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空澹澹孤鳥沒,萬古銷沉向此中。
看取漢家何事業(yè)?五陵無樹起秋風(fēng)。
樂游原在長安城南,因西漢宣帝建樂游苑于此而得名。其地高敞,登高北望,可見西漢高帝長陵、惠帝安陵、景帝陽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等五皇帝陵墓。
這首詩是杜牧七絕中感懷名篇。首句從空間著眼,廣漠的長空,一只鳥悠然飛逝,終于隱沒在云海中。以孤鳥襯長空,更顯出長空之寥遠廣闊。次句以時間之長與空間之闊相映襯,亙古來的一切都銷沉在這一片蒼茫的天地之中。兩句就登臨所見引起所感:長空澹澹之中不知已銷沉幾許世代?今日登臨,但見孤鳥飛翔隱沒,天地茫茫,古今亦茫茫。詩人獨立蒼茫,一種“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感慨至深。但出語卻極豪宕,境界極闊大,有包攬古今天地一切之概,可與岑參《登慈恩寺塔詩》“五陵北原上,萬古青濛濛”互為參看。
末兩句為感懷正意。五陵,指西漢五皇帝的陵墓,是漢朝全盛期的象征。古代陵前必種樹,此曰無樹,則指陵墓久已毀壞,一片荒涼。兩句意為:試看曾在歷史上煊赫一時的漢家事功業(yè)績,如今又留下什么可憑吊的呢?秋風(fēng)依舊,五陵已一片荒涼,其他又何可問!沈德潛《唐詩別裁》評此曰:“樹樹起秋風(fēng),已不堪回首,況于無樹耶?”確是進一層寫法。
此詩寫登臨所見所感,首兩句從所見引出所感,以景抒情;末兩句從所感來寫所見,以景結(jié)情。第三句為全詩關(guān)鍵,因登西漢樂游原自然聯(lián)想到西漢盛世,而漢代盛業(yè)亦與萬古同其銷沉。全詩似就漢代名勝來寫對漢朝的憑吊,但決非一般就事論事。大唐的貞觀、開元之治不更盛于西漢么?如今又怎樣呢?從漢朝的鏡子里不也可照見大唐帝國的影子嗎?因此,此詩正是借憑吊西漢的衰亡,慨嘆唐朝國運如煙柳斜陽,如江河日下,是為唐朝彈唱的一曲挽歌。
全詩以孤鳥隱沒于長空起興,以秋風(fēng)蕩掃陵墓作結(jié),將小的凄清放入大的寂寥之中,從宏闊中來表現(xiàn)一種無限的悲涼,因而語意雖悲涼,氣勢卻極沉雄。正如胡震亨《唐音癸簽》引徐獻忠語云:“牧之詩含思悲凄,流情感慨。抑揚頓挫之節(jié),尤其所長。以時風(fēng)委靡,獨持拗峭。”
上一篇:杜牧《華清宮》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雍陶《天津橋望春》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