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翼《桂平道中》清、近代山水詩鑒賞
趙翼
秋風吹上鬢毛斑,又數郵簽過急灘。
遠嶺路高人似豆,空江水落岸如山。
孤吟時應寒蟬噪,倦旅心隨暮鳥還。
向晚扁舟泊何處? 一燈漁火認前灣。
這首七律題為“桂平道平”,“道”,指的是水路。“桂平”,在今廣西東南部,在郁江與黔江交匯處,兩江匯合后稱潯江。三江匯聚之處,風景絕勝。趙翼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從任所鎮安(今廣西西部的那坡、德保、靖西、田陽一帶)因事赴省城(桂林)而路過此間。他大約是順右江東下,到桂平,轉而溯黔江北上到桂林去的。從桂平折上黔江處,即有名的大藤峽。這里河道曲折,江流湍急,層巒環繞,疊嶂塞途。 數百里間, 有羅淥三峒、 紫荊等三十六弄場, 有九層樓、仙人閣等數以百計的險洞。但趙甌北這首詩無意于一一歷數這些險要,而只傾力表現詩人被這奇山異水觸動的羈旅情思。
詩的頭一聯,先從節令和行程寫起。清秋時節,日暮途遠,新涼侵鬢,作者想到自己已過中年(詩人當時四十三歲),早生華發,驛路驅馳,不能不深深感嘆。尤其是所乘坐的驛船開始報更了,邊數著更聲邊繞過湍急的河灘,心情格外緊張,分外孤寂。“郵簽”,驛館里報更點的籌碼。詩說“又數”,可見旅程已不是頭 一天頭 一夜,舟次中的煩悶寂寞、單調無聊,流露無遺。
趁著暮色還未全合,詩人在艙中縱目沿江景色?!斑h嶺” 句向高處看山,“空江” 句從低處看水,兩句都是因果句式,寫的是大藤峽的高峻、黔江水的深沉,渲染出秋潦盡縮、水落石出的江面上那種寥廓空闊的氣象。
為排遣孤寂的情懷,詩人站在船頭上吟哦起來。而與他的吟詠相呼應的,只有時斷時續的寒蟬的鳴聲。這樣沉悶的宦途行旅,使得詩人厭倦不已,內心不由得追隨著日暮投林的鳥兒,只想到歸家。南國的寒蟬暮鳥,這樣牽動詩人的視聽感懷,使桂平道中的山水景物平添了 一層“式微式微,胡不歸”的抒情色彩。
由于思歸,自然更關心前路。天更黑了,自己乘坐的這條船將在哪里停泊呢? 兩岸景物更模糊了,只能憑著前面河灣那一盞孤零零的漁燈,推知那是有人居留的岸邊,大概是自己這條船拋錨的所在了……
趙甌北這首七律,寫桂平的山高水深,情景孤寂而不感傷,幽晦而又明快,頗具宋詩的風范,與《甌北集》中許多過于淺露粗率的作品迥然不同。它格律嚴整,對仗工巧,如“遠嶺路高人似豆,空江水落岸如山”聯,白描與比喻兼用,貼切而工整。張維屏評論他的詩說:“五七律多工巧奇警之句”,正是指《桂平道中》一類詩篇而言的。
上一篇:白居易《杭州春望》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李商隱《桂林》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