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詩詞鑒賞《 桃花行(黛玉)》桃花簾外東風軟,桃花簾內晨妝懶(2)。簾外桃花簾內人,人與桃花隔不遠。東風有意揭簾櫳,花欲窺人簾不卷(3)。桃花簾外開仍舊,簾中人比桃花瘦。花解憐人花也愁,隔簾消息風吹透(4)。風透湘簾花滿庭,庭前春色倍傷情。閑苔院落門空掩,斜日欄桿人自憑(5)。憑欄人向東風泣,茜裙偷傍桃花立(6)。桃花桃葉亂紛紛,花綻新紅葉凝碧(7)。霧裹煙封一萬株,烘樓照壁紅模糊(8)。天機燒破鴛鴦錦(9),春酣欲醒移珊枕(10)。侍女金盆進水來,香泉飲蘸胭脂冷(11)。胭脂鮮艷何相類,花之顏色人之淚(12)。若將人淚比桃花,淚自長流花自媚。淚眼觀花淚易干,淚干春盡花憔悴(13)。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飛人倦易黃昏。一聲杜宇(14)春歸盡,寂寞簾櫳空月痕!
桃花簾外東風軟,桃花簾內晨妝懶(2)。
簾外桃花簾內人,人與桃花隔不遠。
東風有意揭簾櫳,花欲窺人簾不卷(3)。
桃花簾外開仍舊,簾中人比桃花瘦。
花解憐人花也愁,隔簾消息風吹透(4)。
風透湘簾花滿庭,庭前春色倍傷情。
閑苔院落門空掩,斜日欄桿人自憑(5)。
憑欄人向東風泣,茜裙偷傍桃花立(6)。
桃花桃葉亂紛紛,花綻新紅葉凝碧(7)。
霧裹煙封一萬株,烘樓照壁紅模糊(8)。
天機燒破鴛鴦錦(9),春酣欲醒移珊枕(10)。
侍女金盆進水來,香泉飲蘸胭脂冷(11)。
胭脂鮮艷何相類,花之顏色人之淚(12)。
若將人淚比桃花,淚自長流花自媚。
淚眼觀花淚易干,淚干春盡花憔悴(13)。
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飛人倦易黃昏。
一聲杜宇(14)春歸盡,寂寞簾櫳空月痕!
【注釋】
(1) 桃花行:《桃花行》與《葬花吟》、《代別離·秋窗風雨夕》,三篇是同類型的姐妹作,都是表達黛玉哀怨、孤獨、憂愁、傷感心情的婉約詩篇。行,古詩的一種體裁(歌行體),如李白《長干行》、杜甫《兵車行》等。
(2) “桃花”二句:桃花簾外、桃花簾內,即簾外的桃花、簾內的桃花。簾內的桃花指人,黛玉自喻。東風軟,非指東風(春風)本身的柔和、輕軟,而是形容桃花在東風的吹拂下輕微抖動的柔態。晨妝懶,即懶晨妝,意思是簾內的人慵懶無好心情進行梳理。
(3) “東風”二句:揭簾櫳,揭開(吹開)窗簾。簾櫳(lóng),掛有簾子的窗戶。窺(kuī),透過小孔或縫隙觀看。《論語·子張》:“窺見室家之好。”這里指透過簾櫳觀看。
(4) “花解”二句:花解憐人,桃花理解、憐惜簾內的人。消息,指“花解憐人”的音信。風吹透,東風透過窗簾,意思是東風把“花解憐人”的音信傳遞給簾內的人。
(5) “閑苔”二句:閑苔,形容庭院里的蒼苔安靜冷清。門空掩,院門關著。蘇軾《和子由首夏官舍即事》詩:“垂柳陰陰晝掩扉。”斜日,西沉的太陽。欄桿人自憑,人獨自倚著欄桿(人,黛玉自指)。
(6) “茜裙”句:茜裙,紅色裙子,代指穿紅裙子的人,黛玉自指。偷傍桃花立,偷偷地來到桃花樹旁站立,意思是不讓人看到傷心模樣。傍,靠近。
