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昂
銀燭吐青煙,金樽對綺筵。離堂思琴瑟,別路繞山川。
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悠悠洛陽道,此會在何年!
《春夜別友人》原二首,這里選的是第一首。
這首詩著意刻畫餞別宴席的場面,從場面的描敘中表達(dá)惜別的深情。詩人那深摯的感情融匯在詩中的場景鋪敘里面,含蓄深婉,是一首頗為人們贊賞的贈別詩。
詩一開頭就用“銀燭”點題目的“夜”。銀燭高照,吐出一縷縷青煙;金樽并舉,宴席熱烈華美。這里所寫的筵席場面的情緒是豪放的,銀燭、金樽、綺筵,更渲染了分別宴會的富麗堂皇。接下去,離堂之上,嘉賓琴瑟,極盡歡娛;似乎告別的人、送別的人都沉浸在這一派富麗美好、歡樂的氛圍里,誰也沒有想起別離,誰也不去提起那令人感傷的字眼。他們真的陶醉于這個熱烈的場面里,真的忘卻那使人傷感的別離了嗎?這里誰都怕提起那令人傷感的話頭,正是表現(xiàn)了別離情感之深之濃,是不寫之寫。“別路繞山川”一句是情感的轉(zhuǎn)換,從前面的熱烈場面轉(zhuǎn)到了別情的描敘。這一句收束了前面的描寫,開啟了下文的描敘,自然有力,使前面的情景成為后兩聯(lián)的映襯。
“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兩句從寫景中帶出時間的推移,明月漸漸在西邊的天幕下沉,隱沒在高高的樹叢后面;銀河亦慢慢地消失在拂曉的天空。從銀燭高挑到明月西沉,又從明月西沉到拂曉,又從時間的推移中突現(xiàn)出人們的感情。詩人和朋友們在離情別緒的宴席上,低回地惆悵地面對華麗的筵席,偶爾舉起那沉重的酒杯,大家都舍不得離去,一直待到天明。這漫長的春夜,這漫長的筵席,不正是那無盡的依依惜別之意與纏綿難舍之情嗎?作為讀者,都會從這場景的描敘中如感似觸地接受到這種情感醇醲的熏陶,接受了一種悒郁的美。
拂曉了,要上路了,詩人想到了別后,于是在眼前浮現(xiàn)出那漫漫的悠遠(yuǎn)不盡的道途,它似乎沒有盡頭似的,一直伸向遙遠(yuǎn)的洛陽;他還想到了一別之后,象今天這樣的“歡宴”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有呢。當(dāng)然,這種分別的宴會本不是一件歡娛的事,但彼此間畢竟還能會面;分別之后,連這樣的會面都不能有了,怎么不令人凄然傷神、惆悵不已呢!“悠悠洛陽道,此會在何年!”正是詩人這種感情的突發(fā)與升華。全詩結(jié)束在這里,也把讀者帶上了那無窮無盡的道途,熏染了詩人的真摯深沉的友情。
上一篇:荊軻《易水歌》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李白《春夜洛城聞笛》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