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公垂釣(渭水垂釣)》|出典|釋義|例句
【出典】《史記》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西伯將出獵,卜之,曰:‘所獲非龍非彲,非虎非熊;所獲霸王之輔。’于是周西伯獵,果遇太公于渭之陽,與語大說,曰:‘自吾先君太公曰:當(dāng)有圣人適周,周以興。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號之曰‘太公望’,載與俱歸,立為師。”
又,《史記正義》引劉向《說苑》:“呂望年七十釣于渭渚,三日三夜魚無食者,望即忿,脫其衣冠。上有農(nóng)人者,古之異人,謂望曰:‘子姑復(fù)釣,必細(xì)其綸,芳其餌,徐徐而投,無令魚駭。’望如其言,初下得鮒,次得鯉。刺魚腹得書,書文曰‘呂望封于齊’。望知其異。”又見于《藝文類聚》。
【釋義】太公晚年垂釣渭水而遇文王,是遇明君、晚發(fā)跡的事例后來的詩文中都用以比喻際遇。
【例句】①萬里夕陽錦背高,翻身猶恨東洋小,太公怎釣?(王和卿[雙調(diào)·撥不斷]《大魚》)在這一首小令中,太公垂釣的典故,意義與原典不同,只是為了說明魚很大,無法釣起來。②若不是周西伯能求飛虎將,誰把一個姜太公請下釣魚臺。(關(guān)漢卿(《元曲選》作尚仲賢)雜劇《尉遲恭單鞭奪槊》第一折[混江龍])李世民引周文王請下姜太公事,比喻自己招納了尉遲恭。
上一篇:元曲典故《太伯入蠻荊》|出典|釋義|例句
下一篇:元曲典故《太歲》|出典|釋義|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