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無名氏
一葉落知天下秋。
斷句,顧名思義,謂截取篇章中一句或兩句而成也。
宋唐庚《文錄》:“唐人有詩云:‘山僧不解數甲子,一葉落知天下秋。’”
“一葉落知天下秋”,詩句系從《淮南子·說山訓》“以小明大,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化出,意為看到一片樹葉落下,便知道秋天要來臨了。這是根據物候現象,而推知季節的變化,人們常用以比喻憑借某些征兆,預測事物的變化和發展趨勢。
自然界的植物,總是春天欣欣向榮、夏天綠蔭冉冉、秋天落葉滿地(指落葉林)。這也即是一個抽芽、成長和枯敗的過程。落葉,從人們的感性認識而言,往往被視為一種衰敗的象征,即人們常說的“秋風掃落葉”。而若以樹木本體而論,落葉也是其新陳代謝之必然。樹葉枯老,不僅不能制造養料輸送給主干,而相反,將消耗大量的養料,不落何為?為了越冬,須儲存必需的養料,以便抗嚴寒,傲風雪,迎接明年春天的到來。
這是一個積極的生態過程。落葉,表面上標志著衰敗,然其實質,卻蘊含著自身發展的無窮潛力。
由此,推而及之,人們往往習慣于將成語“一葉知秋”、“葉落知秋”,借以比喻從個別細微的現象預測到事物的發展趨向和結果。因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能象“一葉知秋”那樣,不斷察覺和糾正自己言行中的缺點和毛病,那么,他就能慎思篤行、循序漸進。
同理,社會也亦然。一個國家的元首、部族的首領、集團的要員,如果能做到落葉知秋那樣,審時度勢,體察民情,從民眾的言談舉止中看到了“落葉”,并由此而采取有力措施。防微杜漸,抑或是亡羊補牢,也謂為非晚。如若是,則將利國利民,而眾心所歸矣。反之,其后患無窮哉!
“一葉知秋”,是時序更迭的標志,誠然,也是社會變遷的先聲。
上一篇:《敬之·[先秦]《詩經·周頌》》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春夜喜雨·[唐]杜甫》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