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廬山草堂記》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匡廬奇秀,甲天下山1。山北峰曰香爐峰,北寺曰遺愛寺2;介峰寺間,其境勝絕,又甲廬山3。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樂天見而愛之,若遠(yuǎn)行客過故鄉(xiāng),戀戀不能去4;因面峰腋寺,作為草堂5。
明年春,草堂成。三間兩柱,二室四牖6;廣袤豐殺,一稱心力7。洞北戶,來陰風(fēng),防徂暑也8。敞南甍,納陽日,虞祁寒也9。木斫而已,不加丹10。墻,圬而已,不加白11。磩階用石,冪窗用紙,竹簾,幃,率稱是焉12。堂中設(shè)木榻四,素屏二,漆琴一張,儒、道、佛書,各三兩卷13。
樂天既來為主,仰觀山,俯聽泉,傍睨竹樹云石,自辰及酉,應(yīng)接不暇14。俄而物誘氣隨,外適內(nèi)和15。一宿體寧,再宿心恬,三宿后頹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16。
自問其故。答曰:是居也,前有平地,輪廣十丈17;中有平臺,半平地;臺南有方池,倍平臺。環(huán)池多山竹野卉,池中生白蓮白魚18。又南抵石澗,夾澗有古松老杉,大僅十人圍,高不知幾百尺13。修柯戛云,低枝拂潭,如幢豎,如蓋張,如龍蛇走20。松下多灌叢,蘿蔦葉蔓,駢絹承翳,日月光不到地,盛夏風(fēng)氣如八、九月時21。下鋪白石,為出入道。堂北五步,據(jù)層崖積石,嵌空垤塊,雜木異草蓋覆其上22。綠陰蒙蒙,朱實(shí)離離,不識其名,四時一色23。又有飛泉、植茗,就以烹 ,好事者見,可以永日24。堂東有瀑布,水懸三尺,瀉階隅,落石渠,昏曉如練色,夜中如環(huán)佩琴筑聲25。堂西倚北崖右趾,以剖竹架空,引崖上泉,脈分線懸,自檐注砌,累累如貫珠,霏微如雨露26;滴瀝飄灑,隨風(fēng)遠(yuǎn)去27。其四傍耳目杖履可及者,春有錦繡谷花,夏有石門澗云,秋有虎溪月,冬有爐峰雪28。陰晴顯晦,昏旦含吐,千變?nèi)f狀,不可殫紀(jì),覙縷而言,故云甲廬山者29。噫!凡人豐一屋,華一簀,而起居其間,尚不免有驕穩(wěn)之態(tài)30;今我為是物主,物至致知,各以類至,又安得不外適內(nèi)和,體寧心恬哉31!昔永、遠(yuǎn)、宗、雷輩十八人同入此山,老死不反,去我千載,我知其心以是哉32!
矧予自思:從幼迨老,若白屋,若朱門,凡所止雖一日二日,輒覆簀土為臺,聚拳石為山,環(huán)斗水為池——其喜山水病癬如此33。一旦蹇剝,來佐江郡34。郡守以優(yōu)容而撫我,廬山以靈勝待我,是天與我時,地與我所,卒獲所好,又何以求焉35?尚以冗員所羈,余累未盡,或往或來,未遑寧處36。待予異時弟妹婚嫁畢,司馬歲秩滿,出處行止,得以自遂,則必左手引妻子,右手抱琴書·終老于斯,以成就我平生之志37。清泉白石,實(shí)聞此言38!
