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明《論“賠本賺吆喝”》原文|注釋|賞析
侯寶林同志的相聲《賣布頭》在幽默風趣之中表達了某種哲理性,似乎值得一說。
《賣布頭》塑造了一個在舊社會擺攤叫賣零碎布塊的小販的形象。這位小販與其說是個買賣人,不如說是個藝術家。他一面賣布一面唱著吆喝,那一套套唱詞真可以說是“妙語如珠” ,不是真正的藝術家是創作不出來的。比如他稱贊他的白布之白: “氣死頭場雪,不讓二場霜”。稱贊他的黑布之黑: “氣死張飛,不讓李逵,亞賽那唐朝的黑敬德。在東山送過灰,在西山挖過煤,開過兩天煤廠子賣過兩天煤,它又當過兩天煤鋪的二掌柜的吧! ” 人們不買他的布,他就不斷地自動落價,兩丈多的布頭從三塊六落到了兩塊錢,于是有人表示愿意買了。可這時,出現了一個十分令人驚異的情況: 這位小販的藝術家氣質起作用了,他似乎由于過分熱衷于吆喝而搞昏了頭腦,竟認為賣布的目的不是賺錢,而是吆喝。只要吆喝得 “過癮” ,賺或賠全都不在話下。
于是他又接著吆喝了: “這陣兒你要買我還不賣它: 怎么回子事? 我賠本賺吆喝! ……去兩毛,讓兩毛,你給一塊六! 再去四毛你給一塊二! 再去兩毛干脆一塊錢! 還不一塊錢?——去五毛,讓五毛,你白拿去吧!”
相聲每次演出都引起一場哄堂大笑。當然,這是高度的藝術夸張,在現實生活里這種“賠本賺吆喝”的小販大概是不會有的。然而,如果我們在捧腹之余仔細咂摸一下滋味,也許就會悚然地發現,這段相聲啟示著我們:事物在一定條件下是要走向自己的反面的。請回想一下吧:過去,當浮夸風盛行之時,當林彪、“四人幫”肆虐的十年,這種“賠本賺吆喝”的蠢事我們做的難道還少么?
長期以來流行著這樣一句不知是哪位“天才”發明的名言: “要算政治帳,不要算經濟帳。”在經濟工作中不算經濟帳,這也可算是曠古未有的“一大發明”。這和那位賣布頭的小販不怕餓飯,自愿“賠本賺吆喝”有什么區別?
增產糧食本來是好事,自古就有“民以食為天”的說法。然而,不計成本,不講科學,毀林造田,砍經濟作物種糧,乃至于變魔術般地“大放衛星”——把幾十畝快要成熟的稻子移到一丘田里。于是乎大登其報: “衛星田畝產×萬斤”,名為“特大豐收”,實則人為的減產。這,是不是“賠本賺吆喝” ?
增產鋼鐵自然也是好事。然而,不計成本,不講科學,大兵團作戰,大搞“小土群”。“百業畢,鋼帥一,青山禿,鐵水出”,浪費了數不清的人力物力,得到一些貴得和金子差不多的燒結鐵。于是乎又大登其報: “今年鋼鐵大躍進,年產×千萬噸”。這,是不是“賠本賺吆喝”?
開發山區無疑也是必要的。然而,不計成本,不講科學,搞什么“人造平原”、“鋼筋水泥蓋溝上鋪土種莊稼”。生產大隊的開支實際上是由國庫里撥付的。但這不要緊,因為要的只是口號喊得響亮:“愚公移山的雄偉氣魄!”“大寨精神的豐碩成果!”這,是不是“賠本賺吆喝”?興修水利自然也是當務之急。然而,不計成本,不講科學,搞什么“西水東調”、“霸王工程”,但求壯觀,不問實效。斟探設計尚未完成就下令動工,白白浪費了國家七千余萬元的巨款。但,痛心是不必要的,因為只要口號聽來帶勁: “想新的,干大的,改天換地! ”這,是不是“賠本賺吆喝”?
