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慶生
寄友
半生浮宦京華,夢中猶記經行處。燕南趙北,風亭雪館,幾年羈旅。廣武山前,武昌城下,昔人懷古。到而今、把酒中原北望,人空老,關河阻。 回首秦宮漢苑,悵傷心、野煙生樹。天涯地角,干戈搖蕩,故人何許?撫劍悲歌,倚樓長嘯,有時凝佇。但憑高、一掬英雄老淚,付長河去。
趙秉文
趙秉文晚年,值北方蒙古族崛起,兵鋒所向,金土日蹙,宣宗貞祐二年(1214)遷都于汴,國勢日頹。面對如此局勢,詞人深以國運為擾,他曾請纓,欲效唐代張巡、許遠以身許國。此詞就是他書以寄友,感嘆時事,抒發報國壯志的作品。
上闋寫詞人對金國北部淪陷山河的深切懷戀。從他自己的仕歷經行入筆。起調兩句,“京華”金國都城燕京,金自海陵王完顏亮貞元年間遷都燕京,至貞祐再遷都汴梁,其問六十年,燕京一直是金國的都城,詞人一生三入翰林,前兩次都是在燕京,“半生浮宦”即說明他在那里為官之久。“經行”為行蹤所及,他對那里的宮闕樓臺,山水草木都有極深的印象,以致“夢中猶記”。思而入夢,可見眷戀之深。“燕南趙北”三句,寫他在州縣的仕歷。他曾為邯鄲、唐山兩縣縣令,岢嵐州(今山西岢嵐縣)的同知,寧邊(今內蒙古清水河)、平定(今山西陽泉)二州的刺史,這些地方古為燕趙之地,“燕南趙北”正是對詞人上述仕歷的簡括表述。“亭”是驛亭,“館”是旅舍,他在輾轉州縣的數年中,頻頻換官,有遷有謫,風雪載途,勞生碌碌,亦不免曾經有過滿腹的羈旅愁懷。但在晚年,燕趙之地連同燕京都陷沒以后,轉思起來,卻反而覺得那種輾轉州縣的生活美好與親切,令人眷懷不已。在詞人淡淡的傾訴之中,我們不難體會他心理深層的那份纏綿與憂傷。“廣武山前”三句,用兩個典故交待山河破碎,京都陷落的可悲事實。廣武山在河南滎陽東北,山上有東西二城,中隔廣武澗,楚漢相爭時,劉邦屯西城,項羽屯東城,互相對峙。晉時阮籍曾登廣武看楚漢交戰之處,嘆曰:“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后世詩人如鮑照,李白、蘇東坡皆有懷古之作。詞人引用此典,意在慨傷金國沒有堪為國家柱石的英雄,使北方蒙古得肆其志。武昌城乃東漢末年孫權所建。謝眺有《和伏武昌登孫權故城》詩,贊揚孫權英雄業跡。作者也是感嘆當時沒有像孫權那樣的英雄人物,挽救危亡。詞里說“昔人懷古”,實際上是詞人自己懷古。“懷古”就是懷念古代的英雄。“到而今”四句,轉向現實,直抒傷感之情。“中原北望”即“北望中原”,用陸游“中原北望氣如山”詩語。面對黃河以北已經失陷的大好河山,凄然傷嘆:“人空老,關河阻”,自己已到暮年,而河山收復無期,情調極為悲惋。
下闋懷念燕趙友人,抒寫自己報國之志無法實現的悲傷。“回首”三句承上片意緒,“秦宮漢苑”本指秦漢兩朝宮室苑囿,這里指金都燕京的毀于兵燹。“野煙生樹”用王維《私成口號誦示裴迪》詩句“萬戶傷心生野煙”,寫出京城的殘破,原來的萬家之邑,如今只見野煙繚繞,寂無人蹤。詞人由此想到天邊友人,在兵荒馬亂之時,友人情況如何呢?吳激《瑞鶴仙》“寄友人”詞有“地角天涯,故人何許,離腸最苦”句。此詞用其原句,而插入“干戈搖蕩”四字,與“野煙生樹”四字映襯,突出戰爭中動輒慘遭屠戮之災,將友人生死不明而說成是“故人何許”,是一種婉轉的說法。國難當頭,詞人要挺身而出,雖年入古稀,而如伏櫪老驥。“撫劍”三句,說他佇倚高樓,長嘯摩劍,志在千里。然而,詞人終究已是衰翁,并深知時局一敗涂地,狂瀾既倒,無力挽回,故歇拍三句陡入哀惋,“一掬英雄老淚,付長河去。”回天無力,只有老淚縱橫,灑下長河。這聲凄婉的尾音,終于把這首抒情樂章推向了高潮。
感懷時事,抒寫自己的愛國激情是此詞的主旨。題為“寄友”,故從詞人自己與友人兩方抒寫。層層鋪墊,步步轉折,終成排蕩之勢,使作品的情感在詞末達到高潮。這是此詞在抒情方面的一種特色。
上一篇:王思宇《水龍吟》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王慶生《水龍吟》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