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顥《行經華陰》唐山水詩鑒賞
崔顥
岧峣太華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關險,驛路西連漢畤平。
借問路旁名利客,何如此處學長生?
華陰,今陜西省華陰縣,在太華山之陰。這首詩當為唐玄宗開元十年(722)崔顥進士及第前,赴試經華陰所作。
首聯寫遠望之景。太華,即西岳華山,因遠而望之若華狀,故名。據《山海經》,太華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廣十里。岧峣,形容太華高聳之狀,“俯”字表現出太華橫空出世、睥睨一切的氣勢。咸京,即咸陽,漢建都于此,這里指唐都長安。據《述征記》,華山有三峰: 芙蓉、明星、玉女,其高若在天外。“削不成”,謂太華諸峰非鬼斧神工不能削鑿。第一句總寫太華全貌,突出其氣勢; 第二句分述太華三峰,突出其神工。先總后分,由整體而局部,既概括又具體,形象鮮明生動。
頷聯為近景,寫華陰的陰晴變幻。太華山相傳為巨靈所開,其手掌之跡尚存于東頂峰,號稱“仙人掌”。漢武帝觀仙人掌時,曾立巨靈祠以祭祀,即為武帝祠。武帝祠前密布的煙云漸漸飄散,“仙人掌”因雨霽放晴顯露出一片青翠,與韓愈詩“須臾靜掃眾峰出,仰見突兀撐青空” (《謁衡岳廟》)異曲而同工。這兩句雖依然寫太華之景,但能從物象聯系和動態變化著筆,所以并無呆板重復之嫌,頗有一波三折之妙。于繪景之中,隱含華山神話河神巨靈故事,為末句“學長生”作蓄勢鋪墊,筆法極為靈活。
頸聯是“北枕河山秦關險,西連驛路漢畤平”的倒文。秦關,即潼關,在華山北。潼關本名沖關,因黃河自龍門南流,沖激華山,故而為名。關城斜建山坡,下臨黃河,形勢奇險。漢畤,指漢五帝畤,鄜畤、密畤、吳陽上畤、吳陽下畤、北畤,地在今陜西鳳翔縣南,為古時祭天地五帝的基地。這兩句非眼前實景,而是意中虛景。詩人馳騁想象,“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用 “北枕”、“西連”將武帝祠、仙人掌與秦關、漢畤統攝一處,景象開曠宏壯。
末聯是勸人之詞,亦是自勉之語。“路旁”二字照應題面“行經”。“名利客”,指奔走仕途,追名逐利者。詩人赴試行經華陰,與一般的“名利客”并無懸殊差別。但詩人力避直陳,通過勸喻旁人的反問句式,透露出退山林、學長生之意,含蓄宛轉,發人深省。
唐代的道教是受帝室保護的。在唐代帝王中,玄宗是最醉心于道教的。以咒術、神符和金丹為中心的各種養生術在當時頗為流行。詩中的“學長生”,就是這種宗教氛圍的反映。
古人律詩講求起、承、轉、合,以為“詩人成詞,不出情景二端,……或二句情二句景; 或前情后景,前景后情” (方東樹《昭昧詹言》)。這首詩一反常格,用六句寫景,句句說太華; 末聯一結忽出奇筆,發為感慨: 與其追逐名利,疲于仕宦,不如隱居華山學仙而求長生。前句本曹植“俯觀上路人,勢利唯是謀”(《鰕?篇》)句意,后句從阮籍“去者余不及,來者吾不留。愿登太華山,上與赤松游” (《詠懷》)化來。由于華山風景與仙蹤靈跡聯成一片,觸景生感,衍出“學長生”之意便十分自然。前人評此詩曰: “前六句,句句切太華說,移不到他處。一結忽作世外之想,意境便覺高超。”(王文濡《歷代詩評注讀本》)道出其妙處所在。
上一篇:趙秉文《虎牢》金、元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李益《行舟》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