迺賢《塞上五曲》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元]迺賢
一
秋高沙磧地椒稀,貂帽狐裘晚出圍。射得白狼懸馬上,吹笳夜半月中歸。
二
雜沓氈車百輛多,五更沖雪渡灤河。當轅老嫗行程慣,倚岸敲冰飲橐駝。
三
雙鬟小女玉娟娟,自卷氈簾出帳前。忽見一枝長十八,折來簪在帽檐邊。
四
馬乳新挏玉滿瓶,沙羊黃鼠割來腥。蹋歌盡醉營盤晚,鞭鼓聲中按海青。
五
烏桓城下雨初晴,紫菊金蓮漫地生。最愛多情白翎鳥,一雙飛近馬邊鳴。
《塞上曲》出自漢樂府橫吹曲《出塞》,《入塞》一類,內容多描寫邊塞故事。而迺賢的這組《塞上曲》僅取其形式,并不寫戰爭,只以塞外為背景,描寫了塞外的山川風光、風土人情,從內容上突破了古樂府舊題。
迺賢,堪稱元代一大家的少數民族詩人,他的足跡遍及中國大部分地區。特別是在他第二次入京后,曾作過一次由京師出發,出居庸關、涉上都河、赴上京城的漫長旅行。這些地方即現在的內蒙古自治區多倫縣、正藍旗一帶。他在這次長達一年之久的旅行中,寫了不少描繪塞上風光、記述邊民習俗的詩歌,《塞上五曲》即為此時而作。
第一首,是描寫人們的夜獵。前兩句點明了季節、時間、地點、裝束、狩獵方法。 “秋高沙磧地椒稀”,寫出了大漠深秋的季節特征和出獵的環境。 “貂帽狐裘晚出圍”則形象地描寫出塞外獵人秋夜圍獵的裝束,亦暗示了塞外時節已是冬季來臨。詩的后兩句則描寫圍獵者的凱旋。“懸” “吹”二字既生動地表現了勝利者得意而歸的情景,也暗示了圍獵出擊的順利、成功。月中歸”妙應第二句的“晚出圍”,從時間變換上說明了出獵的迅速、從容。全詩二十八字,雖無一字描述如何圍獵,但我們已從獲勝歸來的出獵者的舉止上看到了圍獵過程。特別是“吹笳”二字即抓住獵人夜歸時的細節刻劃出塞外獵人的典型情態,又在全詩中起了調度作用,使得詩歌基調因之而活躍、明快起來,濃郁的民族特色也更鮮明了。因此可以稱這首詩為《塞上圍獵夜歸圖》。
第二首,詩人采取全景與特寫相結合的寫法,描寫了行途中的駱駝車隊。前兩句寫出了冰天雪地之中,一隊行途中的駱駝車隊在冰河上艱難行走的活動情狀。 “氈車”指雙輪氈棚車,在內蒙草原上又稱“勒勒車”。“灤河”這里指元時上都河。后二句,詩人則通過對一個“當轅”(趕車)老婦靠岸停車敲冰取水飲駝的連續動作的細節描寫,突出了一位不畏嚴寒、神情自若、習慣于惡劣氣候中生存的老婦形象,生動地描繪出一幅《老嫗冰河飲駝圖》,表達了詩人對塞上牧民吃苦耐勞、勇往直前的敬佩之情。
組曲第三首,則是一幅精美的《塞上少女簪花圖》。這首詩為五首中最為活潑、輕松的一首。它通過描述一個少女出帳折花、簪花的連續動作,使其爽快活潑、純真愛美的形象躍然紙上。 “雙鬟”是古時女孩子的一種發式, “玉娟娟”是形容女子的美麗、窈窕, “長十八”是牽牛花的別名。詩人“塞上曲”非常注意突出地方色彩,這首詩更是如此。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不獨為中原女兒所具。而邊塞少女愛美是那么率真、豪爽,毫無嬌柔造作之情態。 “自卷” “出帳”“忽見” “折來” “簪在”一連串動詞運用,真真使人領略了詩人對邊塞少女性格由衷喜愛的感情。
第四首詩,為組曲中內容最為豐富的一首。它在短短的二十八個字里,容納了多彩多姿的塞外牧民生活情趣。是一幅風格粗獷、奔放的《塞上風情畫》。詩的前兩句,是從“飲食”角度描寫牧民的生活習俗。 “挏(dohg)” 是攪拌的意思,指制作馬奶酒的一種動作。“馬乳新挏玉滿瓶”是形容新釀制的馬奶酒清白酥膩如玉,令人望之生涎。“沙羊”即黃羊,是指割吃剛烤熟的沙羊黃鼠肉,還帶著腥羶氣味。這里暗寫了牧民們圍坐火堆而食的熱烈氣氛。詩的后二句得到充分展現。 “蹋歌”即邊跳邊唱,指少數民族特有的舞步。“營盤”是牧民的宿營地,“海青”指元代一種琵琶曲,稱“海青拏天鵝”。這后兩句詩為我們勾勒了一幅節奏歡快、氣氛熱烈、牧民縱飲、放歌破愁的生活畫面,那濃香如玉的馬奶酒,那腥羶撲鼻的黃羊肉、那縱情歌舞的人們、那有著火一般熱烈的激情都在“盡醉”二字之中了。到過塞外的人讀了此詩會倍感親切,仿佛重又陶醉在那豪情奔放的生活之中,而沒有到過塞外的人,也會產生一種身臨其境、與之同樂之感。因為那充滿了濃郁的民族氣息的生活節奏實在令人神往。
組曲最后一首,可謂《烏桓晴雨圖》。“烏桓城”即桓州城,故址在今內蒙古自治區正藍旗境,距上都故址不遠。詩的前兩句,只取一景描繪邊城晴雨之后,充滿詩情畫意的塞上風光。特別是第二句,詩人通過視覺感受,把邊塞特有的野生花草在雨露滋潤之后的勃勃生機,用一個“漫”字具體、形象地表現了出來。紫菊、金蓮(旱地蓮)都是生命力極強的野生植物,能生存于塞外大漠之中。“漫地生”既寫出了它們遍地生長的特點,同時又生動地描寫出它們在大雨洗禮之后更加無拘無束、盎然怒放。詩人由此精巧地創造了一幅“烏桓城下雨初晴”的風物小品。然而,就在詩人陶醉于天清景麗之中的時候,馬前飛過一對白翎。這總是成雙結對地飛行棲止的白翎鳥,因為從不離散而被塞北草原的人們譽為多情鳥,它們那婉轉動人的啼鳴,深深牽動了詩人心中的情思。本是寫景,觸景生情,詩為情發,借景抒情。詩人油然而生的親情思念都飽含于對多情的白翎“最愛”之中了。盡管他鄉山更青,水更美,景色更迷人,但此時此刻詩人心中最為深愛著的還是他的親人,他的家園,這是人之常情,也是一個飽覽祖國大江南北的游子的真實情感的寫照。言盡意未了,景美而情更濃便是這首小詩的突出特點。
古人寫詩,尤其注意客觀事物與主觀情感的融合,即注意詩歌對人的美感效應。通俗地講,就是通過詩情畫意,把主觀感受訴諸于客觀具象,使人從中獲取升華、提煉了的美,從而引起思想、情感的共鳴,迺賢的這組《塞上五曲》就很好地體現了這一旨意,不失為歌詠邊塞風土人情的精釀佳作。他那清新流麗、暢達明快的民族語言形式,更是很好地表現了鮮明的民族風格與地方特色,使之傳達出的濃烈的塞外生活氣息令人向往。
上一篇:朱經《地震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劉因《塞翁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