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生活在世界上, 最可怕的是精神上的空虛。空虛表現為庸庸碌碌,醉生夢死,或者表現為貌似高超,放任不羈??仗摽梢允谷素澤滤?,也可以使人沉淪自棄。李黎的這本作品集,很大一部分揭露了這種沒有靈魂,或者沒有高尚靈魂的蕓蕓眾生。她的作品,使人感到是我國20年代、30年代文學的繼續。她的作品所表現的人物,好像還沉浸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的土地上,還是那些封建余孽而又沾滿了資本主義頹廢享樂的可憐蟲。從這里我們看見了在臺灣的人、臺灣的生活, 美國的人、美國的生活,使我們為隔海相望而生活情趣卻無法比擬的異鄉同胞們難過。什么時候能讓他們也呼吸到真正新鮮健康的空氣呢?人不能只有物質享受,更重要的是要有理想,并且為崇高的理想去奮斗。人不能醉生夢死,而要有一個充實的、明確的愿為之鞠躬盡瘁奮斗終身的目標。人只能在為人民、為人類而孜孜不倦的勞動中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李黎生長在海外,她不被那些目迷五色的表面的繁榮所欺騙,她常常透過那些表面生活看到一些要求生存的、要求進步的、要求革新的普通正直人們的掙扎與斗爭。她喜歡一些人,對他們流露出深摯的同情;她也討厭另一些人, 對他們痛加鞭撻。李黎還很年輕,就在漫長的文學道路上踏上了正道, 闊步前進, 這是可喜的。她的文筆細膩,擅長刻畫人物心理。她能很自然地從生活中把各種不同人物的心理變化,好像千百條小小溪水似的流淌出來, 感人很深,使人對她的創作抱有更高的希望。
李黎去年游了一趟祖國, 回美國后, 一些新的見聞,給她新的感受。她擴大了眼界,聽到、看到、接觸到了一些完全不同于過去的人。這些人,這些人物的胸懷,開拓了她的視野,振動了她青春的靈魂的翅膀。新的人物在她的筆底下活動了。《天涼好個秋》這篇作品在她的創作中呈現了異彩。她寫了那一對老朋友,走著兩條不同道路的老朋友的生活:一個盡管受過“文化大革命”風暴的摧殘, 以致妻死子喪, 自己滿頭白發,但仍然神采煥發,對世界滿懷深情,抱負不凡,他還有無窮精力勇往直前;另一個生活在美國, 當過教授,置了房產,有“美滿”的家庭, 穿著上等料子衣服,每個星期染一次發……這位朋友, 卻精神空虛,心情抑郁,捱著孤獨寂寞的時光。他還希望什么呢?他只是想著:“要趕上最后一班回家的車?!边@篇作品很值得現在仍癡心向往資本主義國家物質生活的那些讀者們深思的。這也是使我感到欣慰的李黎新的重大收獲。我祝愿李黎同志(我想稱她為同志是比較合宜的)繼續努力, 熱情地投向人民生活中去, 在生活的浪濤中打幾個滾。多為人民說話, 為新的世界, 為人類新的生活吶喊。李黎將是大有成就的。
1980年6月22日北京
( 《西江月》,中國青年出版社,1980年10月版。)
賞析 出生在中國大陸、長大在臺灣、工作在美國的年輕女作家李黎,多次往返于中國與美國之間,不斷探索中國青年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勤奮工作,刻苦寫作,將10個短篇小說匯集起來于1980年10月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出版之前,她請求茅盾先生封面題字,丁玲女士寫序言。當時丁玲剛動過大手術,傷口尚未完全復原,就在病榻上為這本書作序。茅盾也剛出院不久。李黎激動地說:“他們的名字,早在我出生之前,就閃耀在黑暗的中國的夜空里了。對我來說,他們是曉行的開始者,是擎著這五六十年來文藝火炬的長跑者。他們為一個年輕的文學工作者抱病寫序、題字,我相信不僅是出于對后進的鼓勵和提攜,更為的是對臺灣的文藝工作者和作品的關懷與情感。我感激他們這份深遠的心意?!?《西江月·后記》)
也許出于女性作家對女性作家的更多一重的關愛,或出于對臺灣文藝工作者的關心,丁玲在病榻上閱讀了李黎的小說,并欣然作序,序文寫得極有深度與感情,從中我們可以洞察作者的廣博胸懷與對年輕人的厚望。
