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桂遜《暮春吟》金、元山水詩鑒賞
馬桂遜
青山去郭六七里,綠樹拂檐三兩家。
山靜沖寒幽鳥起,金櫻藤上有殘花①。
馬桂遜在元末動亂之際,隱居白石村。這首小詩描繪了隱居之所的幽靜和作者的恬適心情。
詩的頭兩句就頗有隱士風韻。你看,居所離城不遠,只有“六七里”,這不是陶淵明的“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風度嗎?離城不遠,卻是在“青山”;人戶不多,只有“兩三家”。這里并不荒僻,有“綠樹拂檐”、“青山”陪襯。這又是陶淵明筆下“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式的景象。詩中以“六七里”“三兩家”敘事寫景,情致活潑,詩味醇濃,活脫脫地表現了作者閑適自得的神情。
三、四句描寫山中的具體景物。由于詩人的悠閑,對景物的觀察也顯得格外細致、從容。春山寧靜空闊,略覺薄寒,幽棲的山鳥自由自在地飛起,從這兒落到那兒,顯得十分安閑。晚春時分,百花凋落,但金櫻藤上還點綴著殘花,可見山中花開花落的自然。這兩句有聲有色,意境幽靜閑談。“山靜沖寒”是山中的氣氛,“幽鳥”是山中之鳥,“金櫻”是山中野花,因其在山中,才有了那份自由和自然。詩人由此一定領悟到人生處世的道理。
全詩純用白描手法,四句詩,一句一景,而一以貫之的正是詩中沒有出現、而在詩意之中的那個暮春吟詠的詩人。頭兩句描寫隱居之所的位置、景象,詩人的情緒陶然而自足。隨著視線的轉移,景物的變換,山中的幽鳥、金櫻藤上的殘花,與詩人遠禍全身的思想一拍即合,他不是憐鳥傷春,而是從這些景物中獲得了幽居真諦。
上一篇:范成大《晚潮》宋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錢起《暮春歸故山草堂》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