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墮地,其泣也呱呱;及其老死, 家人環繞,其哭也號啕。然則哭泣也者, 固人之所以成始成終也。其間人品之高下, 以其哭泣之多寡為衡。蓋哭泣者,靈性①之現象也,有一分靈性即有一分哭泣,而際遇之順逆不與焉。
馬與牛,終歲勤苦,食不過芻秣②, 與鞭策相終始, 可謂辛苦矣;然不知哭泣, 靈性缺也。猿猴之為物,跳擲于深林, 厭飽乎梨栗,至逸樂也,而善啼;啼者,猿猴之哭泣也。故博物家云:猿猴,動物中性最近人者, 以其有靈性也。古詩云: “巴東三峽巫峽長,猿啼三聲斷人腸。”③其感情為何如矣!
靈性生感情,感情生哭泣。哭泣計有兩類:一為有力類,一為無力類。癡兒騃女,失果即啼,遺簪亦泣,此為無力類之哭泣;城崩杞婦之哭④,竹染湘妃之淚⑤,此為有力類之哭泣也。而有力類之哭泣又分兩種:以哭泣為哭泣者, 其力尚弱;不以哭泣為哭泣者, 其力甚勁, 其行乃彌遠也。
《離騷》為屈大夫之哭泣, 《莊子》為蒙叟⑥之哭泣, 《史記》為太史公之哭泣, 《草堂詩集》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詞哭,八大山人⑦以畫哭;王實甫寄哭泣于《西廂》, 曹雪芹寄哭泣于《紅樓夢》。王之言曰:“別恨離愁,滿肺腑難陶泄。除紙筆代喉舌,我千種想思向誰說?”⑧曹之言曰:“滿紙荒唐言, 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⑨名其茶曰“千芳一窟”,名其酒曰“萬艷同杯”者:千芳一哭, 萬艷同悲也⑩。
吾人生今之時,有身世之感情,有家國之感情,有社會之感情,有種教之感情。其感情愈深者,其哭泣愈痛:此鴻都百煉生所以有《老殘游記》之作也。
棋局已殘(11),吾人將老,欲不哭泣也得乎?吾知海內千芳,人間萬艷,必有與吾同哭同悲者焉!
(亞東圖書館本《老殘游記》卷首)
注釋 ①靈性——靈慧之性。②芻秣——草料。③“古詩云”二句——即《巴東三峽歌》。酈道元《水經注·江水注》作“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④“城崩”句——劉向《列女傳》記齊杞梁殖戰死,其妻哭于城下,十日而城崩。唐人所編《琱玉集》記秦時燕人杞良被遣筑長城為官吏所擊殺,其妻哭長城下城即崩倒。⑤“竹染”句——傳說舜出外巡視死于蒼梧,其妃娥皇、女英趕至南方,淚下,染竹成斑。二人死后為湘水之神。⑥蒙叟——指莊子。莊子名周,戰國時思想家,宋國蒙城(今河南省商丘縣東北)人。叟,老年男子。⑦八大山人——明著名山水花鳥畫家朱耷(da),號八大山人,曾持《八大人覺經》,故以為號。⑧“王之言曰”四句——見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草橋店夢鴛鴦雜劇》第四折“鴛鴦煞”。⑨“曹之言曰”四句——見曹雪芹《紅樓夢》第一回。⑩“名其茶曰”四句——見《紅樓夢》第五回,原作“千紅一窟”、“萬艷同杯”。(11)棋局已殘——比喻清王朝統治的殘破局面。
賞析 哭泣,原是人的一種生理現象:當肉體、精神受到傷害感到痛苦的時候,當生理的、心理的需求不能滿足感到無助的時候,當強烈的情緒迅速積累而不能及時有效地加以宣泄的時候,人都可能會哭泣。劉鶚以獨特的視角觀照“哭泣”,將其視為“靈性”的征驗,用以區別人與一般動物,并將其劃分為“有力類”與“無力類”。所謂“無力類之哭泣”是低層次的,限于計較物質的得失;所謂“有力類之哭泣”是高層次的,散發著精神世界的光彩,而其中“不以哭泣為哭泣者”則為最高層次的哭泣, “其力甚勁”、“其行彌遠”。在文章中,劉鶚列舉了中國古代歷史上一批杰出的文人畫士,將其作品視為哭泣之凝聚、哭泣之結晶。這正是他所推崇的最高意義之哭泣。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寫道:“此人皆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發憤著書,正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無聲的哭泣”。中國古代士子在社會結構中處于特殊的階層,即“官”與“民”之間的一個飄忽不定的層面。作為文化的傳承者,他們從下層庶民中游離出來,懷著宏大的志向與強烈的使命感,希圖成就一番大業。然而,頑固、保守的統治階層緊緊封閉著,殘酷的現實給予他們的是不被重視、無所施為的命運。幾番碰壁之后,他們剩下的是一份濃厚的失望與強烈的憂怨。悲,正是中國古代士子無可脫逃的生命色彩。基于此,他們只能將美麗的希望、丑惡的現實以及一腔憂怨寄于筆端, 在這個可以自由馳騁的幻想王國尋求一份自身的價值感。
劉鶚身處千瘡百孔的晚清時代,封建王朝日薄西山的時局,使他感到痛苦與憂懼,使他陷入苦思之中。作為一名傳統文士,劉鶚希望通過修補、改良的方法挽救晚清社會,但他的這一張自以為能夠妙手回春的“濟世良方”卻不被統治者重視,甚至因此招致災禍。劉鶚也只能以紙筆代喉舌,尋求對于現實的超脫,尋求給予自我的慰藉。于是, 有了一部旨在“匡世”的“哭泣之作”——《老殘游記》。《老殘游記》通過一位江湖醫生老殘的所見、所聞、所感以及所為,揭示了風雨飄搖的艱險時運,暴露了封建酷吏的殘忍行徑,表達了“補殘救世”的心愿。然而,在無情的現實面前,劉鶚深知, “補殘”也無非是一場慰騙自己的幻夢。
“棋局已殘,吾人將老,欲不哭泣也得乎?”《老殘游記》正是要喚起那個時代中人們心底尚存的一份憂國憂民的情愫,共唱一曲挽歌獻給心愛的家國,與同志同仁同哭同悲。《自敘》道出了《老殘游記》創作的主旨與心聲,我們從中感受到的是中國文人士子共有的一種崇高的使命感與責任感。知其不可而為之,這種悲壯的情懷永遠讓我們感動。
上一篇:《翦拂集》序|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老舍幽默詩文集》序|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