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山寺》原文與賞析
杜甫
野寺殘僧少,山圓細路高。
麝香眠石竹,鸚鵡啄金桃。
亂水通人過,懸崖置屋牢。
上方重閣晚,百里見秋毫。
唐肅宗乾元二年 (759) 秋,杜甫在寓居秦州 (今甘肅天水市) 期間,游覽了麥積山,寫下了這首五言律詩。
麥積山位于天水市東南四十五公里的天水縣麥積鄉南側群山中,一峰崛起,因形似農家麥垛而得名。舉世聞名的麥積山石窟就建造在這懸崖峭壁上。無論煙雨晴嵐,其溫潤蒼秀的景色,如詩如畫。今天,麥積山已屬全國文物保護單位,著名的風景名勝保護區。
麥積山石窟的開鑿是從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后秦開始的。杜甫游覽山寺時,石窟規模已大致形成。不過,由于時逢戰亂,秦州一帶也感受到緊張的戰爭氣氛,游人不多。詩的首聯:“野寺殘僧少,山圓細路高。”不但狀麥積山的山勢形貌,而且反映了當時麥積山荒涼的境況。頷聯:“麝香眠石竹,鸚鵡啄金桃。”麝香,指麝,一種形似鹿的動物,通稱香獐子。雄者能分泌麝香。石竹,多年生草本,夏季開花。這兩句以秦州所產花鳥安然自得,眠而不驚的情態,點染山寺幽靜,游人不多,余僧無幾的景象,麝香與鸚鵡,深得動靜映襯之妙。頸聯:“亂水通人過,懸崖置屋牢。”秦州一帶,秋天多雨,山間流水縱橫,登山者須尋找可通人過的淺流。屋牢,指龕窟。麥積山石窟建造在二十米至七、八十米高的峭壁上,龕窟層層相疊,密如蜂房,有崖閣、山樓、走廊、摩懸窟、魔窟淺龕等。龕窟之間全由架在崖面上的凌空棧道聯通。約在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 (734) 因強烈地震,崖面中部塌毀,窟群便分為東、西兩部分。《太平廣記》稱:“其青云之半,峭壁之間,鐫石成佛,萬龕千室,雖自人力,疑是神功。”杜甫“懸崖置屋牢”一句,逼真地描繪出石龕開鑿工程之艱險。末聯:“上方重閣晚,百里見秋毫。”上方,指重閣之上佛寺方丈、住持僧的住處。秋毫,鳥獸在秋天新生的細毛,比喻微小的事物。詩末兩句是說,極目遠眺,秋毫明察。極言山高。詩人傍晚時分登上山頂,只見秋光妍麗,四野風物,巨細盡收眼底。
這首首純用白描手法描寫登麥積山所見景色,語言清新自然,毫無雕刻涂飾的痕跡。聲律諧美,對仗整齊。山勢形狀,崖龕構造,花鳥動靜,宛然在目。《山寺》是現存古典詩歌中最早一首詠麥積山的詩篇。前此僅見北周庾信所撰《秦州天水郡麥積崖佛龕銘》一篇傳世。
麥積山風景幽秀,四時皆宜。春天煙雨迷濛,啼鳥好音; 夏日山花爛漫,松林滴翠; 秋光百里秋毫,白云紅葉; 冬季玉樹瓊枝,端莊嫵媚。麥積山石窟藝術享有“東方雕塑館”之稱。如詩如畫的塞上風光,舉世無雙的藝術瑰寶,成為海內外游人日益向往的旅游勝地。
上一篇:陸游《屈平廟》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玄燁《山居》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