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正午牡丹》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藏書畫者,多取空名,偶傳為鐘、王、顧、陸之筆,見者爭售,此所謂“耳鑒”1。又有觀畫而以手摸之,相傳以謂色不隱指者為佳畫,此又在耳鑒之下,謂之“揣骨聽聲”2。
歐陽公嘗得一古畫牡丹叢,其下有一貓,未知其精粗3。丞相正肅吳公與歐公姻家,一見,曰:“此正午牡丹也4。何以明之?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時花也5。貓眼黑睛如線,此正午貓眼也。有帶露花,則房斂而色澤6。貓眼早暮則睛圓,日高漸狹長,正午則如一線耳。”此亦善求古人筆意也7。
【注釋】 1鐘:鐘繇,三國魏書法家。王,王羲之,東晉書法家。兩人并稱為“鐘王”。顧,顧愷之,東晉畫家。陸,陸探微,南朝宋畫家。兩人并稱為“顧陸”。耳鑒,用耳朵鑒別書畫,意即只聽空名。 2揣骨聽聲:舊時相術的一種,以揣摸骨骼聽聲音判斷人的貴賤福禍。 3歐陽公:歐陽修,北宋著名文學家。 4正肅吳公:吳育,宋仁宗時任參知政事(相當于副宰相),死后謚為正肅。 5披哆(chi尺):張開。 6房:指花冠。澤,鮮潤。 7筆意:寫字繪畫時的構思安排和筆畫運轉間所表現的風格、功力。
【今譯】 收藏書畫的人,大多求取虛名,偶而傳聞是鐘繇、王羲之、顧愷之、陸探微的筆墨,看見的人都爭相購買,這就是所說的“耳鑒”。又有的人觀賞畫用手去撫摸它,相傳認為顏色能用手指摸出來的就是好的畫,這種方法又在耳鑒之下,稱它為“揣骨聽聲”。
歐陽修曾經得到一幅古代的牡丹叢畫,花叢下面有一只貓,不知道這畫精妙還是粗劣。丞相正肅公吳育和歐陽修是兒女親家,一見到這幅畫,就說:“這是中午時的牡丹。憑什么知道的呢?它的花瓣張開,而且顏色干燥,這是中午時候的花。貓的眼睛黑眼珠露出來象一條線,這是中午時的貓眼。如果是帶著露水的花,那么它的花冠聚攏,而且顏色鮮潤。貓的眼睛早晨和傍晚時眼珠是圓的,太陽升高逐漸變成狹長,中午時才象一條線呢。”這也就是善于探求古人的筆意啊。
【總案】 本文選自《夢溪筆談》。
沈括指出:鑒賞書畫,應該善于探求古人的筆意。不能只憑是否出自名家之手的傳聞,更不能用手摸顏色來評判作品的優劣。
文章善用正反比較闡明道理,寄寓褒貶。三種鑒賞書畫法,相互對映,高下自見。記吳公賞畫,精細生動,分析透徹,推論合理,理充據足,無懈可擊。全文條理分明而不單調,余意無窮,頗能啟人思索。
上一篇:宋璟《梅花賦并序》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文天祥《正氣歌序》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