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元輿《牡丹賦序》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古人言花者,牡丹未嘗與焉。蓋遁于深山1,自幽而芳,不為貴者所知,花則何遇焉。天后之鄉西河也2,有眾香精舍3,下有牡丹,其花特異。天后嘆上苑之有闞4,因命移植焉。由此京國牡丹5,日月寢盛。今則自禁闥洎官署7,外延士庶之家8,彌漫如四瀆之流9,不知其止息之地。每暮春之月,邀游之士如狂焉10,亦上國繁華之一事也11。近代文士,為歌詩以詠其形容12,未有能賦之者13,余獨賦之,以極其美14。或曰:“子常以丈夫功業自許,今則肆情于一花,無乃猶有兒女之心乎15?”余應之曰:“吾子獨不見張荊州之為人乎16?斯人信丈夫也17,然吾觀其文集之首,有《荔枝賦》焉18。荔枝信美矣,然亦不出一果耳,與牡丹何異哉!但問其所賦之旨何如19,吾賦牡丹何傷焉。”或者不能對而退20,余遂賦以示之。
【注釋】 1遁:隱藏。 2天后:指武則天。武則天作皇后,上元元年(公元674)進號天后。西河:郡名,治所在今山西省汾陽縣。武則天家鄉在并州文水,唐屬西河郡。 3精舍:佛舍。 4上苑:皇帝的御花園。有闕:有缺,沒有。 5京國:京都,此指長安。 6盛:逐漸興盛起來。寢:逐漸。 7禁闥(ta榻):天子所居住的地方。洎(ji記):到。 8外延:向外伸延。 士庶之家:士大夫及庶民家庭。9四瀆(du獨):古人對江、河、淮、濟四條獨立入海的大川的總稱。10遨(ao敖)游之士:游客。 11上國:上都,指長安。 12形容:形象。 13賦之:為之作賦。 14極:說盡。 15丈夫功業:男子漢為國建功立業。自許:自命。肆情:盡情。 16張荊州:張九齡,累官中書侍郎同平章事,遷中書令。后為李林甫所忌,貶荊州長史,故稱張荊州。 17信:確實。 18張九齡《曲江張先生文集》二十卷,卷一有《荔枝賦并序》。 19但:只。 20或者:或人,指上面向作者提出質問的人。
【今譯】 古人談到花時,沒有談及牡丹。因其隱藏于深山,自開自落,沒有被顯貴的人所聞知,在那里,花怎么能受到好的待遇呢。天后武則天的家鄉西河郡,有眾香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別奇異。天后感嘆御花園沒有此花,因此命令移植到那兒。自此之后,長安牡丹隨著時間逐漸興盛起來。現在則從天子居住之所到官府辦公之地,向外伸延到士大夫及庶民家庭,到處都是,猶如四瀆之水,不知哪里是邊。每年暮春之月,賞玩牡丹的游人如醉如狂,這也是京都長安繁華的一件事情。近代文士寫詩來描寫牡丹的形狀姿態,沒有能為之作賦的人,只有我為之作賦,以說盡它的美。有人說:“你常常以男子漢為國建功立業自命,現在卻盡情于一花,豈不是仍然有小兒女之心嗎?”我回答說:“您難道沒有見到張荊州的為人嗎?這個人確實是男子漢了,但我看到他文集的前面,有《荔枝賦》在那兒。荔枝確實美了,然而也不過是一種水果罷了,與牡丹有什么不同啊!只問他寫賦的目的怎么樣,我為牡丹作賦有什么關系呢。”那個人不能回答而離開,我于是作此賦以給人看。 (陶新民)
【總案】 《牡丹賦序》屬于詠物小賦。以牡丹為內容的賦作,此賦是前無古人的。
這篇《牡丹賦》分序文和正文兩部分,序文寫實,再現了當時的世風;正文僅用六百余字,從不同的時間和空間,從不同的角度,描繪了牡丹美的姿態,美的色彩,美的香氣,美的神韻,美的情致……。美景寫盡了,情也就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了。
在寫法上,這篇賦有如下幾點特色:第一是鋪陳的筆法。作者欲“以極其美”,所以不惜用大量筆墨,選精巧的詞匯,從時間到空間,從外形到內質,再現了牡丹未開與盛開時的美,白天與晚上所展示出來的美。不僅正面寫,而且以西施,南威等美人,洛神、湘娥等神與之相比,以映襯牡丹的美,還用真人、群仙來極力夸飾,這樣盡態極妍的描寫,使人如見其形,如聞其味,如聽其聲。第二是精巧的比喻。正文第三段幾乎全系比喻構成,把牡丹的花姿、花色、神韻、情致描繪得十分生動活潑而形象。第三是四字成句,對仗工整。正文部分,除最后一個自然段外,前七個自然段基本上是四字成句,上下四字或上下八字全系工整的對仗,使得全賦如盛開的牡丹,不僅富麗美艷,而且井然有序,給人以極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第四是音韻瑯瑯,氣韻生動。這篇賦基本上是一段一韻,換韻則另起一段,讀來鏗鏘悅耳,具有音樂的藝術美感。
上一篇:周敦頤《愛蓮說》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李世民《王羲之傳論》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