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大合唱》是抗戰中所產生的最成功的一個新型歌曲。音節的雄壯而多變化,使原有富于情感的辭句,就像風暴中的浪潮一樣,震撼人的心魂。
作詞的光未然,我們今后還可以多領受他的創作;但作曲的冼星海可惜在前年已經在莫斯科病死了。這對于我們是一個很大的損失。
星海是悲多汶①型的音樂家。他本生在新加坡,到了中學年齡才回祖國來進中學,但因為對于音樂的酷好, 中學未畢業他便到了法國去進行音樂方面的修養。他在這兒窘迫萬分, 實際是半工半讀。
朋友們,你們應該欣賞過《八千里路云和月》這部電影的吧?那里面的一位男主人公住在角樓里,把天窗開開, 伸出半身在屋頂上專心拉提琴的那個情景,你們應該注意到吧?那就是把星海的故事,拿來做了模特兒的。
星海同時是一位革命家,盡管他那樣專心于音樂,但他并不是為藝術而藝術的那種妄人。他是要以音樂為人民服務、為革命服務的。因此,神圣的抗日戰爭爆發, 他就不能不放棄他的學業而從海外回到祖國的懷抱里來了。
回國后便參加了政治部第三廳, 我們曾經朝夕共處了2年光景,他終竟上延安去了。這《黃河大合唱》就是在延安產生的。
在1941年蘇德大戰爆發的前夕,他到了莫斯科, 目的自然是做音樂上的更深的研究。戰事的影響使他沒有充分達到目的, 他想回國,但在國境附近徘徊著, 因而致病。以1945年竟長逝于莫斯科。這實在是無可補償的一個損失。前年暑間,我到蘇聯參加蘇聯科學院220周年紀念的時候,他正病在皇宮醫院里,可惜我失掉了去看他的機會。聽說他在蘇聯境內流浪時曾經做了不少的曲譜,本擬在病好之后,在莫斯科開一次演奏會的。這事情自然是流產了。他的那些樂譜我相信是不會遺失的, 總有一天又會回到祖國來,讓祖國的兄弟們領受他的鼓舞。
星海雖然離開了我們,但他是永遠和我們在一道的。聽吧,黃河在怒吼! 那就是他的靈魂在怒吼,是中國的靈魂在怒吼!
1947年3月10日
(原載1947年4月1日香港《華商報》
《郭沫若文集》, 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版。)
注釋 ①悲多汶(L·van Beethoven, 1770—1827)——通譯貝多芬,德國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之一。作有交響曲9部、鋼琴奏鳴曲30多首等。
賞析 《黃河大合唱》由光未然作同、冼星海作曲。1939年除夕,光未然在延安聯歡會上朗誦了《黃河》詩作。冼星海聽后興奮異常,在延安的一座簡陋的窯洞里,他抱病連續寫作6天,于3月31日寫完了大型聲樂名作《黃河大合唱》。同年4月13日這部作品在延安陜北公學大禮堂首演,引起巨大反響,并迅速傳遍中華大地。《黃河大合唱》以黃河為背景,歌頌中華民族偉大光榮的歷史,用博大的氣勢,廣闊地展現了中國人民的抗日斗爭,塑造出巨人般的形象,向祖國和世界人民發出民族解放的戰斗號召。冼星海為這部合唱的作曲以群眾歌曲的音調作基礎,同時吸收了民間音樂的成分,音樂語言通俗易懂、厚實簡練、雄渾悲壯。這部具有交響樂式、史詩性的大合唱,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又有群眾性的特點。《黃河大合唱》是一部表現民族解放,反映時代精神,具有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雅俗共賞的大型音樂作品。它是冼星海的代表作。它在我國近現代音樂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對其后的音樂創作產生了重大而久遠的影響。
冼星海生于一貧苦的漁民家庭。他從小酷愛音樂,在廣州、北京、上海等地學習音樂。1930年到法國進一步深造。回國后投入抗日救亡音樂活動。1938年春到武漢,在郭沫若主持的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與張曙共同負責音樂工作。在抗日戰爭時期,他創作了包括《黃河大合唱》在內的大量的抗戰歌曲。1945年10月31日病逝于莫斯科。
1947年3月10日郭沫若寫下了《序〈黃河大合唱〉》,在香港《華商報》發表時題目為《懷冼星海》。確實,《序〈黃河大合唱〉》實際上是為懷念冼星海而作,主要內容也是寫冼星海的。在此之前,郭沫若于1945年12月3日寫了《吊星海》,表達了對冼星海的深切懷念。
此序大致可以分為4部分。第一部分(1、2自然段), 《黃河大合唱》是抗戰中產生的最成功的新型歌曲,它的曲作者冼星海的死是一個很大的損失。第二部分(3、4自然段),星海艱苦的音樂生活。第三部分(5、6自然段),星海是積極參加抗戰的革命的音樂家。第四部分(7、8自然段),星海的病逝;他的歌像黃河一樣永遠鼓舞著我們。
本序以《黃河大合唱》為線索來懷念冼星海,在簡樸的敘述中表達了對這位作曲家早逝的深惜和深切紀念。
《黃河大合唱》是冼星海的代表作,也是抗戰中產生的反映抗戰民族精神的最成功的大型聲樂作品,而且它影響大,為人們所熟知。因此,寫紀念冼星海的文章,以《黃河大合唱》作為由頭,作為線索,是最好不過了。郭沫若正是抓住這一點,駕輕就熟,將讀者引入對這位作曲家的深深懷念中。從《黃河大合唱》的成功,到這部合唱的產生,再到它產生的影響,作者的敘述是那樣的簡練,又是那樣的自然,讀者接受作者的敘述是那樣的容易。作者以大家熟悉的事物,來引出讀者不是很熟悉的人(冼星海相對來說,一般人不是很熟悉),還可以找到一個例子:電影《八千里路云和月》中在屋頂上拉小提琴的男主人公,大家熟悉;作者告訴我們,這個主人公就是以星海為模特的。這種把大家熟知的事物與自己的寫作對象聯系起來的手法,這種通篇以平易的文字和筆調敘述的手法,表現了郭沫若這個大手筆,在寫小序時的嫻熟。盡管整個序平易樸實,但綜觀全篇,我們不難看出它的脈絡清晰,結構完整;不難看出作者構思全篇的藝術匠心。
平易的敘述,不等于不包含深切的感情。事實上,此序的感情是濃深的。作者在第一次寫到星海的死時,用了“可惜”和“這對于我們是一個很大的損失”這樣的詞句。在第二次寫到星海的死時,他用了“竟長逝”,并且再次強調“這實在是無可補償的一個損失”、字里行間滲透著作者對于星海以年輕有為的生命去世的發自內心的痛惜。平易的文字中蘊含著深情,這是不少大家寫懷念文字時的特點。寫出這樣的文字,沒有深厚的功力是辦不到的。
文章的結尾言簡意賅,含義深刻。在說了星海“是永遠和我們在一道的”之后,作者很帶感情地寫道,“聽吧,黃河在怒吼!那就是他的靈魂在怒吼,是中國的靈魂在怒吼!”黃河在怒吼,本是《黃河大合唱》中的一句歌詞,作者用在這里不僅很好地與前邊的內容相呼應,而且把黃河和中國的靈魂、星海的靈魂聯系在一起,這就等于說,星海之所以“永遠和我們在一道”,就是因為他的靈魂永遠和黃河在一起,永遠和中國在一起。星海是不朽的!
上一篇:孟婆茶|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總結不是終結——《臧克家文集》小序|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