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船下夔州,郭宿,雨濕不得上岸別王十二判官》唐山水詩鑒賞
杜甫
依沙宿舸船,石瀨月娟娟。
風起春燈亂,江鳴夜雨懸。
晨鐘云外濕,勝地石堂煙。
柔櫓輕鷗外,含凄覺汝賢。
大歷元年(766)夏初,杜甫自云安(今四川云陽)遷往夔州(今四川奉節),行前在云安城下舟中作此詩。
山城云安,依山傍江。滿山翠微,終日聽杜鵑啼鳴; 一江蒼濤。時時傳來打鼓發船的聲音。杜甫在云安養病半年,這荒涼山城既給他帶來寂寞,帶來客愁,又給他留下了眷戀之情。他在行前寫的另一首詩里,寫臨別心緒: 春知催柳別,山光見鳥情。這山城的一切,似都對他脈脈含情。這就是杜甫寫這詩時的心境。
帶著這種心境,日暮登舟,看周圍景色,似都有一種柔情。寫石瀨,寫月色,寫得是那樣明秀。用 “娟娟”二字,便把映照在山石間湍急水流上的月色的明凈的美,全點染出來了。這明凈的美,全都安詳在寧靜的氛圍里。這一聯與其說是寫云安月色,無寧說是寫對于云安的一點美好記憶。
頷聯寫夜雨江景。登舟時月色明麗,入夜卻風雨驟起。風搖船動,船多參差,隨波起伏,燈火上下游移,有如春燈點點,用一“亂”字,寫盡風中燈火游移閃爍的神態。風后繼之以雨,江聲夾雨聲,徹夜不絕。用一“懸”,寫雨景,也寫心境。雨本為灑落,為敲打,當然不會“懸”,“懸”是一種感覺。沒完沒了的雨,仿佛如懸空際。下面是滔滔江水,上面是不停的雨,一切似乎全都浸泡在水里,“懸”字最足以表現這樣一種感覺情思。
頸聯寫清晨之所聞見。江上一夜的雨,清晨起來,兩岸山巒,云霧瀰漫。穿過云霧,傳來了鐘聲; 遠處夔州石堂勝景隱沒在煙霧里。寫鐘聲而言“濕”,又是寫感覺情思。船泊江中,寺在山上,鐘聲從寺中傳來,穿過山上岸邊的迷濛云霧,仿佛連聲音也沾濕了。聲而聞濕,是徹夜聽雨的感覺與眼前迷濛煙霧中的鐘聲疊合的一種聯想,是聽覺向感覺的轉移。
最后寫別情,也是全詩主旨所在。本擬登舟之后,再上岸與王十二話別,因夜雨而未能如愿,只好把一種凄然別情,深藏心里,用一“覺”字,把深藏心中的對王十二的眷戀惜別表現了出來。“覺汝賢”三字,蘊含極豐,可作各種理解,或者半年云安養病,曾受到王十二的多方照顧,或者寂寞旅愁之中,曾得到王十二的親切慰安; 或者艱難之際,曾得到王十二的幫助; 或者欽慕其人品,或者賞識其行事。等等,無限深情,盡在三字之中。
上一篇:韓愈《答張十一》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