(7) “花綻”句:花綻新紅,指桃樹上又開出新的紅花蕊。葉凝碧,形容新長出的桃葉無比翠綠。
(8) “霧裹”二句:煙,霧氣。一萬株,非確數,極言非常多。烘樓照壁,(桃樹林的紅色)烘托樓房、映照墻壁。紅模糊,指樓房、墻壁在桃花的“烘”、“照”下,紅色模糊不分明。
(9) “天機”句:天機,天上織女的織機。燒破,這里是照透的意思。鴛鴦錦,織出鴛鴦圖案的錦被。此句詞序:(桃花的紅色)—燒破—天機—(織的)—鴛鴦錦。
(10) “春酣”句:春酣,指在春季睡得深熟。孟浩然《春曉》詩:“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珊枕,繡有珊瑚花紋的枕頭。黛玉一向愁苦,睡眠不好,況且這里說“春酣”與詩意也不符。可理解為前半夜睡不著,后半夜或接近天亮時才睡著了。因為有心事,故睡著了仍“欲醒”;“移珊枕”,把枕頭移來移去,還是表示有心事,不能好好安睡。
(11) “侍女”二句:金盆,銅盆。香泉,形容水如清香的泉水。飲蘸胭脂冷,用水調了胭脂涂在臉上,感覺冷。飲蘸,蘸水。
(12) 人之淚:指女子的紅淚,這里是指黛玉自己的眼淚。《拾遺記·魏》:魏文帝的愛妃薛靈蕓,離別父母時連日哀哭,淚濕衣衫。乘車上路,隨從用玉壺盛接她的淚,玉壺變成紅色;到得京都,壺中的淚凝結如血。后因泛稱傷心女子的淚為“紅淚”。李郢《為妻作生日寄意》詩:“應恨客程歸未得,綠窗紅淚冷涓涓。”陸游《釵頭鳳》詞:“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
(13) 花憔悴:憔悴,形容瘦弱并萎靡不振的樣子。《楚辭·漁父》:“顏色憔悴,形容枯槁。”花憔悴,指桃花枯萎要謝了。
(14) 杜宇:傳說中的古代蜀國國王。《蜀王本紀》、《華陽國志·蜀志》:周代末年,杜宇在蜀始稱帝,號曰望帝;后歸隱,讓位于其相開明;時適二月,子鵑鳥鳴,蜀人懷之,因呼鵑為杜鵑。一說,杜宇通于其相之妻,慚而亡去,其魂化為鵑,后因亦稱杜鵑鳥為“杜宇”。杜鵑鳥叫聲凄厲,其音如“不如歸去”,故又稱“思歸鳥”、“催歸鳥”。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四折:“不信呵去那綠楊影里聽杜宇,一聲聲道‘不如歸去’。”這里即指杜鵑鳥,又名子規、布谷鳥。
【譯文】
簾外桃花在東風吹拂下,柔軟不勝力。閨中之人整夜半醒半睡,晨起慵懶乏力無心梳妝。外面桃花、閨中之人,雖被一層繡簾阻隔,但彼此能感覺而并不遙遠。桃花想要透過簾櫳看看閨中之人,東風有意配合揭開窗上繡簾,閨中之人卻不將繡簾上卷。
外面桃花獨秀蓋過群芳,相比去年開放依舊,閨中之人常懷悲切,相比去年比桃花消瘦許多。桃花理解憐惜閨中之人,因而也生起了憂愁,東風透過繡簾把這個信息——桃花的情意傳遞給閨中之人。
東風吹透窗欞,外面桃花開滿院庭。院庭春色越濃,越使人加倍傷感、增添愁情。院門關閉,階前寂寞蒼苔更見冷清。夕陽里那獨自憑欄者,正是閨中之人。
東風殷勤嘆息,憑欄人向著東風掩面哭泣;又移步桃花林中傍著桃樹站立,紅裙在蒼苔地上仿佛灑過一路血痕,不由得使人黯然心怯。桃花桃葉飄落紛飛,但有新紅蕊吐出,新桃葉翠綠欲滴。輕紗薄霧罩住桃花林,秀樓閨房被映照得紅色模糊。
