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王羲之傳論》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書契之興2,肇乎中古3,繩文鳥跡4,不足可觀。末代去樸歸華5,舒箋點翰6,爭相夸尚7,競其工拙8。伯英臨池之妙9無復余蹤10;師宜懸帳之奇11,罕有遺跡。逮于鐘、王以降12,略可言焉。鐘雖擅美一時,亦為迥絕13,論其盡善,或有所疑。至于布纖濃14,分疏密15,霞舒云卷,無所間然16。但其體則古而不今17,字則長而逾制18,語其大量19,以此為瑕20。獻之雖有父風21,殊非新巧22。觀其字勢疏瘦,如隆冬之枯樹23;覽其筆蹤拘束,若嚴家之餓隸24。其枯樹也,雖槎蘗而無屈伸25;其餓隸也,則羈羸而不放縱26。兼斯二者,故翰墨之病歟27!子云近出28,擅名江表29,然僅得成書30,無丈夫之氣31,行行若縈春蚓32,字字如綰秋蛇33;臥王蒙于紙中34,坐徐偃于筆下35;雖禿千兔之翰36,聚無一毫之筋37;窮萬谷之皮38,斂無半分之骨39;以茲播美40,非其濫名邪41!此數子者,皆譽過其實。所以詳察古今,研精篆素42,盡善盡美,其惟王逸少乎!觀其點、曳之工43,裁成之妙44,煙靠露結45,狀若斷而還連;鳳翥龍蟠46,勢如斜而反正47。玩之不覺為倦48,覽之莫識其端,心慕手追49,此人而已50。其余區區之類51,何足論哉!
【注釋】 1本篇是李世民專為《晉書·王羲之傳》而作,緣于他酷好王羲之書法,借此傳論以表推崇之意。 2書契:代指文字。《易·系辭下》:“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文。”契,刻。用刀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叫契文,簡稱契。 3肇(zhao召):肇端,開始。中古:此處當指傳說中的黃帝時代。《說文敘》云:“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遠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按:文字是由勞動人民集體創造的,倉頡當是一位匯集和整理文字的人。 4繩文鳥跡:指結繩記事與仿鳥獸之跡的原始文字。 5末代:猶言“末世”,當指商、周以下。去樸歸華:舍棄了質樸、粗陋的原始書法而向著華美的方面發展。 6舒箋:鋪紙。點翰:指運筆寫字。點,揮動;翰,毛筆。 7夸尚:夸耀、推崇。 8工拙:工巧與拙劣,此處指書法的美丑。 9伯英:即張芝,后漢酒泉(今屬甘肅)人,著名書法家。 10余蹤:遺跡。 11師宜:即師宜官,后漢南陽(今屬河南)人,書法家。 12鐘、王:指鐘繇、王羲之。鐘繇(151—230),字元常,三國魏長社(治所在今河南長葛東)人,官至太傅,封定陵侯。王羲之(321—379),字逸少,晉代會稽(今屬浙江)人,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 13迥絕:高超絕異。迥,遠。 14纖濃:指筆畫的粗細濃淡。 15疏密:指字體的結構稀密。 16無所間然:意謂沒有什么缺憾。間,間雜。 17古而不今:意謂鐘繇書體保守古人成法較多,《書斷·列傳第一》稱其“古雅有余,秦漢以來,一人而已”。18長而逾制:意謂鐘繇書體采取橫勢,其長度不合王羲之書體采取縱勢之制。