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鑒賞·《清平樂》
別來春半,觸目柔腸斷。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① 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②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③
【注釋】 ①落梅:白梅花花期較晚,故春半方落。②路遙歸夢難成:此句較沈約《別范安成》“夢中不識路”語更曲意更深。③“離恨”兩句:《飲馬長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等,為此二句所本。
【譯文】 分別以來春光已經過半,觸目所見無不使人寸寸柔腸欲斷。臺階下的落梅如雪飛紛亂,拂過了還把人的一身沾滿。
雁飛來了,可音信還是無憑;路途遙遠,夢中歸去也難成。離恨難消,正如連綿春草;越是走得遠,春草越是更多地生。
【集評】 明·卓人月、徐士俊:“末二句從杜詩‘江草喚愁生’句來。”(《古今詞統》卷五)
近代·俞陛云:“六一詞之‘行人更在青山外’,東坡詩之‘但見烏帽出復沒’,皆言極目征人,直至天盡處,與此詞春草句,俱善狀離情之深摯者。”(《唐五代兩宋詞選釋》)
現代·俞平伯:“于愁則喻春水,于恨則喻春草,頗似重復,而‘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以長句一氣直下,‘更行更遠還生’,以短語一波三折,句法之變換,直與春水春草之姿態韻味融成一片,外體物情,內抒心象,豈獨妙肖,謂之入神可也。雖同一無盡,而千里長江,滔滔一往,綿綿芳草,寸接天涯,其所以無盡則不盡同也。”(《論詩詞曲雜著》)
現代·唐圭璋:“此首即景生情,妙在無一字一句之雕琢,純是自然流露,半神秀絕。”(《唐宋詞簡釋》)
【總案】 這是抒寫離愁別恨的佳篇,傳誦很廣。此詞脫盡鉛華,不假雕飾,運用白描和比興手法,僅就落梅、鴻雁、春草三種鮮明的意象落筆,或寓情于景,或情景相生,或以景喻情,把人類最普遍、最抽象的離愁別恨這種思想情感形象、具體地表現出來,具有很高的藝術概括力和強烈的感染力。“離恨卻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是后主集中的名句。由遠眺春草,聯想到離愁別恨。春草無處不有,離愁別恨綿綿不盡;春草無處不生,離愁別恨浩渺無窮。譬喻新穎巧妙,很能啟發讀者極為廣闊的聯想。宋·歐陽修〔踏莎行〕中的“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秦觀〔八六子〕中的“恨如芳草,萋萋劃盡還生”等,都從此詞化出,足見影響之深遠。
上一篇:張炎《清平樂》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
下一篇:李清照《漁家傲》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