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諱辯》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愈與李賀書,勸賀舉進士。賀舉進士有名,與賀爭名者毀之,曰:“賀父名晉肅,賀不舉進士為是,勸之舉者為非。”聽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辭?;矢浽唬骸叭舨幻靼?,子與賀且得罪?!?2
愈曰:“然?!薄堵伞吩唬骸岸槐橹M?!?sup>3釋之者曰:謂若言“徵”不稱“在”,言“在”不稱“徵”是也4?!堵伞吩唬骸安恢M嫌名?!?sup>5釋之者曰:謂若“禹”與“雨”、“丘”與“奩”之類是也。今賀父名晉肅,賀舉進士,為犯“二名律”乎?為犯“嫌名律”乎?父名晉肅,子不得舉進士,若父名“仁”,子不得為人乎?
夫諱始于何時?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歟?周公作詩不諱6,孔子不遍諱二名7 ,《春秋》不譏不諱嫌名8,康王釗之孫實為昭王9,曾參之父名皙10,曾子不諱“昔”11,周之時有騏期12,漢之時有杜度13,此其子宜如何諱?將諱其嫌,遂諱其姓乎?將不諱其嫌者乎?漢諱武帝名徹為通14,不聞又諱“車轍” 之“轍”為某字也;諱呂后名雉為“野雞”15不聞又諱“治天下”之“治”為某字也。今上章及詔不聞諱“滸”、“勢”、“秉”、“饑”也16,惟宦官宮妄乃不敢言“諭”及“機”以觸犯17。士君子言語行事18,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經,質之于律,稽之以國家之典19,賀舉進士為可邪,為不可邪?
凡事父母得如曾參,可以無譏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20。今世之士,不務行曾參周公孔子之行,而諱親之名則務勝于曾參周公孔子,亦見其惑也21!夫周公孔子曾參卒有可勝;勝周公孔子曾參,乃比于宦者宮妾;則是宦者宮妾之孝于其親,賢于周公孔子曾參耶?
【注釋】 1諱辯:對避諱進行辯解。 2皇甫湜(shi 石):韓愈的弟子,唐代文學家,曾積極參加唐代古文運動。 3二名不遍諱:唐代律書上指出,對于君王或尊長的名字,如是兩個字,只諱一個字即可。遍:全部。 4這是漢代鄭玄為《禮記》所作的注。“徵在”,是孔子母親的名字。 5嫌名:指名字的同音字。 6周公父:名姬昌,兄名姬發,舊說周公所作《詩經·噫嘻》中有“克昌厥后”,《雍》中有“駿發爾私”等句。7孔子母名徵在,《論語·八佾》有:“宋不征也”;《衛靈公》篇中有:“某在斯”,可見孔子不遍諱。 8譏:譏刺。 9康王釗:周康王姬釗。昭王:周昭王姬瑕。 10曾參(shen 申):孔子的學生,以孝著稱,其父曾皙也是孔子的學生。 11《論語·泰伯》載有曾子言:“昔者吾友嘗從事于斯矣。” 12騏期:春秋楚國人。 13杜度:東漢章帝時齊國的相。14漢武帝名劉徹,漢為諱徹,故改徹為通,如人名蒯徹稱蒯通。15呂后:漢高祖劉邦的皇后。 16唐太祖叫李虎,太宗叫李世民,世祖叫李昞,玄宗叫李隆基。滸、勢、秉、機、與虎、世、昞、基同音。17唐代宗李豫的“豫”字和“諭”同音。 18士君子:指官僚鄉紳等。19稽:考核、考查。 20止:盡善盡美。 21惑:糊涂。
【今譯】 我給李賀寫信,勸李賀參加進士考試。李賀應考肯定會考中,于是和李賀爭名的人就詆毀他說:“李賀的父親叫晉肅,李賀不參加進士考試是對的,勸他參加考試的人是錯的?!甭牭竭@種話的人不了解情況,也附和叫喊,眾口一辭?;矢︿氛f:“如果不把事情申辯清楚,你和李賀將要獲罪?!蔽艺f:“是這樣。”
《札記》上說:“名字兩個字的不必都避諱?!苯忉尩娜苏f:“就象說徵就不稱在,說在就不稱徵。”《禮記》上說:“不避諱和名字同音的字?!苯忉尩娜苏f:“就象禹和雨,丘和蓲之類?!爆F在李賀的父親叫晉肅,李賀參加進士考試,是違反了名字的兩字不必全避諱的禮法?還是違反了和名字同音的字不用避諱的禮法?父親的名字叫晉肅,兒子就不能參加進士考試,如果父親的名叫仁,兒子就不能做人了嗎?