東風殷勤叩打窗欞,火紅的桃花照透天機織的鴛鴦錦被,閨中之人上半夜輾轉反側,將珊瑚花枕移來移去,后半夜方睡,天剛亮又醒。侍女用銅盆盛了清水端進房,侍候洗理,芳香泉水調和胭脂感覺冷。
胭脂的顏色殷紅鮮艷,世間什么跟它相似?只有桃花的紅色和傷心女子的紅淚。若是用傷心女子的紅淚跟桃花相比,傷心女子的紅淚長流不絕,而桃花卻開得嬌艷。用流著紅淚的眼睛去看嬌艷的桃花,淚水容易流干,淚水流干,春光已完,桃花也便枯萎了。
枯萎的桃花遮掩閨中憔悴之人;枯萎的桃花飄飛,閨中憔悴之人病困神疲,紅顏薄命短促,光陰易逝,來日還有幾許晨接黃昏?杜鵑鳥一聲“不如歸去”,春光已殆盡,寂寞的繡簾上空留下月色影痕。
【鑒賞】
正面、直接描寫大觀園眾多女子的悲劇命運、悲劇結局已經拉開序幕,黛玉作字字血淚的《桃花行》,是與此相適應的
黛玉一生與詩書作了閨中伴,與筆墨結成骨肉親,寫下了許多詩篇,其中主要的詩詞,除了她的身世、處境及性格特點外,都有直接的寫作緣由。《葬花吟》,直接的緣由是黛玉與寶玉發生了“閉門羹”誤會;《代別離·秋窗風雨夕》,直接的緣由是黛玉與寶玉鬧了更大的“摔玉砸玉”誤會,以及寶玉被其父賈政毒打而受了極大的刺激;《五美吟》,直接的緣由是在寶玉生日時和姐妹們玩“占花名兒”游戲抽了一支“愁簽”。那么黛玉作此首《桃花行》的直接緣由又是什么呢?
從表面上看,此首《桃花行》是大觀園姐妹們新建的詩社“桃花社”的開鑼之作。海棠詩社已沉寂一年多時間不活動了,時逢仲春天氣,萬物更新,李紈、探春有意恢復詩社的活動,湘云、寶釵等也有意“重新整理起這個社來”。這天湘云邀了寶玉“快出去瞧好詩”,寶玉趕過去,果見黛玉、寶釵等姐妹們都在一起,正在看一首詩,就是黛玉的新作《桃花行》。大家討論重建詩社事,湘云提議:因這首桃花詩好,“就把海棠社改做桃花社,豈不妙呢”,大家贊同,后又得到老社長李紈的贊同,于是“桃花社”正式成立,黛玉任社主,《桃花行》既是新詩社的開鑼戲,又是新詩社唯一的一首“詠桃花”的紀念作品。
其實黛玉作此首《桃花行》也是有直接緣由的。薛蟠“躲羞”兼跑生意回來,從南邊給自己的妹妹寶釵帶回來一箱子禮物,有文房四寶及各式箋紙,有香袋、胭脂等女孩兒用品,還有虎丘的酒令兒、沙子燈、打筋斗小孩、泥人兒戲等等有趣好玩的玩意兒。寶釵自己只留一份,把其余的物品分送給姐妹們,送給黛玉的特別“又加厚一倍”。姐妹們收到禮物都是歡天喜地,“惟有黛玉看見他(她)家鄉之物,反自觸物傷情,想起父母雙亡,又無兄弟,寄居親戚家中,那(哪)里有人也給我帶些土物來?想到這里,不覺又傷起心來了”。正好寶玉過來,聽了紫鵑訴說,明知黛玉是睹物傷心,但不敢提起,故意笑著說道:“等我明年叫人往江南去,給你多多的帶兩船來,省得(你)淌眼抹淚的。”黛玉說:“我有我的緣故,你那(哪)里知道。”說著,眼淚又流下來了。黛玉拉了寶玉一同到寶釵那兒去,寶玉以為去致謝,黛玉卻說:“薛大哥回來了,必然告訴他(她)些南邊的古跡,我去聽聽,只當回了家鄉一趟。”說著眼圈兒又紅了。這段情節在第六十七回,黛玉作《桃花行》是在第七十回,中間隔了好幾段別的情節,讀者朋友也許沒有意識到這段情節是黛玉作《桃花行》的直接緣由——但確實是黛玉作《桃花行》的直接緣由。
