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詩詞鑒賞《柳亞子·吊鑒湖秋女士·其四》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漫說天飛六月霜,珠沉玉碎不須傷。②
已拼俠骨成孤注,贏得英名震萬方。
碧血摧殘酬祖國,怒潮嗚咽怨錢塘。
于祠岳廟中間路,留得荒墳葬女郎。③
【注釋】 ①鑒湖秋女士: 即秋瑾。鑒湖在秋瑾的故鄉浙江紹興南郊,秋瑾別號鑒湖女俠。②六月霜: 戰國時鄒衍盡忠于燕惠王,而被惠王無辜下獄,鄒衍仰天而哭,以至六月降霜。又,元代關漢卿所作雜劇 《感天動地竇娥冤》寫一個年輕寡婦竇娥蒙冤被殺,臨刑時血濺白練,六月飛雪。不管是 “六月霜” 還是 “六月雪”,說的都是遭誣陷、蒙冤屈的社會悲劇。③于祠: 于謙的祠廟。于謙 (1398—1457),浙江錢塘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在平反冤獄、賑濟災荒、抗擊外侮等方面卓有建樹,最后卻以 “謀逆罪”被殺。岳廟: 民族英雄岳飛的祠廟。于祠、岳廟和秋墓都在杭州西湖旁邊。
【鑒賞】 這首詩寫于1907年秋瑾遇害之后。秋瑾號鑒湖女俠,是我國近代民主革命史上的烈士。她1904年赴日本留學,積極參加留日學生的革命活動,先后加入光復會和同盟會,1905年歸國,在上海發刊《中國女報》宣傳革命。1907年回紹興主持大通學堂,組織光復軍與徐錫麟分頭準備皖、浙兩省起義。7月,徐錫麟刺殺恩銘,起義失敗。清政府派軍包圍大通學堂,秋瑾抵抗之后被捕,受盡酷刑英勇不屈,寫下“秋風秋雨愁煞人”絕筆,15日就義于紹興軒亭口。犧牲時年僅三十一歲。柳亞子作為同盟會、光復會成員,噩耗傳來,不勝悲痛,揮毫和淚寫下了四首吊唁之作,這是其中之一。這首詩起句就不同凡響,以天飛六月霜、珠沉玉碎,寫出了人間的大憤怒、大悲痛、大遺恨! 卻又以“漫說”“不須傷”構成兩個否定句,說: 不要說秋瑾之死是感天動地大冤屈,也不必為秋瑾之死悲傷。這實在是對女俠最深刻的理解和最真情的歌頌。同為民主革命的戰友,柳亞子深深地懂得,秋瑾本來就是一位志在推翻清廷的革命者,她英勇地面對死亡完全是自覺地為革命獻身,說她冤死,那是貶低了女俠自覺獻身的意義,女俠的死是她自己坦然選擇的人生歸宿,是人生價值的輝煌實現。那么又有什么必要為“珠沉玉碎” 而悲傷呢?這種寫法確實比一般的悼亡詩直接表達悲憤、哀傷更為深刻。接著,作者在頷聯出句中以 “拼”、“俠骨”、“孤注”這幾個閃耀著刀光劍影的詞語,生動地畫出了秋瑾這位中華奇女子的丹心俠骨、勃勃英姿與必死的決心。然后在對句指出,女俠的英名震動了中國,震動了世界,是死得其所,有價值,有意義的。但女俠之死畢竟是珠沉玉碎、千古恨事。頸聯中詩人用碧血與錢塘潮兩個悲壯的典故渲染悲劇氛圍,表達自己的憤怨,“碧血”典出 《莊子·外物》,周大夫萇弘忠而遭謗,被放逐于蜀中,憤而自殺。蜀人藏其血,三年化為碧血。“錢塘” 暗用伍子胥的故事。伍子胥屢次勸諫吳王夫差,吳王夫差卻聽信讒言,賜伍子胥自殺,伍子胥臨死時,囑咐兒子把自己的尸體投入錢塘江中,以便乘潮來看吳王失敗的下場。后來果然有人看見伍子胥素車白馬在潮頭出現,終于看見了吳王的失敗。秋瑾是浙江的女兒,她那感天動地的英勇,喚起浙江的錢塘潮為之而波濤嗚咽,怨怒之氣千秋不絕。濃烈的悲劇氛圍中作者回到了現實。而今碧血已摧殘,死者長已矣,在西湖之濱,愛國名臣于謙的祠堂與抗金名將岳飛的墳墓之間,又多了一處荒墳,安葬著英勇獻身的女郎。詩在這里戛然而止,三位忠貞殉國的歷史人物交相輝映于浙江大地,中華兒女為祖國獻身的崇高精神將永遠輝耀在中華史冊之中。
文章作者:艾虹
上一篇:愛國詩詞《阮籍·詠懷·八十二首·其三十九》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愛國詩詞《夏完淳·別云間》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