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崔述·磁澗》原文賞析
際曉發洛陽,亭午出磁澗。水流砂石間,青山失兩岸。突兀摩云霓,一徑自中斷。詰屈隨山行,十步不相見。入谷天忽小,上阪山復亂。迤邐循水涯,倏忽登天半。山合疑無路,將近勢復變。忽聞重霄中,人聲若相喚。仰見穴處民,午煙起炊爨。群羊如蚤虱,蠕蠕略可辨。極目愜幽情,登臨遂志倦。更欲凌絕頂,乘風捫河漢。
這是一首登山詩,描寫作者從磁澗曲折登山的經過情景。磁澗,鎮名,在今河南新安縣東三十里,鎮臨澗水。全詩二十四句,前四句寫登山前的路途經過;中間十六句寫登山;末四句寫登山的興會,完全按登山的時間順序寫出,是一篇詩化的登山游記。
首兩句寫登山的時間,作者曉發洛陽,午出磁澗,因山就在磁澗鎮旁,故從正午開始登山。接下來兩句是對登山前來路的回顧,詩人大概是從洛陽乘船來到磁澗,一路上青山夾岸,水流穿行于沙石之間。“青山失岸”寫舟行之速,兩岸青山在船后消逝。以上四句,簡勁明了,交待了登山前的路途經過。
第二段切入正題,寫起腳登山即遇險阻:“突兀摩云霓,一徑自中斷。”山勢高峻,上與云接,雖有一路可上,卻又在半山斷絕。游人至此,只有姑且隨著“詰屈”的山道尋路而行,要想一步登天勢所不能,山路之曲,即使是十步之內,也難于互見。進入山谷,則又是一番景象,從下往上望去,只覺天穹也頓時變小。這是寫山高。上得山坡,但見亂山重疊,山外有嶺,嶺外有山,不知路從哪里起,山自何處登。這是寫山勢縱橫,重巒迭障。于是登山者只好沿著山澗,一路曲折地行進,走走停停,停停走走,路越走越險,山越登越高,忽然之間,只覺登上了半天之中。但是,山仍是那樣的高,路還是那樣的險,前面的路程更艱苦,要繼續前進,已是萬山重疊,無路可上,真是“山重水復疑無路”了。可等到走近面前,又小路橫斜,出現一條“遠上寒石” 的石徑,真是“花明柳暗”,絕處逢生了。以上寫登山途中的各種不同感受,可說是一波三折,極盡回旋跌宕之妙。先是“一徑自中斷”,繼則“上阪山復亂”,再繼之“將近勢復變”,它們寫盡了登山時的種種艱難,種種意想不到的曲折。接下來六句,寫登山中的聞見。作者登到半山,已覺“山合疑無路”,殊不知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就在他遲疑尋路之時,驀然間“重霄”之中傳來呼喚之聲。這里的 “重霄”,指作者頭上更高的山峰。于是他抬頭望去,但見山上的洞穴之中還住有人家,時近中午,山民們正做中飯,冉冉炊煙正從窯洞中升起、彌漫,再遠看更高山頂上,一群群細如跳蚤,虱子的羊羔正在蠕動,人眼只略可分辨。這幾句寫人的活動,于靜中顯動,使整個畫面添上了生氣,出現了活力。
最后一段寫登上的感觸。看到高山之巔那些穴居野處的山民生活,詩人深為此次尋豳探勝的活動感到滿足,他極目高山之巔,不由增添了進一步登攀的勇氣,剛才崎嶇曲折的山路所帶來的勞累似乎一下都忘得干干凈凈,他決心再進一步攀登——“更欲凌絕頂”,絕頂,就是最高峰。這一句化用了杜甫《望岳》 “會當凌絕頂”詩句,表明詩人不畏艱難,胸存大志,他要乘風用手去觸摸天河,這,就是此次登山所激發起來的壯志豪情。
上一篇:古詩《劉光第·瞿塘》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丘逢甲·離臺詩(錄二)》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