時三月二十七日,始居新堂。四月九日,與河南元集虛、范陽張?jiān)手小⒛详枏埳钪瑬|西二林長老湊、朗、滿、晦、堅(jiān)等,凡二十有二人具齋,施茶果,以落之39。因?yàn)椤恫萏糜洝?sup>40。
【注釋】 1匡廬:即江西廬山。釋慧遠(yuǎn)的《廬山記略》說:“山在尋陽南……有匡俗先生者,出殷、周之際,隱遁潛居其下,受道于仙人而共嶺,時謂所止為仙人之廬而命焉。”匡廬由此而得名,又稱匡山。 2香爐峰:廬山高峰,名勝之一。《太平寰宇記》說:“香爐峰在廬山西北,其峰尖園,煙云聚散,如博山香爐之狀。” 遺愛寺:即東林寺,東晉時僧慧遠(yuǎn)所建。3介:際,處于二者之間。 4太原人:白居易祖籍太原,故自稱太原人。 5腋寺:指在遺愛寺的肘腋之下,即緊靠遺愛寺的下面。 6牖(you友):窗。 7廣:東西長度叫廣。 袤(mao茂):南北長度叫袤。豐:寬大。 殺:窄。豐殺,這里指草堂的大小。 8洞:開。 戶:單扇門。一扇叫戶,兩扇叫門。 陰風(fēng):北風(fēng)。 徂暑:見《詩經(jīng)·小雅·四月》:“六月徂暑。”鄭箋說:“徂,猶始也。六月乃始盛暑。”甍(meng萌):屋脊,此處指屋的楔蓋。陽日:從南面射進(jìn)來的日光。 9虞:防備。 祁:盛、大。祁寒:大冷。 10斫(zhuo琢):砍削。 丹:紅色,此指紅漆。11圬(wa烏);用泥涂抹。 12堿(qi戚):同“砌”。冪(mi密):復(fù)蓋。 纻(zhu柱):麻布。 13木榻:木制坐床。 素屏:沒有雕繪的屏風(fēng)。 14為主、作草堂的主人。睨(ni逆);斜視。 自辰及酉:從早展到黃昏。辰時是上午七至九時。酉時是下午五至七時。應(yīng)接不暇:此處指美景繁多,看不勝看。 15俄而:一會兒。 氣:指心氣,內(nèi)心感受。 外:指身體。 內(nèi):指內(nèi)心。 16心恬:;心神安靜。 頹然:松馳不受約束的樣子。 嗒(ta踏)然:物我兩忘的樣子。 然,這樣,如此。 17輪廣:猶言“方園”。南北叫“輪”;東西叫“廣”。 18卉:草的總稱。此泛指花草。 19夾澗:澗的兩岸。 僅:將近。 圍:指人兩手合圍。 20戛(jia莢):擊,碰著。 幢(chudng床):古代旗幡之類的東西。 走:跑。 21蘿、蔦:均蔓生植物。 駢:并列。 翳:遮蔽。 風(fēng)氣:氣候。 22據(jù):依靠。 嵌空:玲瓏剔透的樣子。 垤塊:土丘。 23朱實(shí):紅色的果實(shí)。離離:繁茂的樣子。植茗:茶樹。 25階隅:臺階的角落。 練:潔白的熟絹。 環(huán)佩:古人衣裳上佩戴的玉制飾物,行走時常相碰發(fā)出悅耳之聲。 琴、筑:均為樂器。 26右趾:指右邊山腳。 剖竹;剖成兩半之竹。 脈分:象血脈分布。 線懸:象線條懸掛空中。 霏微:水霧迷蒙的樣子。 27滴瀝:點(diǎn)點(diǎn)滴滴。 28杖履:指拄杖步行。 錦繡谷:廬山錦繡峰下山谷名。 石門澗:廬山馬耳峰下有巨石,高數(shù)丈,中空,俗稱“石門”。其前有澗,叫“石門澗”。 虎溪:溪水名,在廬山東林寺下。《蓮社高賢傳》:“慧遠(yuǎn)法師居?xùn)|林,其處流泉匝寺,下入于溪,每送客至此,輒有虎鳴,因名虎溪。 29含吐:指吞吐煙云。 殫(dan單):盡。 縷(luolü羅呂):語言詳盡而有次序。 30豐:此處意為寬敞。簀(ze澤):竹席。驕穩(wěn):驕傲,安穩(wěn)。 31是物:這些景物。 物至:指各種景物來到面前。 致知:開發(fā)智慧。 32永、遠(yuǎn)、宗、雷:指東晉著名高僧慧永、慧遠(yuǎn)和著名隱士宗炳、雷次宗。慧永住持廬山西林寺;慧遠(yuǎn)住持東林寺。宗,雷都曾隱居廬山。他們曾結(jié)成奉佛的白蓮社,其中以他們?yōu)槭椎氖巳俗钪婪Q“蓮社十八賢”。 33矧(shen審):況且。 迨(dai代):及,到。 白屋:沒有雕飾的房子,指貧賤人家。 朱門:紅漆大門,指富貴人家。 簣(kui潰):盛士的竹筐。 拳石:拳頭般大的石頭。 斗:酒器。斗水,喻水很少。 病癖:嗜好成病。 34蹇(jian簡)剝:是《易經(jīng)》中兩卦的名稱,表示時運(yùn)不利。 江郡:江州。 35郡守:指江州刺史。優(yōu)容:優(yōu)厚寬容。 撫:安慰。《舊唐書·自居易傳》說白居易出游廬山,“或經(jīng)時不歸,或逾月而返。郡守以朝貴遇之,不之責(zé)。” 靈勝:神妙的山水勝景。 36冗(rong容上聲)員:閑散多余的官員,這里指江州司馬的職務(wù)。司馬之職,權(quán)輕事少,故稱冗員。 