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太尉琨傷亂
皇晉遘陽九,天下橫氛霧。
秦趙值薄蝕,幽并逢虎據(jù)。
伊余荷寵靈,感激徇時騖。
雖無六奇術(shù),冀與張韓遇。
寧戚叩角歌,桓公遭乃舉。
荀息冒險難,實以忠貞故。
空令日月逝,愧無古人度。
飲馬出城濠,北望沙漠路。
千里何蕭條,白日隱寒樹。
投袂既憤懣,撫枕懷百慮。
功名惜未立,玄發(fā)已改素。
時哉茍有會,治亂惟冥數(shù)。
前人說江淹“長于雜擬,于古人蒼壯之作,亦能肖吻”(劉熙載《藝概·詩概》),這確是平允之論。這首詩就寫得激昂悲壯,頗得劉琨詩之聲情。
這是《雜體詩三十首》的第十五首,擬劉琨。抒寫了一個愛國志十壯志未酬的憂憤之情和昂揚的進取精神。劉琨(271年—318年),字越石,晉代愛國志士,早年即有詩名。先后任并州刺史、大將軍、司空。投身衛(wèi)國斗爭,遇害后追贈侍中太尉,故稱劉太尉。他現(xiàn)存的詩,表現(xiàn)出強烈的愛國思想、格調(diào)悲壯。
全詩可分為三層,首言國難之際,受恩奮勉。首二句寫的是大的政治背景:胡兵侵占北方,并時時威脅南方,中原人民飽受胡兵鐵蹄的蹂躪;而東晉皇朝卻偏安江南,只圖享樂,不思恢復。國家正處在生死存亡的緊要關(guān)頭,這是愛國志士活動的環(huán)境。滄海橫流,方顯出英雄本色,國家危難之際,正是愛國志士“扶危定亂”,報效國家的時候。下二句寫胡兵對東晉王朝的威脅和自己所肩負的重任, “薄蝕”和“虎據(jù)”二個比喻,很形象地寫出了國土被侵占和晉軍軍威之盛?!耙劣唷倍湔f自己受國大恩,當竭誠為國奔走,雖肝腦涂地,在所不辭。一股慷慨豪邁之情充盈心胸,使作品一開頭就蒙上一層悲壯的色彩。
次言自己的才能有愧于古人。詩人一連舉出了五個自己所企慕的歷史人物,他們都是治國安邦的有志之士。有的運籌帷幄, 屢出奇計;有的披堅執(zhí)銳,每戰(zhàn)必勝;有的胸懷韜略,得遇明主;有的竭忠盡智,死而后已。這些人都得到了發(fā)揮自己的才能,施展自己的抱負的機會,建立了不朽的業(yè)績,名揚后世。他們都是自己效法的榜樣?!翱樟睢倍洌f自己才能不如古人,因此時光白白地流失了。劉琨素有大志,他曾說: “吾枕戈待旦,志梟逆虜,??肿嫔任嶂蕖保把﹪抑異u”(《晉書·劉琨傳》)。所以面對古人,心頭不由地升起一股悲哀的感情。同時也隱含著奸佞當?shù)?,自己不被重用,以致沒有施展抱負的機會。字里行間,滲透著英雄失路的悲憤情緒。
末言年華流逝,功名未立,但如逢時機,治亂之數(shù)還未可知?!帮嬹R”四句寫北方的蕭條景象:遙望北方失地,滿目瘡痍,國土破碎,生民涂炭,“中野何蕭條,千里無人煙”(曹植《送應氏》其二)。作為一個愛國志士,怎能眼看富庶的中原地區(qū),被胡騎的鐵蹄踐踏?眼前的景象更激起他驅(qū)除胡虜,收復失地,重建山河的豪情。可是這樣的愿望能實現(xiàn)嗎? “投袂”四句作了回答。 “投袂”, “撫枕”,是兩個有典型意義的動作。一個是憤懣的感情無法抑制時的表現(xiàn),一個是內(nèi)心憂慮,無法入眠時的情態(tài)。在這兩句中,詩人很巧妙地通過兩個個性化外形動作的描繪,將一個愛國志士內(nèi)心強烈的悲憤感情和憂慮不安的心情表現(xiàn)了出來。而這每一個動作都是以特定的心理活動為依據(jù)的,非常準確傳神地刻畫出愛國志士悲憤的神態(tài)和內(nèi)心的痛苦。 “投袂”、 “撫枕”,還是表面動作,那么“憤懣”、 “百慮”的是什么呢? “功名惜未立,玄發(fā)已改素”,收復失地,重整河山的宏愿還沒能實現(xiàn),可是自己卻已到暮年,這是多么令人悲憤、焦慮的事啊!詩人在這里用了“玄發(fā)已改素”這樣一個形象性很強的現(xiàn)象來寫志士對年暮的悲嘆,非常生動、鮮明。我們仿佛看到一個滿頭白發(fā)的壯士,遙望北方,揮灑著悲憤的淚水。當然前面的“百慮”所包含的還不僅僅止此,聯(lián)系前后詩句來看,還應包含許多許多……。實現(xiàn)宏愿的希望雖然十分渺茫,但是志士卻仍然沒有絕望,也沒有絲毫的沮喪,而是幻想著好的際遇的到來。悲憤的感情中又包含著一股激昂的、積極進取的精神。故而沈德潛說: “末段悲壯,去太尉不遠?!?《古詩源》)
江淹的這首詩在風格上與劉琨的《扶風歌》、《重贈盧諶》極為相近, “氣味逼真”(何焯《義門讀書記》)。全詩始終籠罩著一種激昂悲憤的氣氛。蘊積在胸間的那種報效國家、建功立業(yè)的激情,象火山口的巖漿一樣噴射出來,熾熱而又猛烈。因而整首詩在感情上起伏跌巖,富于變化,時而壓抑,時而奔放,時而悲愴,時而激昂,真實而細膩地表現(xiàn)了愛國志士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這是悲憤與激昂的統(tǒng)一,給人一種悲壯美。
上一篇:出塞|原文|翻譯|賞析|鑒賞
下一篇:北芒客舍詩|原文|翻譯|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