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江西望阻西秦,漢水東連楊子津。
白浪如山哪可渡?狂風愁殺峭帆人。
這一首是對橫江浦的近距離描繪。
盡管橫江是如此地“風波惡”,但詩人并不打算退卻,而是 “欲渡”(其二)。這時詩人已經立在江邊,準備出發。渡船和艄公大概就在身旁,冒險即將開始,詩人舉目向“西望”去,那里波濤如山,滾滾而來,通往“西秦”的道路已被阻隔。“西秦”在這里應指當時的都城長安所在地即現在的陜西省一帶?!白栉髑亍币馕锻L安去的水路為風浪所阻隔。詩人又舉目向東望去,江水奔騰跳躍直下楊子津。《李白集校注》 引王琦語:“漢水出蟠家山,至漢口與岷山合流,東至楊州為楊子江,入于海。胡三省《通鑒》注:“楊子津在今真州楊子縣?!薄督贤ㄖ尽酚衷疲骸皸钭咏蛟跅钪莞悄鲜謇?,一名楊子渡,唐高宗永淳間為楊子縣也。舊時建康 (即金陵,今之南京——引者) 有四津,橫江為建康之西津,楊子為建康之東津。”楊子津的位置在今江蘇省江都縣南長江邊上。詩人之所以特別提到 “漢水東連楊子津”,并不僅僅要說明二者在“水”上的聯系,更主要的是金陵和楊州是詩人下一步要去游覽的地方,那么往后的游程也不會是很平靜輕松的。當然這都是以后的事,眼下要緊的是渡過江去?!鞍桌巳缟侥目啥桑俊贝蠹s是出自船夫之口,詩人也許眺望一番以后,告訴他自 己要先渡過江然后如何如何,而艄公則告訴他眼前根本不能擺渡。于是兩人發生分歧。結果看來是船夫沒能拗過詩人,因而才會有“愁殺”的出現?!扒头?是高大的帆,峭帆人就是有高大船帆的船夫。既是大帆,則船也一定不會很小,當不會是“一葉之扁舟”的。即便如此,面對這樣的狂風巨浪,船夫也只有無可奈何地嘆息: 這樣的風浪,怎么可以渡江呢?
這首詩雖然也是寫景,但可以看到兩個人物形象,一個是左顧右盼,執意渡江的詩人;一個是愁眉苦臉,無可奈何的船夫。二人又形成對比,船夫識得風浪尚且不敢前行,越發顯得詩人渡江的急切與堅決。這不僅又一次反映了橫江之“惡”,同時也顯示出面對風浪二人不同的神色情緒。詩中沒有直寫 “欲渡”之人的心情,但通過船夫的 “愁殺” 反襯了詩人的不愁,甚至是“偏向風波浪里行”,置生死于度外。雖沒正面寫人,二人的性格仍鮮明有別。從以下的三首詩中我們可以知道,船夫終于解纜揚帆向江中駛去。于是詩人看到“濤似連山噴雪來”(其四)。經過一番搏擊,船終于靠近對岸,“津吏”早早迎了上來,劈面就是責備:“你這個年輕人,什么要緊的事一定要在這樣的風波中渡江(其五)!” 而詩人呢,轉顧江上“驚波”,卻想到《公無渡河》 中那一對淹死急流的夫婦,這時他的心里是后快還是后怕,大約一下子很難說清楚 (其六)。
李白 《橫江詞》所寫,正是他二十五、六歲時候。那時他尚未受到生活上的折磨和政治上的打擊,而是躊躇滿志,自命不凡。他本就有些俠骨義膽,又值血氣方剛,因而在大自然的險惡面前,表現得無憂無畏,豪放而超邁。這六首詩在整體上正能體現青年李白的人格與詩風,并且也充分說明他的那次遠行確是“壯游”!
上一篇:李白《橫江詞六首(其一)》原文閱讀|賞析
下一篇:李白《永王東巡歌十一首(其二)》原文閱讀|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