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沈括·揚州大珠》鑒賞
嘉祐中,揚州有一珠甚大,天晦多見。初出于天長縣陂澤中,后轉入甓社湖,又后乃在新開湖中,凡十余年,居民行人常常見之。予友人書齋在湖上,一夜忽見其珠甚近,初微開其房①,光自吻中出,如橫一金線。俄頃忽張殼,其大如半席,殼中白光如銀,珠大如拳,爛然不可正視。十余里間,林木皆有影,如初日所照。遠處但見天赤如野火,倏然遠去,其行如飛,浮于波中,杳杳如日。古有明月之珠②,此珠色不類月,熒熒有芒焰,殆類日光。崔伯易嘗為 《明珠賦》。伯易,高郵人,蓋常見之,近歲不復出,不知所往。樊良鎮正當珠往來處,行人至此,往往維船數宵以待現,名其亭為 “玩珠”。
(《夢溪筆談》)
這則筆記小品所記述的揚州大珠,據有些科學工作者考察,就是近年來為世人所注目的不明飛行物——飛碟。
文章一開頭便點到珠上。從“嘉祐中,揚州有一珠甚大”至“居民行人常常見之”,僅寥寥數語,就把揚州一帶經常出現大珠這一自然現象交代清楚了。
接著,作者具體寫到大珠的出現,并通過友人見到大珠時的情景來渲染: 那是在一個夜間,大珠忽而出現,亮光灼目,不僅“不可正視”,而且照得遠天“赤如野火”,但后來又“倏然遠去”。不僅如此,作品還對大珠的特征作了形象的描述。“其行如飛,浮于波中,杳杳如日”,這是寫大珠飛行飄游時的狀貌; “古有明月之珠,此珠色不類月,熒熒有芒焰,殆類日光”,這是寫大珠的光焰特點。這一段描寫,是文章的中心部分,所以寫得較詳細,也較生動。
文章結尾,寫到崔伯易曾作《明珠賦》,并以行人至樊良鎮常停船數宵以待珠現作結,與篇首“天晦多見”照應,行文十分嚴謹。
本文在自然科學史上的重要價值且不去說,單從寫作上看,整則筆記寫得要言不煩,生動活潑,尤其是對友人見珠情景的描寫,更是繪形繪色。這一特點,正是沈括寫作科學小品的高明之處。
上一篇:《先秦·左傳·我以不貪為寶》鑒賞
下一篇:《唐·駱賓王·揚州看競渡序》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