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桂林》唐山水詩鑒賞
李商隱
城窄山將壓,江寬地共浮。
東南通絕域,西北有高樓。
神護青楓岸,龍移白石湫。
殊鄉竟何禱?簫鼓不曾休。
這首詩寫于大中元年(847),詩人入鄭亞幕并隨之到桂林的時候。它以中原人的眼光,寫出初到南國“殊鄉”來的特殊觀感。在狀寫桂林奇特的水光山色的同時,還傳達出詩人那驚奇而又悵惘的心情。
詩從宏觀的角度入手,先勾勒出桂林城的大略風貌: 桂林城池窄小,越發顯得將被聳立的群峰壓倒似的。桂林的地貌,屬峰林——槽谷巖溶類型,其特點之一,就是地面散布著突兀的殘峰,形成特異的景觀。正如柳宗元說的: “桂州多靈山,發地峭豎,林立四野。”這是中原罕見的,難怪詩人會首先采寫入詩章。而唐代的漓江,是那樣的寬闊浩瀚,窄小的桂林城相形之下更顯得仿佛漂浮在水上似的,因此說“江寬地共浮”。接著,詩人極目更遼遠的四境,概括出桂林地理位置的特異性: “東南通絕域”。因為恰如白居易所說,這“桂管”一帶,“東控海嶺,右扼蠻荒”,是通向這些絕域的要沖。然后,把眼光收回到自己的立足點來:“西北有高樓”。這個詩句,字面上是用典(《古詩十九首》: “西北有高樓,上與浮云齊”),但同時又是寫實: 當時桂州城垣的北樓最高,可以賞雪,稱為“雪觀”。宋代范成大《桂海虞衡志·雜志》說: “北城舊有樓,曰雪觀,所以夸南州也。”可見曾是相當有名的高層建筑物。李商隱在桂林所寫詩章,多次提及登上北樓眺望中原,如《北樓》詩: “此樓堪北望,輕命倚危欄。”所謂“西北有高樓”,不純然為寫景,也流露出詩人對中原故土的眷戀。
如果說上兩聯側重在“面” 上寫景,那么,下兩聯就是將目光凝聚在“點”上狀物了。“神護青楓岸,龍移白石湫”,一寫江岸觸目皆是的青楓,一寫遠處隱約可見的潭水,表面上似是漫不經心的屬對,但內里有極豐富的含義。因為,早在晉代,人們就已知道: “五嶺之間多楓木,歲久則生瘤癭,遇雷雨,暗長三五尺,謂之楓人。越巫取之作術,有通神之驗。”(嵇含《南方草木狀》)這里的楓樹長得分外茂盛,仿佛真有神靈在庇佑,所以說“神護”。寫青楓,實際上寫及了百越民俗及宗教信仰。白石湫,按《一統志》載:“白石湫在桂林府城北七里,俗名白石潭。”而據《名勝志》記載: 靈川出現了妖蜃(蜃,一種蛟龍),被神靈拘捕來,禁閉在白石潭內,所以說“龍移”。這一聯的內容,既有濃郁的神話意味,又有不可替代的地域特點和民族色彩。最后一聯,詩人將筆觸從所見轉移到所聞上面:“殊鄉竟何禱?簫鼓不曾休。”在這片陌生的土地上,簫鼓之聲不絕于耳,人們到底向神祗祈求些什么呢?詩人既感到好奇、詫異,又體驗到一種置身局外、不能認同的悵惘、茫然。以此收束全篇,顯得余韻綿綿。
李義山這首五律,文字簡樸,音韻嚴整,意境疏闊,緊緊抓住“殊鄉”的見聞感受,寫出了古代桂林江山風物的特異風貌。
上一篇:趙翼《桂平道中》清、近代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釋宗渭《橫塘夜泊》清、近代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