黛玉對自己家鄉的思念,對亡故的父母的懷念,其強烈、深沉程度決非用一般言語所能形容。古今相同的是,體驗過特殊經歷的人,對于與特殊經歷有關的人和事物,必定有著特殊的強烈、深沉的情感。
黛玉體驗過的特殊經歷是,父母愛如掌上明珠的一位貴族嬌小姐,很小的時候父母相繼亡故,又沒有兄弟姐妹,孤苦伶仃,遠離家鄉投奔寄居在千里之外的外祖母家。打個比方,對黛玉來說,父母如寒冷冬天里蓋在身上的兩條被子,父母的相繼亡故,如掀去一條被子又掀去一條被子,使她完全暴露在寒冷之中,體驗從溫暖幸福到寒冷悲慘的天壤變化。她是一個十分嬌弱的千金身份的小女孩兒,如何能經受住蓋在身上的兩條被子全掀去,如何能經受住劇烈的寒冷悲慘的折磨!因為這種特殊的經歷,所以黛玉對父母的懷念、對家鄉的思念,其強烈、深沉程度非用一般言語所能表達形容的。由于她的叛逆性和敏感多愁的性格特點,加上身體羸弱多病,盡管她寄居在外祖母家,這時的外祖母家尚未衰敗,過的依舊是貴族小姐的生活,但是絲毫不能減輕她對父母的懷念、對家鄉的思念;相反由于遭受一次又一次的刺激,及各種不如意、不遂心,這種懷念、思念愈益強烈、深沉。她會自然地想到,只有父母能寵著她、依著她、保護她。《紅樓夢》越劇電影中,黛玉臨終對身邊的丫鬟紫鵑說,自己在這里沒有一個親人,囑托紫鵑要求他們將自己的靈柩運回家鄉去,編導完全讀懂了林黛玉。因此可以說,黛玉無時無刻不在懷念著父母,只要有任何一點有關的信息、物事,就會觸動懷念父母的神經,而陷入深深的悲痛之中。這次薛蟠回來,寶釵送給她從她的家鄉蘇州買回來的有趣好玩的玩具,而且這些玩具又都是兒時在父母跟前玩過的,又一次觸動了她懷念父母的神經,又一次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黛玉對寶玉說,去聽聽薛大哥帶回來的有關她家鄉的情況,“只當是回了家鄉一趟”——肺腑之言,字字血淚!多愁善感的黛玉在深深地懷念父母,引起悲痛的同時,又必然會引起很多悲愁的聯想,而且揮之不去,不是短時日能排解開的。這就是后來黛玉作《桃花行》的直接緣由。
《桃花行》這首詩可分為七節。
第一節:點題。點明此首詩中的三個形象:桃花、東風、閨中人;點明三者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桃花關切地想看望閨中人,東風有意配合揭開簾櫳,閨中人卻不讓看,運用擬人的方法,詩句感情色彩濃厚。“晨妝懶”、“簾不卷”(即不讓看)等詩句,為表現全詩的主題,以及閨中人的孤獨、寂寞、傷感、悲愁作了鋪墊。
第二節:人消瘦。桃花開得明媚鮮妍,和去年一樣,但閨中人比去年消瘦了許多。桃花理解、憐惜閨中人,也生起憂愁來,東風把桃花的情意傳遞給閨中人。既直接點明“人比桃花瘦”,又描寫桃花的情意、東風的殷勤,更襯托出閨中人“比桃花瘦”的可同情、可憐惜的形象。
第三節:倍傷情。東風、桃花,滿庭春色,可是春色越濃,閨中人越是傷感、悲愁。這和《葬花吟》中一樣:傷春、悲春。因為傷春、悲春,閨中人的眼中是另一種景象:“閑苔院落門空掩”——一座愁庭。在愁庭里,又值夕陽西沉,閨中人獨自憑欄。這一節描寫的是閨中人孤獨、寂寞、悲愁、無助的境況。
