誕節”,是方山云峰寺的盛大佛會也是游人最多的時候。據了解游人香客最多時一天可達三四萬人。這里在歷史上列為四川24大叢林之一。號稱“江陽第一山”。
步上觀音閣,有一個彩雕門洞,稱為“海印發光”的地方。由于石工精細,所雕八洞神仙及其道領南極仙翁跨鶴馭鳳,衫袖飄飄,栩栩如生,許多游人都要住腳欣賞,贊譽不止。出后山門,登上“塔林”,別有一番情趣,極目一望參天松柏復蓋滿山,給人以翠浪波堤之感,連綿不斷的茂林修竹,四季不衰。襯以虎溪之水,潺潺而下,賞心悅目之情油然而生,同伴中有人不禁吟起詩來,說“云峰為我展畫卷,我為云峰吟詩篇”。一同伴說:“你們看靜觀樓名取得多富詩味!”我說:“唐人有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的詩句,在這里可領略一下嗎?”大家興致極佳,過塔林,沿石級小路觀賞“飛泉弱獅”奇觀?!叭酹{巖”在山左側。虎溪沿山腳而下,與對面“滴絲巖”遙遙相望?!斗缴街尽酚洖椤帮w泉弱獅”勝景。如遇雨天飛泉倒掛,恰似銀絲,故名。據傳說,文殊菩薩的青獅路過方山,看見飛泉如絲,動了塵凡之念,遂臥于山巔張口去舔,那知雨過天晴,銀絲收斂,獅欲飲泉水不得,一直守候下去,致使體瘦骨衰,行動不得。后為云峰寺中興祖師圣可和尚發現,取名“弱獅巖”,刻上“弱獅”二字,詩題為“過雨萬山秋,松徑涼如洗,仰面看丹巖,西同墜笠子”?,F今猶存。我們依山徑小道,曲折攀沿,盡覽“太極、飛霞”、“西澗月亮”景點,追溯源頭,步步登高,回觀腳下群峰,不覺怡然自樂,飽覽了“西澗遠眺”,古人說是“閑曠幽深”、“幾逼桃洞”的美景。
登上“雪霽峰”,這里有“方山夕霽”名勝。過去每當冬雪初晴,山嶺樹梢一片銀裝,夕陽斜照,景色幽美,是瀘、納八景之一,有“九十九峰第一峰,峰深獨占古林叢”之說。因山高林密,空氣清爽,的確使人流連忘返。
(馬中驥)
〔民間文學〕 方山本來有一百個山峰,為什么只稱九十九峰呢?說起來歷,還有段古老的傳說。
相傳在明朝年間,明太祖朱元璋傳位于長孫朱允炆,史稱惠帝,所號為建文。年輕的建文皇帝登基后,其叔叔朱棣極為不滿,密謀奪取皇位。他在后宮放出謠言說:新天子年幼無知,天下人不服,百日之內必遭殺身之禍,要免去災星,只有出走。
朱棣把這謠言在三宮六院和文武百官中都傳遍了,弄得建文皇帝日不思餐,夜不能眠,終日憂心忡忡。他叫太監請來天臺山長老,在宮中念百日清災經。哪知和尚已被重金收買,借念經文之機,勸建文帝天府一行,到蜀中選個風景幽雅的名山修造行宮。
建文皇帝聽信了長老之言,便帶著文武百官來到方山。方山雖不如青城山、峨嵋山那么高,但因傳說八仙中的韓湘子曾在這里修煉,最后羽化成仙,建文皇帝決定選在方山上修造行宮。但狡猾的朱棣卻派天臺山長老跟隨,知道建文帝要在蜀中修造行宮,長老便對建文帝說:“佛經言,修造行宮乃百年大業,龍基百座山峰才吉利,江山方能長久。”建文便命文武百官登上方山仔細清點,可是文官去數來只有九十九個山峰,武官去點了又點,還是九十九個山峰,建文帝不相信,親自去數,連數三遍,也只有九十九個山峰。方山上行宮修不成,建文帝心中不悅,下山而去。他回到京城,朱棣已借口朝中出了奸臣,領兵回朝“除奸鎮國”,舉行兵變要捉拿建文,幸虧建文帝早有準備,他改扮僧侶,從地道逃出。后來,建文帝又來到方山,聽當地農夫說,方山本來是一百個峰,那年皇帝來數時,沒有把自己站的那個雪頂山數進去。建文帝聽了,又登雪頂山,望著周圍的群峰,呆呆的站了很久,腳印都站了一尺深,才怏怏而去。以后,建文帝曾到過瀘縣的玉蟾,最后到漢安金山寺削發為僧。現在瀘縣的玉蟾山還有建文帝石刻造像,其形象就是一個披袈裟的和尚。
因方山雪頂峰留有當年建文皇帝的腳印,來游覽方山的人都要去看建文腳印,再去數方山九十九峰。當地人還作有九十九山的連環詩一首來歌詠方山,詩的全文是:“九十九山彎九九,山彎九九九埡口。九九埡口吐清泉,口吐清泉九十九。”如果寫成連環,全詩僅十二字:
口 吐 清 泉 九
埡十
九 九 彎 山 九
(丁慶炎 整理)
上一篇:描寫《文筆塔》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昭君故里》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