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行舟》唐山水詩鑒賞
李益
柳花飛入正行舟,臥引菱花信碧流。
聞道風(fēng)光滿揚子,天晴共上望鄉(xiāng)樓。
這是一首思鄉(xiāng)之作。其中虛實相生,情景和諧,是一首含蓄雋永的小詩。
前兩句是實寫,實中有虛。詩人斜臥的小舟在揚子江中前行,片片柳絮紛紛揚揚地飄落舟中。觸目即景,親切真實。詩人多次寫楊花柳絮,其《汴河曲》曰: “汴水東流無限春,隋家宮闕已成塵。行人莫上長堤望,風(fēng)起楊花愁殺人。”這是懷古詩,從“楊花”生發(fā)出深沉的歷史感慨。此詩首句: “柳花飛入正行舟”,當(dāng)“輕輕柳絮點人衣”(杜甫《十二月一日三首》)之際,詩人作何感想呢?于是,引出下一句:“臥引菱花信碧流”,其中“菱花”是關(guān)鍵字眼,是指菱花鏡。古人稱六角形的銅鏡為菱花鏡,或曰鏡背刻有菱花者為菱花鏡。《埤雅群說》還說: “鏡謂之菱花,以其面平光影所成如此。”故詩人常有以菱花指代鏡子,李白《代美人愁鏡》其二:“狂風(fēng)吹卻妾心斷,玉筯并墮菱花前。”宋人宋祁《筆次》詩:“菱花照鬢感流年,始覺空名盡偶然。”“臥引菱花”,即臥引菱花鏡,“引”即“持”。《后漢書·朱浮傳》有“引鏡窺影”之語,南齊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有“引鏡皆明目”之句,可資參證。早在東晉就有謝道韞以柳絮喻雪花的佳話。因柳絮如雪,而白發(fā)亦似雪,所以當(dāng)柳絮飛入舟中,落到詩人身上,從鏡中又照見自己 “早生華發(fā)”的面孔,怎能不感慨萬千呢? 立功邊塞本是李益這位“關(guān)西將家子”的夙愿,然而“生涯在鏡中” (李益《立秋前一日覽鏡》),壯志未酬,徒染“兩鬢雪”,時光無情地流逝,恰如江水滾滾而去,他所有的只能是“菱花照鬢感流年”而已。在寓目即景的景語中,能婉轉(zhuǎn)地透露出詩人的身世之感,虛中有實,引人遐想。
后兩句點明思鄉(xiāng)題旨。第三句從“行舟”而來,詩人行舟江上,自然想起人們夸說揚子江兩岸春光明媚的話。說“聞道”,暗示無心觀賞此地風(fēng)光,對“風(fēng)光滿揚子”這一點不加任何評說,這時的心情頗與王粲避難荊州相類: “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登樓賦》) “人情同于懷土”,既然“揚子”無吸引力,那么,末句的登樓望鄉(xiāng)便是極其自然的了。實際上,第一句的柳絮紛飛已為“上望鄉(xiāng)樓”埋下伏筆。柳和柳絮是古代文學(xué)家感物傷懷的觸媒,或由此而“恨久離”(如梁劉邈《折楊柳》),或由此而“懷故鄉(xiāng)”(如梁蕭繹《折楊柳》)。所以,李益以 “柳花飛入”發(fā)端,以 “上望鄉(xiāng)樓” 收束,雖在意料之外,卻在情理之內(nèi)。全詩意脈相連,承轉(zhuǎn)自如,曲盡情致,余味無窮。
上一篇:崔顥《行經(jīng)華陰》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周必大《行舟憶永和兄弟》宋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