避諱的事從什么時候開始?制定禮法來教化天下的人民,不是周公、孔子嗎?周公作詩不避諱,孔子不同時避諱人名的兩個字,《春秋》不譏刺對人名同音字不避諱的,周康王姬釗的孫子,謚號叫昭王,曾參的父親叫曾皙,曾子不避諱昔字。周代有人叫騏期,漢代有人叫杜度,象這樣他的兒子應該怎么樣避諱呢?是要避諱和名字同音的字,于是連姓也避諱呢?還是不避諱和名字同音的字呢?漢代為避諱武帝劉徹的名,把徹改為通,但沒有聽說把車轍的轍字改為別的字;避諱呂后的名,把雉改為野雞但沒有聽說把治理天下的治字改為別的字?,F在上呈皇帝的奏章和皇帝下的詔書,沒有聽說要避諱滸、勢、秉、機幾個字;只有宦官和宮女,才不敢說諭字和機字,認為這是觸犯皇帝。君子著書、做事,應該遵循什么樣的禮法呢?現在考察經典,對照禮法,檢核國家有關避諱的記載,李賀參加進士考試,是可以呢?還是不可以呢?
凡是侍奉父母,能象曾參那樣,可以沒有譏諷了;做人象周公、孔子那樣,也就算盡善盡美了?,F在的讀書人,不去努力學習曾參、周公、孔子的品行,而在避諱親人名字的事情上卻超過曾參、周公、孔子,這也可以看出他們的糊涂。周公、孔子、曾參,畢竟是超不過的;超過周公、孔子、曾參的地方,卻又和宦官、宮女等同。那么宦官、宮女孝順親人,比周公、孔子、曾參還好嗎?
【集評】 宋·謝枋得《文章軌范》卷二:“辯端肆出,須看他次弟婉轉緊結處。援龍豢虎手也?!?br>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韓文》:“古今以來,如此文不可多得。此文反復奇險,令人眩掉,實自顯快。前分律經典三段,后尾抱前辨難。只因三段中時有游兵點綴,后尾抱前辨難。只因三段中時有游兵點綴,便足迷人。”
清·儲欣《唐宋十大家全集錄·昌黎先生全集錄》:“事有舉世回惑沿流日甚者,必詼諧談笑,使積迷之人,自欲噴飯,則釋然解矣。如“父名仁,子不得為人”之類是也。若但正容壯語,公與賀且不免得罪?!?br>
清·金圣嘆《才子必讀》卷十:“前幅,看其層疊扶疏而起;后幅,看其連環鉤股而下?!?br>
清·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卷八:“前分律、經、典三段,后尾抱前。婉鬯顯快,反反復復,如大海回風,一波未平,一波復起。盡是設疑兩可之辭,待智者自擇。此別是一種文法?!?br>
清·沈德潛《唐宋八家文讀本》卷二:“先引律,次引經,次引國家之典,層層詰辯,一結筆墨夭矯,如神龍卷舒于絳霄。”
清·過珙《古文評注》卷三:“昌黎此辯,質之于律,考之于經,稽之于典,三段中反復曲折,如蛇龍之不可羈絡。一總處最有歸宿。至于末后四轉愈奇,如虞人虎網,一動一緊,尤妙在總不直說出一句。似莊似謔,可發一曬,直是以文為戲?!?br>
清·蔡鑄《蔡氏古文評注》卷七:“按:劉海峰:‘結處反復辨難,曲盤瘦硬,已開半山門戶。’但韓公力大,氣較渾融,半山便稍露筋節,第覺其刻薄云。篇中‘周公、孔子、曾參’六字凡六用,絕不覺其煩數,且愈多愈妙。”
【總案】 避諱一事,代代有之,或公諱,或家諱,繁瑣不堪,難以忍受。但象李賀的父親叫晉肅,李賀便不能參加進士考試一事,則更是苛刻之極,令人氣憤。一代詩杰李賀,也因此抱恨成疾,二十七歲便憤然辭世。而韓愈為李賀鳴不平,卻又遭到世俗的非難。由此豈可不辯!
本文先說明事情的緣由,使人明白真象,然后“考之于經,質之于律,稽之于國家之典”,作正面闡明,以樹起原則,再例舉證明,從反面質問。其中“父名晉肅,子不得舉進士,若父名仁,子不得為人乎”,使用了邏輯上的歸繆法,沈德潛說:“對流俗人言,正須出以詼嘲?!?《唐宋八家文讀本》)文中依次舉了周公、孔子、曾參為證,又舉昭王、武帝、呂后,乃至當今皇上的詔書為例,由遠而近,步步緊逼,正面進攻,反面堵擊,語言尖銳,筆鋒犀利,充分發揮了《孟子》“語約而意深,不為山巉刻斬絕之言,而其鋒不可犯’’的特點,使人“自畏避不敢正視?!?蘇明允《上歐陽書》)
李賀因觸諱獲罪,韓愈因勸賀遭責。韓愈寫此文便十分注意方法,尺幅中理直氣壯,無懈可擊,真不愧為大手筆。
上一篇:陸龜蒙《記稻鼠》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虞允文《論今日可戰之機有九疏》原文|注釋|賞析|譯文