李世民崇王抑鐘,故稱鐘書逾制。 19大量:大概。 20瑕:玉上面的斑點,引申為缺點。 21獻之:即王獻之,字子敬,羲之子,書法家。 22殊:很,非常。 23隆冬:嚴冬,深冬。 24嚴家:指對人刻薄的家庭。餓隸:饑餓的奴仆。 25槎蘗(chanie 查涅):樹木的根株,即樹樁。 26羈贏(jilei 機雷):拘束而瘦弱。 27翰墨:筆墨,此處指書法。病:毛病。缺點。 28子云:即蕭子云,字景喬,梁南蘭陵(今江蘇常州西北)人,官至國子祭酒。《南史·蕭子云傳》:“子云善草隸,為時楷法,自云善效鐘元常、王逸少而微變字體。其書跡雅為武帝所重,帝嘗論書曰:‘筆力勁駿,心手相應,巧逾杜度,美過崔寔,當與元常并驅爭先。’其見賞如此。” 29 擅名:有名。擅,擁有,據有。江表:即指江南(長江以南)。 30 成書:寫成字。 31 丈夫氣:男子氣概,喻筆力剛勁。 32 春蚓:春天的蚯蚓。 33 綰(wan宛):盤繞打結。秋蛇:與上面的“春蚓”一樣,均喻書法缺少骨力。 34 王蒙:字仲祖,晉代晉陽(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市南晉源鎮)人。少時放蕩不羈,中年以后克已勵行,善書畫,美姿容,性清約,有風流美譽。此外比喻蕭子云書法有如王蒙姿容韶秀,而無丈夫氣。 35 徐偃:黃庭堅《林為之送筆戲贈》詩云:“張鼎徒有表,徐偃元無骨。”任淵注:“《后漢書·東夷傳》注云:《博物志》曰:徐君宮人娠而生卵,以為不祥棄于水濱。孤獨母有犬名鵠倉,持所棄卵,銜以歸母,母覆暖之,遂成小兒,生而偃,故以為名。《尸子》曰:偃王有筋而無骨,故曰偃也。”此處喻指蕭子云書法有筋無骨。 36 禿:指筆毛寫禿了。千兔之翰:上千只兔子的毛所制的筆,極言用筆之多。 37無一毫之筋:沒有一筆見到字的筋。 38 萬谷(gu骨)之皮:指成株谷樹的皮所制的紙。谷,落葉喬木,樹皮纖維可以造紙。 39 斂:收集。40 播美:傳播美名。 41 濫名:虛名。 42 篆素:篆書于素,指書法。 43 點曳:點畫。 44 裁成:剪裁而成,此指書法的結構布白。45 煙霏:煙霧很濃。 46 翥(zhu住):飛翔。蟠(pan盤):蟠曲,與“盤曲”義同,曲折環繞的意思。 47 勢如斜而反正:字體略取斜勢反而顯得穩正。胡小石《書藝略論·論欹正》:“后世結體尚平正,至清代之殿體書而極。然是書之厄運,今談者猶病之。古則不然。周書如《盂鼎》、《毛公鼎》之類,勢多傾左;《散氏盤》獨傾右,自樹一幟。北朝諸刻,如《龍門造象》、《張猛龍》、《賈使君》、《刁遵》、《崔敬邕》等皆傾左;《馬鳴寺》尤甚。唐歐書傾左亦特甚。然觀者仍覺其正,無不安之感。蓋結體以得重心為最要,論書者所舉橫平豎直者,平不必如水平,雖斜變平;直不如繩之直,雖曲亦直。唐太宗贊王羲之書所云‘似欹反正’者,即得重心之謂也。”48 玩:賞玩。 49 手追:用手追摹,即臨摹書帖。 50此人而已:意謂僅此一人而已。 51 區區:微小。
【今譯】 文字的產生,開始于中古黃帝時代,當時那些結繩記事和摹仿鳥獸之跡的原始文字,實在很不中看。商周以后,人們舍棄古樸的書法,極力追求華美的文字。大家鋪紙運筆,爭著以字體的華麗相標榜,以筆畫的美丑相競賽。張芝臨池習書,十分精妙,可惜沒有書帖保留下來;師宜官懸帳之書,非常奇特,可惜至今卻遺跡無存。到了鐘繇、王羲之以后,書壇略有一些名家值得評論。鐘繇雖然一時負有盛名’,他的書法也的確高超絕異,但要說他盡善盡美,或許還有懷疑。至于說他筆畫的粗細濃淡,字體的結構疏密,則有如霞飛云卷,毫無缺憾。