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巒《蜀中送人游廬山》唐山水詩鑒賞
隱巒
居游正值芳春月,蜀道千山皆秀發。
溪邊十里五里花,云外三峰兩峰雪。
君上匡山我舊居,松蘿拋擲十年余。
君行試到山前問,山鳥只今相憶無?
隱巒是唐末廬山僧人,曾游歷蜀中。此詩是他在蜀中送人游廬山所作,詩中匡山即廬山。全篇簡潔生動地描繪了蜀中春日山水風光之美,并由此引發自己對遠方的廬山舊居的深切懷念。
詩以四句為一段,分為前后兩個部分。前四句,寫蜀中春景之佳,筆觸清麗,境界鮮明,直有沁人心脾之感。其中首句交代游覽季節;次句概言蜀中春色無處不佳,“千山秀發”四字,實籠罩前段?!靶惆l”語出《詩經·大雅·生民》,本謂谷物生長茂盛,后世轉指自然界及社會人事的興旺之狀,這里是形容春來萬物萌生,千山萬壑一派欣欣向榮的芳菲景象。三、四兩句即具體描寫蜀中“千山秀發”之景。這首短詩是七言古體,以單行句為主,這里卻有意運用了對仗,目的在于借助有典型特征的客觀景物的對比,來渲染烘托出蜀中春色的獨特之美。四海之內,春景無處不佳,然而蜀中之春卻另有鮮妍動人之處。詩人抓住了四川西部頗多終年積雪的大雪山、而雪山之東為溫熱的盆地這一地理特征,以雪山之白來反襯春花之艷,從而將春景的奇特動人處鮮明地表現出來了。本來,唐詩中這種對比描寫的春景,并不自隱巒始,如杜甫《絕句》就將蜀中“兩個黃鸝鳴翠柳”的陽春煙景與“窗含西嶺千秋雪”的奇特現象并存的情況表現在一個畫面中。但相比起來,隱巒將“十里五里花”與“三峰兩峰雪”組成一個對仗,這種對比就更集中、更強烈、更鮮明,從而就更有典型性了。
詩的后半部分,觸景生情,向友人傾訴自己對于闊別十多年的廬山故居的無限惦念之情。這種感情的抒發分為兩個層次,顯得非常細致而委婉。五、六兩句說: 你登上廬山以后,定然能夠看到我的舊居,我輕易離開那個青松翠蘿掩映的美麗環境不覺已經十多年了! 這兩句感慨萬端的話,表面上和詩的前半段沒有關聯,暗地里卻是從那里引發出來的。異鄉賞春,最易觸發思歸的念頭,何況廬山本是海內第一流的風景名勝,觀看蜀中美景,更會觸動內心深處對廬山的渴念,正所謂“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也。但是眼下作者卻因故不能實現還家之愿,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別人去廬山游玩! 傷感之余,他只得托付別人代表自己去問候家山,于是而有此詩的末二句:“君行試到山前問,山鳥只今相憶無?”這里不說自己憶念山鳥,反而問山鳥還記不記得自己,意更婉轉而悲切。這個無理而有情的發問,是非常符合這位久離家山之人的心理的: 闊別廬山十余載,時間太長了,自己心中雖然至今印記著廬山的一草一木,一花一鳥,可是廬山對于我這個遲遲不歸的游子怕已生疏以至淡忘了吧?“相憶無”三字,情意綿綿,作者對廬山的萬般癡念,俱已涵濡其中。
上一篇:姜夔《蕭山》宋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歐大任《西樵大科峰觀日出》明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