序文首先扼要地概括了《西江月》中所描寫的“那一面”的生活。李黎選用《西江月》作書名,因為:“西”是她現在所羈留的異國(美國);“江”是飲水思源,代表故鄉、祖國;而永恒的萬古一月,籠罩著整片大地,正象征著超越這一切時空和人為的阻隔的信念和力量。李黎在臺灣生活21年,她其中的大部分作品是反映了臺灣人的寂寞苦難與悲哀空虛。所以序文一開頭丁玲就寫道:“一個人生活在世界上,最可怕的是精神上的空虛??仗摫憩F為庸庸碌碌,醉生夢死,或者表現為貌似高超,放任不羈。空虛可以使人貪生怕死,也可以使人沉淪自棄。”不論是《譚教授的一天》中的譚作綱,還是《天涼好個秋》中的袁紓教授,他們正過著舊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時代的生活,在他們身上還沾滿著封建余孽與資本主義頹廢享樂的思想。丁玲用尖銳的筆觸,入木三分地描出了李黎筆下小說人物的靈魂,揭示出了臺灣、美國那一面的一部分人的生活,讓讀者看到了這些人的真面貌。丁玲發出了“什么時候能讓他們也呼吸到真正新鮮健康的空氣呢”的呼聲,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那一面”異鄉同胞的同情與期待。丁玲用含有人生哲理的語言飽蘸著火樣的激情,反復闡述著:“人不能只有物質享受,更重要的是要有理想,并且為崇高的理想去奮斗?!?“人不能醉生夢死,而要有一個充實的、明確的愿為鞠躬盡瘁奮斗終身的目標。”這正點明了李黎寫這本小說的目的: “我寫過去的中國青年,寫他們所走過的漫長的道路,寫他們在苦難中所堅持的信念,為的正是現在、未來的中國青年。”
序文作者熱情地贊揚了小說作者李黎的敏銳目光和她小說人物刻畫細膩的寫作特色。丁玲很贊賞李黎生長在海外而不被目迷五色的表面繁榮所欺騙,能透過現象看本質,寫出了一些正直的普通人的掙扎與斗爭。例如《童年》中那對為理想而獻身的父母的可歌可泣的事跡, 《天涯》中的幾位年輕人,他們的胸襟與苦難,曾啟發作者去尋找一條希望之路。丁玲十分贊賞李黎細膩的文筆,擅長刻畫人物心理, “她能很自然地從生活中把各種不同人物的心理變化,好像千百條小小溪水似的流淌出來,感人很深,使人對她的創作抱有更高的希望?!倍×嶙约旱男≌f描寫細膩,充分顯示了女性作家特有的藝術天賦,所以對李黎小說的這一特色,可以說是心心相印,給予高度的評價,一個生動的比喻,引發了讀者閱讀的興趣。
李黎于1979年第三次回祖國大陸,開拓了新的視野,獲得了新感受,創作了《天涼好個秋》小說, “開始思索這一代中國人重建價值和信念的問題”。對此,序文作者丁玲給予更大的關注。在祖國大陸的一些新人,新胸懷,開拓了李黎的視野, “振動了她青春的靈魂的翅膀。新的人物在她的筆底下活動了?!倍×嵊绕滟潛P《天涼好個秋》 “在她的創作中呈現了異彩”。小說中的韓波盡管在文革中受盡折磨苦難,但依然對未來充滿信心;而他的朋友袁紓早在美國,物質條件十分優裕,但生活非常冷寂、空虛。作品中的一對老人形成了鮮明強烈的對比。丁玲對這篇小說的意義給予充分肯定,這篇作品很值得現在仍癡心向往資本主義國家物質生活的人們深思。同時,丁玲對李黎創作思想的重大轉變,重大收獲,表示由衷的欣喜?!袄罾鑼⑹谴笥谐删偷??!敝灰髡邿崆榈赝断蛉嗣裆?,為新生活吶喊!這不僅是對李黎的希望,也是一位飽經風霜的老作家對一切年輕作者的希望。
讀丁玲這篇序文,仿佛在傾聽她熱情洋溢地與李黎談心,與廣大讀者談心。字里行間燃燒著對文學事業的熱愛之火。序文不只是針對《西江月》的,可以說是針對整個文學創作的,對文學創作的方向、方法、態度以及審美情趣,都有很好的見解。序文似可看作是一篇短小精深的文學評論。條理暢達,結構嚴謹,語言富有哲理。
上一篇:敘小修詩|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聊齋自志|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