不過,他的書法守古多而要創新少,字體采取橫勢,長度超過了標準。大抵而言,這就是他的缺點。王獻之雖然具有他父親的書風,但其書法很不新巧。看他字形的疏散瘦弱,恰象深冬的枯樹一般;再看他的筆畫過分拘束,猶如刻薄家庭饑餓的奴仆一樣。說他的字形象枯樹,雖然直如木樁,卻沒有伸縮的彈性;說他的筆畫象饑餓的奴仆,是說他拘謹瘦弱,而一點也不自由奔放。兼有這兩方面的不足,所以說他的書法有毛病啊!蕭子云出于近代,在江南很有聲名,但他的書法只能說寫得成字,沒有一點男子漢的剛勁氣勢,一行一行就象春天的蚯蚓縈繞,一字一字恰如秋天的長蛇盤結。這種書體象王蒙那樣姿容韶秀麗無男子氣,象徐偃那樣有筋而無骨,使他寫禿上千只兔子毛制成的筆,聚集所寫的字也沒有一筆能見到字的筋;即使他寫盡上萬株谷樹皮制成的紙,收攏所寫的字也沒有半分能見到字的骨。憑著這樣的書法來揚名顯聲,豈不成了虛名嗎!以上這幾位書法家,都是名聲超過了他們的實際。所以廣泛考察一古今書壇,研習書法最為精妙,達到盡善盡美,只有王羲之一人啊!細觀他的書法點畫精工,布局巧妙,有如煙濃露結,筆形似斷而實連;又象鳳飛龍繞,字體似斜而實正。把玩它不覺厭倦,觀賞它不識端緒,心中仰慕,手上臨摹,我只是推崇王羲之一個人罷了。其余那些小人物,有什么值得評論呢!
【集評】 宋·姜夔《續書譜·草》:“唐太宗云‘行行若縈春蚓,字字如綰秋蛇’,惡無骨也。”
今人胡小石《書藝略論·論欹正》:“論書者所舉橫平豎直者,平不必如水之平,雖斜亦平;直不必如繩之直,雖曲亦直。唐太宗贊王羲之書所云‘似欹反正’者,即得重心之謂也。”
【總案】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國封建社會不可多得的英明君主,他半生戎馬而留心經史,日理萬機而矚目文翰。他能文能詩能賦,而且擅長書法,特別推崇“書圣”王羲之。據張懷瓘《書斷·雜篇》載:“唐太宗酷好書法,有大王書跡三千六百紙,率以一丈二尺為一軸。寶惜者獨《蘭亭》為最,置于座側,朝夕觀鑒。嘗一日附耳語高宗曰: ‘吾千秋萬歲后,與吾《蘭亭》將去也。’及奉諱之日,用玉匣貯之,藏于昭陵。”因此,唐初修纂《晉書》時,太宗親筆為王羲之寫了這篇傳論。傳論的內容是專論書法,對魏晉鐘繇、王羲之及其以后的著名書法家一一加以品評,可謂高屋建瓴,勢如破竹,“罷黜百家”,獨尊羲之,充分肯定王書成就遠遠超出眾人。在書法史上,鐘、王齊名,王出于鐘而變于鐘,皆為書壇泰斗。到南北朝時。北人多師鐘繇。南人多師羲之。其后歷代書家大體沿此二派以為向背。李世民自然屬于王派,故對鐘書略有微詞,認為未能盡善。至于后起者王獻之、蕭子云,他以為王書筆蹤拘束,蕭書缺乏骨力,皆為濫得虛名。其余區區之輩,更是微不足道。因此他斷然論定:占今書壇可稱盡善盡美者,唯有王羲之一人。由于李世民的極大提倡,大王之書在初唐盛行一時,并對后世書壇也產生了深遠影響。這篇傳論運用駢文筆法而又突破駢文體制的束縛,寫得頗有特色。全文駢散兼行,靈活自如,語言典雅、華麗而又不失自然流暢;同時,在議論中又多間以巧譬妙喻,大大增強了文字的形象性和生動性。雖為傳論之作,卻寫得如此文彩斐然,令人讀之,不覺其枯燥無味,而感到理正辭工,引人入勝。
上一篇:舒元輿《牡丹賦序》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韓愈《畫記》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