羈(ji機(jī)):束縛。 遑(huang皇):閑暇。 37歲秩滿:指做司馬的年限滿了。唐朝地方官一般是三年一任,任滿就要遷官。秩滿,任滿。 自遂:順從自己心意。 38實(shí)聞此言:是發(fā)誓的話,意思是請與之作證。 39元集虛:河南(今河南洛陽)人,曾任協(xié)律郎,后隱于廬山五老峰下,不復(fù)出仕。 張?jiān)手校悍蛾?今北京市)人,生平不詳。 張深之:南陽(今河南南陽)人,生平不詳。以上三人均為有學(xué)問而沒作官之人。 東西二林:指東林寺、西林寺。 長老:對年高望重的僧人的尊稱。 齋:齋飯,僧人吃的素食。 落之:慶賀草堂之落成。 40因?yàn)椋阂虼硕鴮懽鳌?/p>
【今譯】 廬山的風(fēng)景奇麗秀美,在天下眾山中屬第一。廬山的北峰叫香爐峰,峰北邊的寺廟叫遺愛寺。在香爐峰與遺愛寺之間一帶,風(fēng)景優(yōu)美極了,又在廬山屬第一。元和十一年的秋天,太原人白樂天見到這塊地方并愛上了它,象出遠(yuǎn)門的游子經(jīng)過故鄉(xiāng),戀戀不肯離去,于是就在面對香爐峰、緊靠遺愛寺的地方,修蓋一座草堂。
第二年春天,草堂建成了。一共三間屋,中間為堂,有兩根楹柱;兩邊為室,各開兩個窗戶。草堂的長寬大小,全都跟自己的愿望和財力相合。在北面開扇門,引來陰涼的風(fēng),以防夏天的盛暑。把南邊的屋頂蓋得高敞些,讓溫暖的陽光照進(jìn)來,以防冬日的嚴(yán)寒。蓋房所用的木材,只加以砍削罷了,不涂油漆。墻上只涂泥而已,不加粉刷。砌堂前臺階用石頭,糊窗戶用紙,竹制的簾子,麻布的幃帳,都與這樸素的建筑相稱。中間堂屋設(shè)置了四張木坐床,兩架素絹屏風(fēng),一把油漆的古琴,儒家、道家,佛教的書籍各幾卷。
我白樂天來此作了草堂的主人,得以仰觀群山,俯聽泉鳴,隨意觀覽翠竹綠樹白云幽石,從早到晚,看不勝看,沒有閑暇的時候。只消在此呆上一會兒,就會感到四周的景物好象在招引自己,內(nèi)心的感受與景物相應(yīng),于是身體舒適,精神和暢。住上一夜,身體康寧;住上兩夜,心情平靜怡悅,三日以后竟令人陶醉到物我兩忘,不知道為什么如此,而竟然如此了。
自問導(dǎo)致體寧心恬、物我兩忘的原因,回答道:這所住宅啊,前面有平地,面積約十丈;中間有平臺,為平地的一半。平臺之南有一方池,面積為平臺的一倍。方池周圍有許多山竹野草,池中長看白蓮、白魚。池的南面通到石澗,不知有幾百尺高。高高的樹枝可以輕摩藍(lán)天上的白云,低下的枝條拂拭著清清的潭水。這些樹有的象高豎的旗幡,有的如張開的大傘,有的枝干屈曲如龍蛇游動。松下多叢生的灌木,蘿、蔦的藤葉蔓長,互相交織糾結(jié),承接著松、杉的枝葉,再組成一道蔽障,茂密濃蔭,以至日月之光照不到地,盛夏氣候象八、九月時一般涼爽。下鋪白石,作為出入草堂的路。草堂向北五步,依著重崖堆積假山,有的玲瓏剔透,有的高高突起,相配取勝。層崖假山之上覆蓋著雜樹異草,樹蔭茂密,眾多的紅色果實(shí),不知其名,不論季節(jié),看上去都是一樣顏色,同樣美好。又有飛泉、茶樹,可以就著泉水烹茶品飲。.愛好新穎有趣之事的人,看到這種環(huán)境,可以留連終日不去。草堂之東有瀑布,瀑水高懸三尺,傾瀉到臺階的一角,再落入石渠,黃昏和拂曉的時候,看去就象一段柔軟潔白的熟絹,夜間清幽,水聲猶如環(huán)佩、琴筑之聲。草堂西靠北面高山的右山腳,用剖開的竹子做成水槽架在空中,引來崖上泉水。泉水流進(jìn)竹槽,象血液在脈管中分流;泉水下滴,好比懸空的線,從屋檐滴到臺階上,連貫不斷,又象成串的珍珠,有時水霧迷蒙,猶如雨露,點(diǎn)點(diǎn)滴滴,飄飄灑灑,隨風(fēng)遠(yuǎn)去。草堂附近還有些勝景,可以看得見,聽得見,扶杖走得到。春有錦繡谷的花,夏有石門澗的云,秋有虎溪的月,云的吞吐起落,千變?nèi)f狀,不能詳盡記述,所以只能按風(fēng)景優(yōu)劣的次序,詳細(xì)說說這屬廬山第一的草堂風(fēng)光。唉!人們造了一所高大的屋子,備了一條華麗的席子,生活其間,尚且不免有驕傲安穩(wěn)之態(tài);現(xiàn)在我是廬山草堂和周圍景物的主人,凡事當(dāng)前,均可開啟人的心智,而今各種美景好象把我當(dāng)作同類而聚集在這里,又怎能不身心舒適安寧,內(nèi)心平和怡悅呢!從前著名高僧慧永、慧遠(yuǎn)和著名隱士宗炳、雷次宗等十八人,同入此山,老死不回,他們雖離我年代久遠(yuǎn),但我知道他們的心思,就是由于這個緣故啊!