第四節:偷傍立。本節分兩層意思。第二句:憑欄人亦即閨中人向著東風掩面哭泣;哭了一會,又黯然移步桃花林中傍著桃樹站立。從“憑欄哭泣”到“偷傍立”,寓意很深:閨中人有悲愁、有哭泣;也有思想、有思考。結合黛玉在《五美吟》中贊賞“紅拂精神”,閨中人的思想、思考就是仿效“紅拂精神”:蔑視封建權勢,爭取個性解放和婚姻自由,實現自己的理想、追求。但是,閨中人究竟不是紅拂,身份和處境決定了閨中人不可能有紅拂的大膽作為。第三至第六句:先描寫桃花桃葉雖飄落紛飛,但不斷有新花蕊綻放、新桃葉生長的生機盎然的景象,后描寫桃林受霧裹煙封,把繡樓閨房映照得紅色模糊混沌。這種矛盾的景象,正暗示了閨中人的矛盾心態:雖有美好而熱烈的理想、追求,但不可能有紅拂的那種大膽作為,以致理想、追求既是真切、實實在在地存在的,又是渺茫、虛幻的,因而心里同時存在著明亮與黑暗的矛盾,這把閨中人折磨得痛苦、悲愁不堪。這也是黛玉為什么一直處在孤獨、寂寞、傷感、悲愁狀態之中的原因。這里是黛玉自己描寫自己的理想、追求,真切又渺茫,心里同時存在著明亮與黑暗的矛盾,這和在小說起始階段,曹雪芹通過警幻仙姑所作的《紅樓夢》十二支曲中,關于黛玉的那支《枉凝眉》所預示的,黛玉的理想、追求既是真實又是虛幻的矛盾性,是一脈相承的。
第五節:胭脂冷。這一節為過渡小節,從描寫春景過渡到描寫春盡;描寫閨中人從消瘦過渡到憔悴,從哭泣過渡到淚干,從悲愁過渡到絕望。總之,過渡小節之后,即《桃花行》的最后兩節內容,閨中人的形象更為孤獨、寂寞、傷感、悲愁,達到了絕望的程度,以致做好了死的準備。
第六節:淚長流。從過渡小節中寫到的胭脂,因其紅色非常的鮮艷,閨中人聯想到世間只有桃花的紅色和傷心女子的紅淚可以和它相比。傷心女子無疑是黛玉自指。若將傷心女子的紅淚與桃花的紅色相比,則傷心女子的紅淚長流不息,而桃花自是開得嬌艷。“淚眼觀花淚易干”,為什么?這和春色越濃,閨中人越是傷感、悲愁一樣,桃花開得越嬌艷,閨中人越是傷感、悲愁,流的眼淚越多,淚也就容易枯竭了。而當淚枯竭時,春天也完了,桃花也枯萎了。何等的傷感、悲愁、凄慘!比過渡小節之前所描寫的,分量大大地加重了。
第七節:空月痕。這是《桃花行》的最后一節,全詩的結束部分,閨中人的傷感、悲愁、凄慘達到了極點,反而沒有傷感、悲愁、凄慘了,也沒有思想、思考,沒有理想、追求了,只剩下憔悴的面容、疲倦不堪的軀殼,光陰易逝,只等杜鵑鳥一聲“不如歸去”,春光殆盡,亦即歸去了。瀟湘館人去樓空,簾櫳寂寞,繡簾上徒然留著月色影痕!
《桃花行》的氣氛太低沉、壓抑了,詩中的閨中人形象太凄涼、悲慘了。黛玉在前面所作《代別離·秋窗風雨夕》,表明她的悲劇命運在演進,現在又作《桃花行》,表明她的悲劇命運在進一步演進。在黛玉作《桃花行》之前,曹雪芹寫到尤三姐自刎、尤二姐吞金,以及柳二郎出家,表明正面、直接描寫寶玉和大觀園眾多女子的悲劇命運、悲劇結局已經拉開了序幕。黛玉作此首字字血淚的《桃花行》,是與此相適應的。
上一篇:《無才石頭偈》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離塵歌(寶玉)》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