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譚嗣同·獄中題壁》原文賞析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這首七言絕句,作于光緒二十四年(1898)秋。是時,作者因參與“戊戌變法”而被捕入獄。
“甲午戰爭”以后,清王朝日益衰落,民族危機日益嚴重。光緒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1898年6月11日),光緒皇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開始維新變法。變法期間,資產階級改良派和以光緒皇帝為首的“帝黨”,構成當時具有進步傾向的政治勢力。康有為、譚嗣同等人大力倡辦新政,是這次運動的激進派。
變法引起頑固派和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后黨”的嫉恨,宣稱“寧可亡國,不可變法”,采取了各種卑劣的手段破壞和鎮壓維新運動。八月六日(9月21日),慈禧策動宮廷政變,囚禁光緒于中南海。同時,“后黨”假光緒的名義,發布吁請太后臨朝訓政的詔書,下令搜捕維新派和“帝黨”分子。“戊戌變法”遂告失敗。
八月十日(9月25日),譚嗣同被捕入獄,八月十三日(9月28日),以“大逆不道”的罪名與康廣仁、劉光第、林旭、楊銳、楊深秀等六人同時遇難于北京菜市口。譚嗣同入獄后,自知不免一死,于獄中壁上題下此詩,告誡維新志士要忍辱負重,保存實力,以圖再起。詩中體現了作者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
詩的首句“望門投止思張儉”,借用歷史故事,告誡愛國志士要暫避“后黨”的囂張,不能坐以待斃;雖然變法維新失敗,爾等遭到“后黨”的追捕,但廣大民眾的內心是支持和擁護變法的,甘愿冒著生命危險來保護爾等。“望門投止”,謂人在窘迫之中,見有人家,即去投靠,暫求安身。語出《后漢書·張儉傳》:“儉得亡命,因迫遁走,望門投止。”張儉,東漢末高平人,字元節。曾為東部督郵,彈劾殘害百姓的侯覽。侯覽懷恨在心,反誣張儉結黨營私,逼得他只好逃亡。人們敬重張儉的人品正直,都愿冒著生命危險接待他。
“忍死須臾待杜根”,再次借用歷史故事,進一步深化前句意。杜根,東漢中定陵人,字伯堅。時和熹鄧后臨朝,權在外戚。杜根以漢安帝年長,宜親政事,乃上書直諫。鄧后大怒,令于殿上撲殺之。執法者素知根名,私使行刑者不加力,載出城外,根得復蘇。逃為宜城山中酒家保,積十五年,及鄧氏誅,方得歸鄉里,征詣公車,拜侍御史(事見《后漢書·杜根傳》)。同治以來,慈禧把持朝政,統治中國達半個世紀。她仇視資產階級改良派的維新運動和光緒皇帝推行的新政。作者用此典,指斥慈禧擅權之意甚明。
接下來的一句:“我自橫刀向天笑”,慷慨激昂,豪氣干云。“后黨”密謀政變,光緒傳密詔康有為等設法相救。譚氏“拔刀以救上自任”,夜訪袁世凱,請其發兵相救。袁佯應允,旋即向“后黨”告密,政變遂起。康有為稱譚氏此舉是“橫刀說袁詔”(《六哀詩》)。譚氏臨刑有絕命詞云:“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即取此句意。
末句“去留肝膽兩昆侖”,表達了作者對同志的懷念。言不論是活著的還是死去的,留下的還是離去的,彼此志同道合,肝膽相照,兩如昆侖之巍。據梁啟超《飲冰室詩話》謂,兩昆侖者,一指康有為,一指大刀王五,即譚氏《吳鐵樵傳》中所稱王正誼者是也,作者羨其人品武功,少年時曾隨其學習刀術。譚氏入獄,王五曾組織營救,不成。
政變發生后,作者曾對梁啟超言: “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酬圣主。今南海先生死生未卜,程嬰忤臼,月照西鄉,吾與足下分任之。”此詩即體現了作者這種以死明志的決心和天下事尚可為之的信心。
上一篇:古詩《施閏章·牧童謠》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范梈·王氏能遠樓》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