況且我自想:從幼到老,或簡陋居室,或豪華宅第,凡是住過的地方,即使很短時間,我也往往用一點(diǎn)土堆成平臺,集拳頭般大小的石頭壘成假山,圍細(xì)小之水而成池,我喜愛山水到了癖好成病的程度。今朝時運(yùn)不利,我被貶來作江州司馬。江州刺史以寬容優(yōu)待來安慰我,廬山又以神妙的山水來接待我,這是天賜予我好時機(jī),地給我游覽的好處所,我終于獲得了自己所喜愛的,又還有什么可求的呢?不過,我還受閑散多余的官職所束縛,還不免有案牘公事的牽累,時來時往,沒有功夫安安穩(wěn)穩(wěn)地居住。等我將來弟妹婚嫁已畢,司馬任期已滿,出仕、歸隱能夠隨自己心意,就必定左手?jǐn)y著妻子,右手抱著琴書,在此度過晚年,以完成我平生的志愿。清泉、白石可以為我作證。
元和十二年三月二十七日,始居新草堂。四月九日,與河南元集虛、范陽張?jiān)手小⒛详枏埳钪瑬|林寺、西林寺長老湊、朗、滿、晦、堅(jiān)等共22人,準(zhǔn)備了齋飯,設(shè)了茶果,以此來慶賀草堂落成。因此而寫成《草堂記》。
【總案】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藩鎮(zhèn)和宦官勾結(jié),派人刺殺了主張討平割據(jù)藩鎮(zhèn)的宰相武元衡,刺傷了御史中丞裴度。自居易義憤填膺,率先上疏請求急捕刺客,以雪國恥,言詞激切,觸怒權(quán)貴。執(zhí)政者攻擊他越職言事,并捏造“傷名教”的罪名,將他貶為江州司馬。這是自居易政治上遭受的一次沉重打擊。在此之前,他已經(jīng)看到朝廷的腐朽墨暗,雖積極斗爭,但也萌生過及早抽身的念頭。這次政治挫折,使他思想上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從“兼濟(jì)天下”轉(zhuǎn)向了“獨(dú)善其身”。他在詩中寫道:“宦途自此心長別,胸中消盡是非心”(《詠懷》)。到江州的第二年,他就在廬山修蓋草堂,并寫了這篇《草堂記》,記敘其事,以明歸志。
《草堂記》描繪了草堂景物的清幽秀美,渲染了遁世無悶,心泰身寧的隱逸情緒,表現(xiàn)了作者厭倦政治斗爭、喜愛山水、追求恬淡生活的思想。文章先寫營選草堂的起因,次敘草堂的建筑及樸素的陳設(shè),然后寫居住其間外適內(nèi)和、體寧心適的感受,并借自問自答,細(xì)致描寫草堂周圍的美好景色,最后表達(dá)終老于斯的愿望。全文首尾呼應(yīng),結(jié)構(gòu)嚴(yán)謹(jǐn),段落分明,層次清楚。文中描寫草堂四周的景色,觀察細(xì)致,描寫有序,語言清麗,給人以美感。寫景中又兼以婉轉(zhuǎn)的議論與抒情,使寧靜閑適的氛圍中又隱含抑郁之氣,歸隱之志;情景交融,余味無窮。
上一篇:范成大《峨眉山行紀(jì)(節(jié)選)》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韓愈《張中丞傳后敘》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