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jīng)《國風(fēng)王風(fēng)·采葛》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①
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②
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③
【注釋】 ①彼:她。葛:藤本植物,其纖維可以織葛布。采葛為女子之事,故此句隱含象征女子之義。②蕭:草名。高亨《詩經(jīng)今注》:“蕭,一種蒿子,白莖白葉,有香氣,可以包墊肉食,古人祭祀時用之。”《毛傳》:“蕭,所以供祭祀。” 三秋:猶三年。③艾: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艾蒿,其莖可供藥用和針灸之用。《詩集傳》:“艾,蒿屬,干之可灸,故采之。” 三歲:猶三年。
【譯文】 她去上山采葛了,采葛在何方?一天沒見她,如同度過了三月的時光! 她去上山采蒿了,采蒿在何方?一天沒見她,如同等待了三秋的時光! 她去上山采艾了,采艾在何方?一天沒見她,如同煎熬了三年的時光!
(王 洪譯)
【集評】 清·姚際恒:“‘葛’、‘月’,‘蕭’、‘秋’,‘艾’、‘歲’,本取協(xié)韻。而后人解之,謂葛生于初夏,采于盛夏,故言‘三月’;蕭采于秋,故言‘三秋’;艾必三年方可治病,故言‘三歲’。雖詩人之意未必如此,然亦巧合,大有思致。‘歲’、‘月’,一定字樣,四時而獨言秋,秋風(fēng)蕭瑟,最易懷人,亦見詩人之善言也。”(《詩經(jīng)通論》卷五)
清·方玉潤:“雅韻欲流,遂成千古佳話。”(《詩經(jīng)原始》卷五)
【總案】 此篇為相思之辭。整篇無具體情節(jié),只言相思之苦,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如三秋兮!《詩序》解此詩:“《采葛》,懼讒也。”此意指周王(《鄭箋》明點桓王)政事不明,凡臣子有外出者,一日不見人君,就有被讒毀的危險,故懼之。此殊穿鑿附會,全不可信。故姚際恒亦巧駁之:“必欲日日見君,方免于讒,則人臣之不被讒在幾何!豈為通論。”(《詩經(jīng)通論》)
《詩集傳》解此為淫奔者之詩,固不可取,但此詩之男女相愛性質(zhì)甚明,無可懷疑。另亦多有解此詩為懷友人者,亦仍未足。聞一多《風(fēng)詩類鈔》云:“采集皆女子事。此所懷者女,則懷之者男。”此甚言簡意明。
詩三章回環(huán)疊詠,章意層層遞進,皆以采葛、采蕭等女子之事起句。《詩集傳》注三章:“賦也。”
上一篇:詩經(jīng)《雅·小雅·魚藻之什·采菽》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漢詩《古詩二首·采葵莫傷根》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