這樣的例子還可以舉出不少,甚至在不純屬于經濟工作的領域里也隨處可見。比如,在作為政治經濟中心的大城市搞點人防工程是對的,然而硬要“一刀切” ,連邊遠的小縣城也一律大張旗鼓“深挖洞”。霸權主義者扔原子彈時也要考慮一下目標是否 “劃算” ,而我們卻硬把國家建設急需的“三材”胡亂填到地下。這一切,也不能不說都屬于 “賠本賺吆喝”之類。
賣布頭的小販“賠本賺吆喝” 雖然可笑,但他并無惡意,有的只是一股“為藝術而藝術” 的傻勁。他賠的 “本”是從自己腰包里掏出來的,只能叫自己餓飯,不可能造成坑害別人的后果。我們的同志“賠本賺吆喝” 的情形則有所不同: 有人是因為狂熱,因為輕信,因為無知,因為急于求成,好心辦了壞事,這還有幾分可恕之處,有人則不然,他沒有半點革命熱情,也沒有半個“藝術細胞” ,有的只是全副的利己哲學。 他“吆喝” 的目的是為了沽名譽, 他賠的“本” 點點滴滴都是人民的血汗,造成的后果是勞民傷財,他得到的不是餓飯,而是地位與榮耀……
然而,如果要解決問題,光對某些同志有道德品質上的缺陷進行譴責是不夠的,因為,“賠本賺吆喝” 有的根子是極左思潮影響下的經濟管理體制,不把這些和馬列主義毫無共同之處的東西清除掉,打著革命旗號的 “吆喝” 總有人要搞的,社會主義的老“本” 仍舊要賠下去的。最近,黨中央指出: 我們一定要清除左傾思想的余毒,徹底克服官僚主義,切實改革國家管理制度和經濟管理制度中的缺陷和弊端。這是十億人民的共同心聲。也許,“賠本賺吆喝” 的悲喜劇今后不會重演了吧?
搞經濟需要“務實”,搞藝術不妨“癡情”,這兩者放在一起就要壞事。在建設四化的征途中,在經濟工作領域里,我們需要的是“錙銖必較”的精神,永遠不要“賠本賺吆喝”!
(1979年)
賞析 從最為通俗習見的素材中發現深刻的道理寫成雜文,能使文章做到深入淺出,親切生動。這篇雜文的作者思想敏銳,善于思考,從侯寶林的相聲《賣布頭》中引發出了一番大道理,分析了不計效益,空喊口號的左傾思想的害處,發人深思。
雜文的寫法,并不一定先提出論點,有時采取開頭先說由頭,步步為營,將讀者徐徐引入論點的方式,以增強文章的親切感。本文先復述相聲“賣布頭”的情節,從文字看占的篇幅也真不算少。這是十分必要的。但這種復述并不是純粹的交代材料,引出論點,它同時已經用雙關的語句來暗中滲透中心論題。比如“他似乎由于過分熱衷于吆喝而搞昏了頭腦,竟認為賣布的目的不是賺錢,而是吆喝。只要吆喝得‘過癮’,賺或賠全都不在話下。”言在此,意在彼。說的是《賣布頭》,實際用意卻在于批判浮夸風的害處。作者用一句“賠本賺吆喝”和種種浮夸情形聯系起來:農業上不計成本,不講科學名之曰“放衛星”;鋼鐵工業上大兵團作戰,“小土群”名之曰“大躍進”;山區搞人造平原,名之曰“愚公移山”、“大寨精神”;盲目興修水利口號是: “想新的,干大的,改天換地!”搞人防工程“一刀切”,只為了一句口號“深挖洞”。接著文章又分析了造成狂熱浮夸問題的本質在于,有的人無知,急于求成,好心辦壞事;但也有的人是為了沽名釣譽,對國家損失不負責任。
文章最后尖銳地提出了必須清除極左思潮,改革國家經濟管理體制。我們不僅不要“賠本賺吆喝”的買賣,還要反其道而行之:在經濟建設中“錙銖必較”。
這篇文章是歷史經驗的總結,但這總結既是形象的,又是深刻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黨中央決定把全黨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但如何進行建設,問題不少。最大的問題是要肅清左傾思想,實事求是。建國以來我們經歷了50年代末的浮夸,粉碎“四人幫”以后,又一度出現了浮夸,如果不加以批判,它會把四化建設毀掉的。作者把文章的現實意義說得并不多,但用意已經十分明白。從中可以看出雜文作者的藝術匠心,那就是既要把問題說得明確,又恰到好處,巧妙自如,游刃有余。
此外,這篇文章還恰當地運用了類比,也是難得的。雜文寫作中經常使用類比手法,但用巧不容易。作者緊緊抓住了“賠本”和“賺吆喝”兩個細節大作文章,以小引大,賦予新意,運用的材料,言之有據,令人信服。文風既樸實,又優美。
上一篇:聶紺弩《論“狗娘養的”》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朱自清《論不滿現狀》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