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方孝孺·深慮論
慮天下者,常圖其所難,而忽其所易。備其所可畏,而遺其所不疑。然而禍常發于所忽之中,而亂常起于不足疑之事。豈其慮之未周與?蓋慮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當秦之世,而滅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為周之亡在乎諸侯之強耳,變封建而為郡縣①。方以為兵革可不復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漢帝起隴畝之中②,而卒亡秦之社稷。漢懲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為諸侯,以為同姓之親,可以相繼而無變,而七國萌篡弒之謀③。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勢,以為無事矣,而王莽卒移漢祚④。光武之懲哀、平⑤,魏之懲漢,晉之懲魏,各懲其所由亡而為之備,而其亡也,蓋出于所備之外。唐太宗聞武氏之殺其子孫,求人于疑似之際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⑥。宋太祖見五代方鎮之足以制其君⑦,盡釋其兵權,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孫卒困于敵國。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蓋世之才,其于治亂存亡之幾,思之詳而備之審矣。慮切于此而禍興于彼,終至亂亡者何哉? 蓋智可以謀人,而不可以謀天。良醫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豈工于活人而拙于謀子也哉?乃工于謀人而拙于謀天也。
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變,非智慮之所能周,非法術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謀詭計,而唯積至誠,用大德以結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釋。故其子孫,雖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國,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慮之遠者也。夫茍不能自結于天,而欲以區區之智籠絡當世之務,而必后世之無危亡,此理之所必無者,而豈天道哉!
【注釋】 ①封建: 即封邦建國制,它源于周朝分封疆土,建立諸侯國的制度。郡縣:即郡縣制,秦朝建立的郡縣兩級的中央集權制度。②漢帝: 指漢高祖劉邦,公元前206年到公元前195年在位。③庶孽: 妾媵所生的子女,文中泛指親屬。七國: 指漢景帝時分封的吳、楚、趙、膠東、膠西、濟南、淄川等七個諸侯國。④武: 即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41年至公元前87年在位。宣: 即漢宣帝劉詢,公元前74年至公元前49年在位。王莽: 于西漢八年篡奪西漢政權稱帝,改國號為 “新”,于公元23年被綠林、赤眉農民軍所殺。⑤光武: 即東漢光武帝劉秀,于公元25年至57年在位。哀: 即漢哀帝劉欣,公元前6年至公元前1年在位。平: 即漢平帝劉衎,公元元年至5年在位。⑥武氏: 即武則天,名曌(zhao),唐高宗皇后。公元690年廢睿宗,稱神圣皇帝,改國號為周。相傳,貞觀二十二年,有傳言稱“女主武王代有天下”,唐太宗欲殺可疑者,后由于太史令李淳風勸諫而作罷。⑦宋太祖: 即趙匡胤,北宋的開國皇帝,于公元960年至976年在位。五代: 指唐朝衰落后興起的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等五個政權。
【譯文】 考慮天下大事的人,常常謀求解決那些困難的問題,而忽略了那些容易解決的問題,防范那些可怕的事情卻疏忽了那些沒有引起可疑的事情。然而災禍常常發生在所忽略的事情上,變亂也常常萌生在不值得懷疑的事情上。莫非是他們考慮事情不周全嗎?原因在于人們在考慮問題時所能想到的,都是人世間本應如此的事情,而超出了人們智力所及的范圍,那就是天道了。
當年秦始皇消滅諸侯、統一天下之時,他心里想周朝滅亡的原因就在于諸侯的強大,于是變封建制改成了郡縣制。正當他以為世上從此不用進行戰爭,皇帝之位可以代代相傳的時候,卻未曾料到漢高祖在田野間興起勢力,而最終推翻了秦朝政權。漢朝吸取了秦朝皇帝孤立無援的教訓,就封子弟為諸侯王,以為同姓的血緣關系可以使漢家天下代代相傳而不會發生變亂,最終卻萌生了七國諸侯篡權弒君的陰謀。漢武帝、漢宣帝之后,逐漸分割諸侯封地,而削弱其勢力,以為從此可以相安無事了,豈料王莽終于篡奪了漢家天下。光武帝對西漢哀帝、平帝,曹魏對東漢,晉朝對曹魏,都從前代的失敗中吸取教訓從而制定了防范措施。但是,他們后來的滅亡都是出乎他們所防范的事情之外。唐太宗聽說將來有武姓的人來殺害他的子孫,就搜捕并殺掉有嫌疑的人,然而武則天在他的身邊卻沒有覺察到。宋太祖見到五代時藩鎮的勢力強大到足以挾制他們的君王,就在建立宋朝后解除了武將的兵權,削弱他們的力量以便于控制,卻沒有想到他的子孫最終受困于敵國。上述這些人都有超人的智慧和蓋世的才能,他們對于治亂存亡的先機都考慮得非常的周全,防備得也十分的審慎。他們在這一方面謀劃周詳,禍患卻萌生在另一方面,最終導致動亂與滅亡。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那就是智慧可以用來謀劃人事,卻不能用來謀劃天意。高明的醫生的子女,多死于疾病,高明的巫師的子女大多死于鬼祟,難道他們善于救活別人卻不善于救活自己的子女嗎? 原因也在于他們精于謀劃人事卻不能謀劃天意。
古代的圣人,懂得天下后世的變化不是人的聰明才智所能考慮周全的,也不是任何巧妙方法所能控制得了的,因此不敢任意施展他們的謀略智慧,而是積累最大的誠意,用最高的道德來迎合天意,使上天就像慈母撫育嬰兒那樣來眷顧他們的美德,而不會舍棄他們。因此,即使他們子孫中有足以使國家滅亡的愚蠢和不肖,然而上天卻不忍心讓它立即覆亡。這才是深謀遠慮的人。如果不能迎合天意,卻一心想用小聰明去經營當世的事務,而讓子孫無衰亡的危險,這在道理上是說不通的,難道還會符合天道嗎!
【鑒賞】 本文是方孝孺所作的著名史論《深慮論》十篇中的第一篇。開篇即以“慮天下者,常圖其所難,而忽其所易。備其所可畏,而遺其所不疑”,揭出深慮論之主旨。然后以各朝滅亡的教訓為證,推出 “智可以謀人,而不可以謀天” 的論點,并進一步以 “良醫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 之喻來說明其道理。從人事出發,最終歸之為天道,似乎陷入天命論,然作者提出“唯積至誠,用大德以結乎天心,使天眷其德”,實以仁政德治替為政者深慮,似又不可與天命論一概而論。
上一篇:《古文觀止·王安石·泰州海陵縣主簿許君墓志銘》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王安石·游褒禪山記》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