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湖
位于湖北省武昌東郊,是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全區面積87平方公里,其中湖面33平方公里,為杭州西湖的五倍多。全湖港汊交錯,素有九十九灣之稱。東湖依其自然環境分為6個游覽區:聽濤區、磨山區、珞洪區、落雁區、白馬區和吹笛區。前三個區已建成為相當規模的游覽區,后三個區正在建設中。
聽濤區為游覽中心,建有聽濤軒、水云鄉、行吟閣、瀕湖畫廊、屈原紀念館等。聽濤軒全樓磚木結構,崇脊、展檐,檐高3.2米,長55米,深7.6米,四周以40根立柱支架,兼置花孔圍欄。登樓眺望,東湖美景盡收眼底。聽濤軒東側小島上的行吟閣,四面環水。取自《楚辭·漁火》中屈原的“行吟澤畔”之意而得名。閣仿古代磚木建筑形式,高22.5米,平面正方形,底邊長12米,三層四角欑尖頂,層層飛檐,上覆翠瓦,四壁墩垛,閣內架紅色圓柱,并設旋梯上下。閣前豎有屈原塑像,昂首仰天,款款漫步澤畔,似高誦《天問》。長天樓為東湖風景區主樓之一。全樓磚木水泥結構,綠瓦飛檐,形似宮殿,上下兩層,總面積1775平方米。主樓兩端有長廊通達左右方亭。憑欄眺望,碧波萬頃欲接藍天,有“秋水共長天一色”之感。九女墩是東湖風景區主要景點之一。相傳太平軍占領武昌時,不少婦女積極參加作戰。后清兵攻陷城郊,大肆屠殺,有9名女兵,寧死不屈,英勇抗擊,壯烈犧牲。鄉人含著淚,將其遺骸合葬于此。為避免清政府的滋擾,故不稱墳而稱墩。在墩前建層臺,中立紀念碑,碑頂懸銅鈴,風吹鈴響,象征9位女英雄馳騁疆場的金戈鐵馬之聲。
磨山,是東湖依山傍水的主要山脈。相傳劉備在此搭臺祭天,求神靈保佑自己下東吳平安。磨山已建成游覽區,主要景點有楚天臺、楚市、楚城、楚辭軒、離騷碑。山頂建有朱碑亭,亭前石碑上有朱德手書“東湖暫讓西湖好,今后將比西湖強”的詩句,朱碑亭因此得名。登山四眺,十里長湖,八里磨山美景盡收眼底。山下有磨山植物園,內有植物五百五十多種。荷花、桂花、梅花、山茶花、杜鵑花、月季花、蘭花各自成片,是我國賞梅勝地。西峰下有櫻花園和七十八櫻花亭,還有盆景園和千帆亭、冷艷亭、蘊誼亭、翠帷亭、雁棲水榭等景點。櫻花樹苗是鄧穎超女士1979年訪日時,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為表示對周恩來的懷念而贈送的,共78株,象征周恩來享年78歲,并寓意中日兩國在1978年締結和平友好條約。鄧穎超囑托將這78株樹苗植于周恩來生前寄予厚望的東湖風景區,并建亭以為紀念。
珞洪區由珞珈山的放鷹臺、岳飛手植的“岳松”和洪山的寶通禪寺、洪山寶塔、無影塔等景點組成。放鷹臺是一座高出湖面10米,面積約10畝的土臺。相傳李白在湖北安陸成家后,還想建功立業,便四處拜謁名人,求取功名,但四處碰壁,十分沮喪。一天,他信步沿洪山北麓往東走,不覺來到湖邊。忽聽陣陣鳥叫,他撥開樹叢,見一只小鷹被獵人下的套子套住了,即解開套子,小鷹沖上天空,繞李白盤旋了兩圈才飛走。望著遠去的小鷹,李白豁然開朗。從此,他就四處游歷,長吟狂歌,不再求官。據說就是因為李白在此放過鷹,所以后來這里的鷹就特別多,也都飛得特別高。
白馬區有個白馬冢,相傳赤壁大戰后,魯肅騎一匹白馬路過此地,馬陷泥而死,埋葬于此,把它的墳地取名為白馬洲。吹笛區有座吹笛山,傳說明太祖朱無璋第六個兒子朱楨來武昌時,曾在此吹過笛子。落雁區有座鼓架山,是戰國時楚莊王擊鼓督陣討伐斗越椒之地,斗向楚莊王猛射一箭,射在鼓架上,此山因此而得名。鼓架山前有座清河橋,傳為莊王帳下的神箭手養由基與斗越椒比箭,一箭射死斗越椒的地方。如此眾多的古跡集中于一個風景區,在全國尚不多見。
