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準(zhǔn)
岸闊檣稀波渺茫,獨憑危檻思何長。
蕭蕭遠(yuǎn)樹疏林外,一半秋山帶夕陽。
河上,地名,在今山東聊城觀城鎮(zhèn)東南,黃河岸邊。這組詩共四首,依次分詠四時景物。此詩為第三首,寫的是秋景。
在秋天的一個傍晚,詩人登上黃河岸邊的亭閣,憑高遠(yuǎn)眺,寥廓江山的美麗景色盡收眼底。劈頭一句,詩緊扣題目中“河”的字面寫景:“岸闊檣稀波渺茫。”檣,桅桿,即指船。河面上航帆稀疏,河水顯得很空闊,一片煙波浩渺,蒼茫無際的景象。第二句則倒過來說明這是登高俯視所見,又呼應(yīng)詩題中的“亭”字;況且,詩人是獨自一人倚著高樓長廊上的欄桿遠(yuǎn)望的,黃河的杳杳煙波,引起了他心頭的悠悠愁思。一“長”字形容思緒的綿長,顯然是以眼前滾滾東逝、無窮無盡的黃河水作隱喻的。這樣的句式,先寫景,后略點情事,具有先聲奪人的作用,給讀者的感受很強烈。前兩句情景交融,詩人的情緒比較傷感惆悵。
詩的后兩句仍是寫景,它由近及遠(yuǎn),從眼前的黃河推開去,描寫極望中的秋山景象。遠(yuǎn)處,在被蕭蕭秋風(fēng)吹落枝葉、稀疏零落的樹林之外,是一派十分奇妙的景致:群山的峰巒,被夕陽的余暉照耀著,呈現(xiàn)著奇麗壯美的畫面。“一半”,因夕陽西沉,只能照到山峰的一邊,故云。“秋山”,不著顏色字面,但秋天這一特定季節(jié)里山巒的奇姿異態(tài),宛若呈現(xiàn)在眼前。本是夕陽照耀山峰,詩中卻說“秋山帶夕陽”,可見,詩人筆下所寫的是一個遠(yuǎn)接天際、遼闊萬里的偌大畫面,以一“帶”字將“秋山”和“夕陽”聯(lián)綴起來,即使得這一畫面別饒詩情畫意。與前兩句相比較,后二句所寫的景物雖然也略帶蕭瑟蒼涼之意,但它主要是刻畫山河的寥廓壯美的景象,表現(xiàn)了詩人豁達(dá)的胸襟,他不是一味地對景傷神,而能夠通過觀賞風(fēng)景從悲愁中自我解脫出來,可以看出作者剛毅的性格,不愧為宋初名臣,著名政治家。詩前后部分的感情色彩不同,抒情的方式也不同,前半是情景交融,后半則是寓情于景,文心頗為深細(xì)。
上一篇:翁卷《鄉(xiāng)村四月》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李攀龍《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