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陵
位于鐘山第二峰南麓,是孫中山先生的陵墓。1925年,孫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以后,其葬事籌備處決定在鐘山南麓選址建陵,并在全國廣泛征集陵墓設計方案,著名建筑師呂彥直設計的圖案獲首獎,并被聘為陵墓總設計師。1926年3月12日舉行奠基典禮,至1929年春建成。墓室海拔158米,相對高度為73.33米,陵墓面積八萬余平米方。從陵墓入口處上達祭堂共有10級平臺,392級臺階。整體建筑布局呈警鐘狀。中山陵的續(xù)建工程至1931年10月全部竣工。中山陵座北朝南,正前方為半月形廣場,廣場入口處為福建花崗石建成的三闕門式仿古牌樓式牌坊,上有孫中山先生親筆所書“博愛”兩字。整個陵墓成中軸式對稱,牌坊后依次為墓道、陵門、碑亭、望柱、祭堂、墓室。祭堂門楣上,雕有陽篆“民族”、“民權”、“民生”6字,上下檐間嵌有孫中山先生手書“天地正氣”豎匾。祭堂有拱門3座,各有鏤花紫銅門2扇。祭堂頂作穹窿狀,中央有大理石坐像,是法籍波蘭雕刻家保爾·朗多夫斯基1930年在巴黎用意大利白石雕成。兩壁墻上刻有孫中山先生手書的建國大綱全文。祭堂后為墓室,呈覆釜狀,中央為大理石圓穴,四周圍以大理石欄桿,長方形石棺座上安置著捷克雕刻家高琪所雕大理石臥像,像下5米左右為孫中山先生靈櫬所在處。所有謁陵者進入墓室后均會自然地俯首向孫中山先生臥像行注目禮,這樣的建筑格局在我國尚屬罕見。中山陵“前臨平川,后擁青嶂”,以傳統(tǒng)風格為主,兼蓄西方建筑之精華,無論是形體組合、色彩運用、材料安排和細部處理,均獲得了極大的成功,使其以莊嚴、肅穆、雄偉的特色、永遠屹立于世界建筑之林。
〔現(xiàn)代散文〕鐘山似一條巨龍盤蜒在南京東郊,山雖不高,但名氣極大,這是因為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陵墓座落在山的南麓。山因陵勝,陵依山雄,巍巍陵墓,增輝錦繡山河。
我喜歡游中山陵,可以講百游而不厭。近20年的導游生涯,已無法計算我究竟爬了多少次中山陵,我覺得它不僅是一個旅游的景點,而且是一個課堂,它給人啟迪,教人奮進。
我喜歡這里的環(huán)境,偉陵前臨平川,后擁青嶂,四周萬松森列,氣勢雄渾。左有流徽湖,右有前湖和紫霞湖,湖山映襯,相得益彰。巍峨的峰巒,參天的松柏,掩翳的修竹,撲鼻的香梅,芬芳的丹桂,以及燦爛的山花,四季交輝。春可踏青,夏宜避暑,秋適登高,冬天賞梅,四季宜人。冬春來這里游覽,陽光和煦,登陵使人體暖,賞花叫人嘆絕,夏天城內驕陽似火,熱浪滾滾。這里“云木沉沉夏亦寒”;每當秋高氣爽,層林盡染,“桂花香動萬山秋”時,漫步在這無徑不竹,無蔭不松的天地中,松濤如潮,心胸如洗,心曠神怡,流連而忘返。那種“落葉無人松徑冷”的悲涼氣氛已一去不復返了。
我喜歡中山陵的建筑。花崗石與藍色琉璃瓦構筑的這座形似自由鐘的陵墓,莊嚴肅穆,剛正不阿,象征著孫先生為國民革命而奮斗的堅強不屈的精神。中山陵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是目前我國難覓的一塊旅游凈土,一塊給人向上、歡快、奮進的凈土,難怪孫先生的外甥女戴成功來寧謁陵時說:“真沒有想到外公的陵墓保存得這樣完好,管理得這樣有秩序和清潔。”
中山陵建成后,曾歷經(jīng)八年淪陷、十年浩劫等歷史動亂,但中山陵始終巍然屹立,平安無恙。可見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是受到全國各族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尊敬愛戴。
登上陵墓的最高平臺,回首四顧,巍巍鐘山,莽莽蒼蒼,山前平川似繡,新樓浮天,遙望明城墻的護城河細如白練,遠處青山隱隱,似乎可見“雙龍戲珠”的奇特景觀。這里的天,這里的地,萬象更新。我一生致力于旅游事業(yè),每當我接待一批海外歸來的華人,告別時,我都托他們告訴海外僑胞,尤其是臺灣同胞趁此良辰來大陸看看。中國的大門永遠敞開著。我曾在一份雜志上讀到于右任先生生前寫的詩句:“葬我于高山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與其帶著這種遺憾歸去,不如“安得如鳥有羽翅,托身白云還故鄉(xiāng)。”
如果孫先生在天有靈,看到祖國大業(yè)興旺,一定會得到寬慰并含笑于九泉。
兩千載帝制,首義功歸先行者;積四千年經(jīng)驗,遺言啟迪后繼人。
(周錦騮)
〔民間文學〕 南京東郊的鐘山,有許多名人葬在山麓。其中最有名的就要數(shù)中山陵了。這座陵墓的墓址,是孫中山先生自己選定的。
1912年的春夏之交,孫先生為了南北一統(tǒng)大業(yè),主動辭去了民國大總統(tǒng)的職務,直到這時,孫先生才有暇從百忙之中抽身去東郊散步。
孫先生帶著胡漢民等人,騎馬來到了現(xiàn)今中山陵的陵址。
大家向四圍眺望,只見遠處的天印山象一方石印,遠遠地聳立在正南面。遠處的秦淮河象一條玉帶,隱隱約約地由遠處向南京城流來。山水的北邊是一片平疇原野,千門萬戶的南京城被明城墻緊緊地裹住,城墻與紫金山之間是莽莽蒼蒼的林濤樹海,氣勢確是雄偉!孫中山看到這兒,不由感慨萬千地說:“這兒前臨平川,后擁青嶂,真是一片寶地啊!當初朱元璋為了選擇自己的陵址,動了不少腦筋,以至于把靈谷寺的寺址都遷走了,可是他怎么沒看中這塊地方呢?明孝陵和這里相比,未免太低太矮了!”
胡漢民聽孫先生這樣講,連忙接著說:“要從風水的角度來講,這里前有照,后有靠,山環(huán)水抱,風光秀麗。明孝陵盡管也占山水之勝,可是哪能和這里相比呢!”
幾個人一邊議著,一邊走著,轉眼就來到了現(xiàn)今中山陵廣場處。這里大樹成蔭,綠草茵茵,煞是喜人,孫中山先生一行便在樹蔭下躺下休息。
孫先生看看四周的環(huán)境,若有所思地笑了一笑,對周圍的隨從說:“徜若我死了以后,國人能在這里給我一塊土,讓我安葬在這里,那就太好了!”
1924年11月,孫先生不顧重病在身,毅然北上商談國是。次年病重,據(jù)說臨辭世前,還曾關照身邊的人,叫他們在他去世后,將他葬在紫金山麓現(xiàn)今的墓址。
孫中山先生去世以后,國民黨按照孫中山先生的遺愿,在紫金山東麓,為他建造了一座自由鐘式的陵墓,不論是誰見了這座陵墓,都會覺得這座陵墓址選得特別好。
(袁曉國 整理)
上一篇:描寫《個園》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中江塔》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