〔古詩文賞析〕 絕 句 四 首(其三) 唐·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詩的上聯是一組對仗句。草堂周圍多柳,新綠的柳枝上有成對黃鸝在歡唱,一派愉悅景象,有聲有色,構成了新鮮而優美的意境。“兩個黃鸝鳴翠柳”,鳥兒成雙成對,一片生機,具有喜慶的意味。次句寫藍天上的白鷺在自由飛翔。這種長腿鳥飛起來姿態優美,自然成行,晴空萬里,一碧如洗,白鷺在“晴天”映襯下,色彩極其鮮明。兩句中一連用了“黃”,“翠”、“白”、“青”四種鮮明的顏色,織成一幅絢麗的圖景;首句還有聲音的描寫,傳達出無比歡快的感情。
詩的下聯也有對仗句構成。上句寫憑窗遠眺西山雪嶺。嶺上積雪終年不化,所以積聚了“千秋雪”。而雪山在天氣不好時見不到,只有空氣清澄的晴日,它才清晰可見。用一“含”字,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圖畫,近在目前。觀賞到如此難得見到的美景,詩人心情的舒暢不言而喻。下句再寫向門外一瞥,可以見到停泊在江岸邊的船只。江船本是常見的,但“萬里船”三字卻意味深長。因為它們來自“東吳”。當人們想到這些船只行將開行,穿三峽,直達長江下游時,就會覺得很不平常。因為多年戰亂,水陸交通為兵戈阻絕,船只是不能暢行萬里的。而戰亂平定,交通恢復,才看到來自東吳的船只,詩人也可“青春作伴好還鄉”了,怎不叫人喜上心呢?“萬里船”與“千秋雪”相對,一言空間之廣,一言時間之久。詩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載,視通萬里,胸次何等開闊!
(周嘯天)
〔現代散文〕 我常有幸游覽祖國的名山大川,但不管游到哪,最令我魂牽夢繞的仍是這片秀麗多姿的青山綠水。在我的審美意識中,家鄉的東湖是再美不過的了,不論走到哪,能作東湖人則使我自豪不已。
東湖風景區位于武昌的東郊,從黃鶴樓驅車約二十華里。論水,它煙波浩淼,約為杭州西湖之五倍;論山,它群峰簇擁,崗巒起伏;論深邃,它以九十九灣著稱,曲折錯落;論開朗,它以琉璃萬頃,碧波如海見長。
東湖風景線是圍繞湖濱展開的,亭臺樓閣,參差錯落,紅花綠樹,掩映生輝,或曲徑,或小橋,或山石,或雕塑,或柳暗花明,或豁然開朗,步移景換,秀色可餐。東面的磨山,山色蓊蔚;西面的聽濤,湖光瀲滟。人們常說:“聽濤風景甲東湖”,“不上磨山不知東湖美”。可見湖有湖的絕處,山有山的妙處。
聽濤區的大門在黃鸝灣,黃鸝灣的西北有一個翠柳村,游人一進大門,就會自然聯想到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黃鸝灣周圍崗巒交錯,中有湖水一灣,岸邊垂柳依依,灣內荷花點點,輕舟蕩漾,鳥語花香;翠柳村一個小山頭的前沿有座霧抱亭,是由四座方亭和四座半圓角亭組成的內方外圓的環形亭,很有特色。亭內含一座天井,天井中栽有楓香一株,枝葉飄灑,覆蓋亭宇,亭上有樹,樹下有亭,亭周廣植喬木,亭中有樹,樹中有亭,樹姿亭影,綽約別致,形成林中霧抱樹,霧中樹抱亭,樹立云霧中的奇特景觀。
聽濤區的南端,建有先月亭一座,取“近水樓臺先得月”之意。登亭四望,一片空曠,云水茫茫,水天一色。每當皓月臨空,清光四溢,冰清玉潔,水月交輝,幾疑置身廣寒宮殿。從先月亭過柳堤,便有一坡,迎面立起石坊一座,上書“疑海聽濤”四個蒼勁的大字,聽濤區由此得名。聽濤區夾在珞洪、白馬兩區之間,以一片半島幾處觸角伸向湖中,東湖東南幾行遠山遙遙相望,群山倒景湖中,別具意境。島間又有黃鸝灣、天鵝池等內湖,湖中有湖,湖水澄澈,波光閃閃,景色誘人。島內或山或坡,或堤或橋,高低起伏,曲折幽深。沿著十里湖濱,有“寓言公園”、“多景臺”、“水云鄉”、“聽濤軒”、“行吟閣”、“梨園”、“魯迅廣場”、“九女墩”、“湖光閣”等三十多處風景點,正所謂“靜時觀水目能聽,終日游山足不知”,難怪到過東湖的人無不為大自然的恩賜所感慨萬千,終日游湖終不厭。
從湖光閣穿過池杉、夾竹桃間植的綠色長堤再往東北行,便是幾抹青山、幾灣綠水,山水交融、風光多變的磨山景區。如果說聽濤區以湖光見稱,磨山區則以山色見勝。
