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珣》花間詞原文|鑒賞|賞析|注釋|評點
李珣(855—930),五代前蜀詞人,字德潤,居梓州(今四川省三臺市)。祖先為波斯人,故其友尹鶚曾戲稱他為 “李波斯”。工詩詞,事蜀主王衍,國亡不復仕。其妹(李舜弦)為蜀主昭儀,亦能詞,有 “鴛鴦瓦上忽然聲” 之句。其詞《花間集》收入三十七首,《全唐詩》錄收五十四首。
陳垣《回回教入中國史略》一文,據《舊唐書·敬宗本紀》長慶四年(824)九月,“波斯大商李蘇沙進沉香亭子材” 等記載,推測李蘇沙為李珣之先人。后蜀何光遠《鑒誡錄》卷四謂李珣為 “蜀中土生波斯”。以鬻香為業,暮年家無余財,惟道書藥囊而已。其妹李舜弦為王衍昭儀,能詩。珣曾以秀才預賓貢。事蜀主王衍,國亡不仕。周之琦云:“雜傳紛紛定幾人,秀才高節抗峨岷。扣舷自唱《南鄉子》,翻是波斯有逸民。” 可見李珣高潔之概。著有《瓊瑤集》(已佚)。《茅亭客話》稱該集“多感慨之音”。《鑒誡錄》亦謂其“所吟詩句,往往動人”。珣又著《海藥本草》六卷,多記嶺南藥物,為宋政和《經史證類本草書目》、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所引用。李冰若《栩莊漫記》云:“李德潤詞大抵清婉近端己,其寫南越風物,尤極真切可愛,在《花間集》詞人中,自當比肩和凝,而深秀處且似過之。”《歷代詞人考略》卷五引況周頤曰:“李秀才詞,清疏之筆,下開北宋人詞格。” 蓋李氏晚節堅貞,襟情高澹,與鹿虔扆同其感慨;鹿氏則僅以《臨江仙》第一首見其故國之思,而李珣于多方面流露其感情,而且時時作曠達之辭。如《漁歌子》四首緣題自抒胸臆,灑然高逸。《南鄉子》十首寫景物寫風俗,均以明凈之句,繪影繪聲,引人入勝。蕭繼宗《花間集校評》極為稱賞其第八首,以為“通篇寫越中風土,無一閑筆,末句尤悍”。由于他不像當時一般士大夫那樣專注于聲色之物,故能使詞境更加開闊。又以身處陵替之際,真性情自然流露,當不必過分倚賴于才思、技巧的表現。至于為神女祠而作的《巫山一段云》第二首,則應屬李詞中的白描了,蓋全詞字字精切,無懈可擊,故龍沐勛《唐宋詞定格》即選此首為范例。而蕭繼宗《花間集校評》更詳為之分析說:“起筆兩句分為實景,第三句合寫,不嫌重沓。‘妝樓’ 與 ‘古廟’、‘行宮’,用語略分今昔,故以 ‘往事’ 句為小結。‘往事’謂行云入夢事,非尋常虛設之辭,便于落空。‘朝還暮’與 ‘春復秋’,同言時間,然一系 ‘云雨’,一系 ‘煙花’,古今虛實,故自不同。至 ‘啼猿’ 兩句,歸到作者自身,而以 ‘行客自多愁’ 終結,推進一層,筆飛墨舞。” 洵為的評。
《李珣》花間集鑒賞大全
上一篇:《孫光憲·更漏子》花間詞原文|鑒賞|賞析|注釋|評點
下一篇:《孫光憲·楊柳枝》花間詞原文|鑒賞|賞析|注釋|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