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近代詞·朱彝尊·賣花聲·雨花臺》鑒賞
朱彝尊
衰柳白門灣,潮打城還。小長干接大長干。歌板酒旗零落盡,剩有漁竿。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壇。更無人處一憑欄。燕子夕陽來又去,如此江山!
這是朱詞中的著名懷古詞篇,是重要代表作。他一生經(jīng)歷了明、清兩代,在游覽南京雨花臺時,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故國之思的名作。
《賣花聲》是詞調(diào)名,雙調(diào),上下片各五句,五十四字,各片一、二、三、五句押韻,均用平聲韻。此調(diào)原稱《浪淘沙令》,李清照曾用此調(diào)填詞,題作《賣花聲》。故后人填此詞時,有題《浪淘沙令》的,也有寫《賣花聲》的。
“雨花臺”,此為詞題。
* * * *
此詞疑難字詞不多,不作逐字逐句詮釋,主要講以下幾點(diǎn)——一、詞之主旨
此詞描寫作者登臨雨花臺所見蕭條衰敗景象,抒發(fā)懷中感慨——對故明舊都金陵被清軍毀壞后的憑吊之情。即用“吊古傷今”手法,暗寓故明之念,興物是人非之嘆:江山如故,人事全非。
二、各片大意
上片,寫昔日繁盛京城的空曠零落,衰柳滿目,江潮震耳,不見酒館,哪聞檀板,唯見江邊幾處漁竿垂釣寒江。
下片,描寫雨花臺上荒草縱橫,一片枯黃,空寂無人;只見夕陽中,燕子來去如故,江山容貌不改,可是,人事全非!
三、解釋疑詞難句
白門——南京舊時之別稱,在六朝時,都城建康(即古之金陵,今之南京)的正南門為宣陽門,世稱“白門”。后以此為金陵(即建康)之別稱。城,指三國時的石頭城,建康的前身。
大長干與小長干——建康的里巷名稱,故址在今南京市南,臨靠江流。據(jù)劉逵《吳都賦注》云:“建業(yè)南五里有山岡,其間平地吏民雜居,號‘長干’。中有大長干、小長干皆相連。”
歌板——舊時奏樂演唱用來按節(jié)拍的檀板。此處“歌板”指歌舞,同“酒旗”連用,象征著往日的繁盛。
花雨空壇——指的是雨花臺,位于今南京市南,亦稱石子崗、聚寶山。相傳梁武帝時,有云光法師講經(jīng)于此,感動了蒼天,天花墜落如雨,故名。而今,此臺已是空蕩蕩一無所有,昔日之繁華何在哉!
更無——絕無。據(jù)張相《詩詞曲語詞匯釋》:“凡云更無,皆猶云絕無義。”
如此江山——感嘆江山未改,人事全非。作者暗用南唐后主李煜的《浪淘沙》詞意,其詞有曰:“獨(dú)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四、顯著特色
這首詞讀后,給人的印象最明晰的是這樣兩點(diǎn):
第一,句句景,句句情,寫情入物,景現(xiàn)情出
詞之起筆“衰柳”二字,為全篇定了基調(diào):落寞衰敗。詞中的冷潮退去,陋巷闃寂,歌聲殆盡,酒旗零落和寒江獨(dú)釣等場景和物象,都對基調(diào)起著渲染烘托作用,并為蕭瑟衰敗境界的創(chuàng)造,提供了“物質(zhì)”條件。大家知道,從視覺到感覺,從景到情,彼此之轉(zhuǎn)換,還需要運(yùn)用情景相接的一些過渡手段,因此,詞人又在詞的下闋,采入“秋草”、“空壇”、“斜日”和“獨(dú)自憑欄”、“燕子來去”等景物,進(jìn)一步加以烘托,使這個境界更加鮮明地呈現(xiàn)于人們面前。且在詞的結(jié)尾,詞人又把全部“吊古傷今”情懷著落在“如此江山”四字上。正如宋人姜白石所說“一篇全在尾句,如截奔馬。”(見《白石道人詩話》)。此句急收全篇,不僅點(diǎn)明了詞旨,而且把上邊各種景物和意象都調(diào)動起來為一個主題服務(wù):吊古傷今,物是今非。這樣,用重重皴染,層層襯托的手法來描物敘事,并將自己懷古情愫自然而然地融了進(jìn)去,使詞令人感到韻味雋永,詞意含蓄,感情深沉。
這些正驗(yàn)證了王國維的名言:“一切景語皆情語”。但是,情與景雖然是同在的,然非并列因素。詩人詞家借景言情或寓情于景,或緣情布景,都不過是使自己內(nèi)在感情外化、對象化和形象化。情,當(dāng)是詩詞之生命所系。
第二,用典自然,淡中見腴
全篇五十四字,沒有一個冷晦之字,在若干似乎平淡的詞藻之間,選用幾個看似普通實(shí)含深意的字眼,就加濃了氣氛,拓寬了境界,加深了含蘊(yùn)。比如:
一個接字,把“大小長干”連了起來,出現(xiàn)了綿延連貫的一片繁華市井。
一個剩字,就把街空巷冷,滿目凄涼的景象,烘托得更加濃重。
還有一個寒字,一個空字,一個更字等等,都對冷寞凄楚氛圍的加濃,起著很大的催化作用。
此詞“淡中見腴”,是在自然用典上呈現(xiàn)出來的。詞人把若干典實(shí)使用“不露形跡”的手法融進(jìn)了自己的詞語之中,讓人不易覺察。比如:
秋草,化用了宋玉《九辯》中的“非哉秋為之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
潮打城還,用了劉禹錫的《石頭城》的“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詩意。
又如更無人處一憑欄、如此江山等,即本李煜詞《浪陶沙》的“獨(dú)自莫憑欄,無限江山”。
花雨空壇,即把一個靜態(tài)的歷史地名“雨花臺”,巧妙的變成動態(tài)的眼前景物,且飽含詩情和歷史感。
上一篇:《兩宋詩歌·陸游·十一月四日風(fēng)雨大作》鑒賞
下一篇:《兩宋詞·陸游·卜算子·詠梅》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