磨山,形園如磨,原名磨兒山。民間有“十里長湖,八里磨山”之說。磨山伸入東湖湖心,是東南岸群山中的主要山脈,六個山峰自東向西排列,蜿蜒嵯峨,起伏迭宕,氣勢磅礴,曲折幽深。山上蒼松翠柏金桂丹楓,郁郁蔥蔥,望如翠屏,這是東湖群峰中最高處,也是游人觀景的最佳處。
這里,主要展現的是以楚文化為主體的風景,已建成的有“楚天臺”、“楚市”、“楚城”、“楚辭軒”、“離騷碑”、“祝融觀星”等景點,磨山中峰的楚天臺依山上升,層臺累榭,氣勢恢宏,富麗堂皇。登臺攬勝,極目楚天,東湖風光盡收眼底,一覽無余,令君心曠神怡,遐想萬千。楚天臺下矗立著兩只銅鑄金鳳,高7.2米,重15.8噸,代表至善至美的楚國圖騰。楚天臺后,沿石徑小路前行100米,即可觀賞到一座黑色高大的鑄鐵塑像,立于磨山西二峰頂。這座腳踏日月,昂首挺胸,目視東方的塑像,就是楚人的遠祖——火神祝融。游客順山而下,再進入古色古香的楚市一條街,不僅可感受到濃郁的楚國風貌,還可購買到富有楚國特色的文化工藝品。
磨山西峰已建成有“朱碑亭”、“千帆亭”、“翠帷軒”、“蘊誼亭”、“七十八櫻花亭”、“冷艷亭”、“雁棲水榭”諸景色;山南的園林植物園,轄地6600畝,栽種各類植物550余種,分為梅園、桂園、杜鵑園、櫻花園、荷花園、盆景園等,每年花開季節,百卉爭妍,游人如織。郭沫若在《題東湖》律詩中就有“且喜東湖春早到,紅梅萬樹一齊開”之名句,反映了磨山植物園王國的盛大。目前,磨山每年一屆的東湖金秋園林藝術節活動更惹人注目,令中外游客贊賞不已。
美哉!東湖,愿您青山不老,綠水長流……
(戴暉)
〔民間文學〕 行吟閣前有一尊屈原塑像,相傳行吟閣曾救過清代大才子紀昀的性命哩。
這一天,乾隆無聊,就拿紀曉嵐來開心,隨便問道:“紀卿,你說說,什么是最大的忠孝呢?”
曉嵐應道:“圣人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為臣綱,父為子綱。所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這是大忠;父要子亡,子不敢不亡,這是大孝。”
乾隆馬上厲聲說:“那好,我現在就要你去死吧,怎么樣?”
紀曉嵐跪下,從容朗聲回答:“臣遵旨!”
乾隆又問:“你投河,上吊,還是自刎?”
“一言為定,臣就去投河。不過,臣要去投長江!”
“難道投黃河不行嗎?”乾隆逼問。
“不行!”紀曉嵐引經據典地說:“古人云:‘跳到黃河洗不清’嘛。臣生得磊落,也要死個清白!”
乾隆點點頭:“好,寡人成全你了。去吧。”
乾隆很喜歡紀曉嵐,想看看他怎樣來解開這個難題。
過了幾天,紀曉嵐渾身透濕地跑來“復命”了。
“這不是紀曉嵐嗎?”皇上故作驚詫說:“你是人還是鬼?”
“啟稟吾皇萬歲,臣是人。”
“你為什么還沒死?這可是最大不忠喲!”
“回陛下,您看臣這身衣裳,就知道臣是沒有違旨的。不過,臣在武昌行吟閣前,碰到屈原了。屈大夫見我投了江,硬把我從水里撈起來,推上岸,還說我死才是最大的不忠咧。”
皇上真的發懵了,忙問:“此話怎講?”
“屈原說: ‘戰國時代吾楚王是個昏君,我投江是大忠。你沒讀過我在行吟閣前的詩歌嗎? 可是,你紀昀,就完全不同了呀。你生正逢時,是清明盛世呀。要死,你該先回去問問你們皇上,是明君還是昏君。如果是昏君,那你再來伴我不遲;若是明君,你死了還不算,豈不還要連累你的皇上受到不白之冤嗎?’臣當即說明是陛下口旨,屈大夫當即叱我胡說。那么,萬歲,您說,能因我而連累您嗎?”曉嵐煞有介事地申述著。
“好家伙,真厲害,紀卿,孤真算服了你啦!”乾隆皇帝哈哈大笑,摸著胡須,不住點頭,并親手把紀曉嵐扶了起來。
(楊代曄)
上一篇:描寫《東巖晏坐》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丹山》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